APP下载

利用“学具操作”机会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2017-03-27张洁华

甘肃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张洁华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具操作;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01—01

新课改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按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发展的。因此,数学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具操作”成为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的翅膀,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学习数学的经验,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一、通过操作学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笔者认为,操作学具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比如,教学“烙饼”一课时,笔者先创设烙饼的教学情境,然后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来烙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形成了自己烙3张饼的方法。接着,由学生展示不同的烙法,并从中选择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解决了烙饼需要最短时间中的基本问题。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教师而言,没有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学具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进行了以下尝试:

小实验

①用铁丝做车轴

②选择两个硬纸片做车轮

③安装一辆简易小车

学生独立操作(每个学生都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圆形纸片制作简易小车)

(2)问:老师看你们都选圆形纸片做车轮,如果是用其他形状那会怎样呢?试试看!

学生操作(有的学生选择椭圆,有的选择长方形进行实验。)

(3)问:对比这两次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只有圆形做车轮才能转?其他就不行呢?

生2:圆有什么特点?

生3:椭圆为什么不能转呢?

(4)下面就让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问题。

(5)交流反馈,掌握圆的特征。

这样通过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背景及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

比如,教学“軸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用剪刀剪出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用自己灵巧的手剪出美丽的图案,笔者及时进行表扬,并把作品进行展示。但也有不少男生不会用剪刀,就用手撕出一些奇形怪状的图案,笔者也表示认可,并将作品进行展示。这样,一下子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各种奇思妙想的对称图形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通过操作学具反思探索过程

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学具操作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选择最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生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