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理性,“保险”不会骗人
2017-03-27李少岩
李少岩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能做的就是多听、多看、多对比。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担心,想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份合适的商业保险,却因看不懂保险的各种门路害怕被骗?
“保险骗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当前国内保险业面临的尴尬局面。2014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手机腾讯网对14569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觉得“保险都是骗人的”,仅有10.0%的受访者认为保险是“应当必备的避险方式”。
为什么保险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在此次调查中,保险业获“差评”并不冤枉,原因在于,53.6%的受访者遭遇过“被销售人员误导”,50.7%的受访者认为理赔手续繁琐困难,40.0%的受访者遭遇过“宣传收益夸大”,此外35.0%的受访者称买保险时“合同看不懂”。
本人是一名保险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今天咱不提国家对保险的推崇、法律对保险的规范、保险的功能和意义等等,专门剖析一下“保险骗人”背后的真相,指出一些购买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和帮助。
销售误导何时了?
最常见的情况:销售员描述的保险产品、客户所理解的保险产品、实际的保险产品三者不一样。
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保险销售员的原因。有的保险销售员对保险产品本身就是一知半解,保险条款和产品说明书都没有详细看过一遍,仅靠培训学到的话术就直接跟客户讲;有的保险销售员对保险产品有所了解,但避重就轻,只说一些好听的、好看的东西,并没有把所有情况都给客户讲清楚。
二是消费客户的原因。很多客户在买保险的时候经常进入“我不听,我不听”的模式,懒得听枯燥的保险条文,完全信任保险销售员。而且很多情况下保险销售员是其朋友、亲戚、家人,或漂亮嘴甜的小姑娘、阳光帅气的小伙子等等,容易获得客户信任。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保险销售员也不是恶意销售误导,有可能是自己也不太懂而已。
重灾区:分红险、万能险、理财年金险。
对于这类保险产品,无非就是夸大收益、避债避税、资产保全不被分割。要知道保险公司的重要保费收入来源就是年金险和万能险,新闻中不断爆出的千万大单、亿元大单全部都是大额年金险和万能险。
这些类型保险产品的销售旺季一般在年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门红”,到年底了各种年终奖、压岁钱和回拢资金无处安放,那么买一份保险逐渐成了一种潮流。于是常见的销售误导就出现了:“第一年交1万就返3千”。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有的人听了后有可能这么理解:我的本金是1万,一年的收益就是3千,一年后如果我要取钱就能拿1.3万。其实销售人员的话只说了一半,如果一年后要退保的话,一万的本金也拿不到,因为保险产品里就没有本金这个概念。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销售话术,各种话术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不要把利益演示表当成实际收益表。这里特别要注意分红型保险和万能险,国内保险公司在做利益演示的时候一般是按低(3.5%)、中(4.5%)、高(6%)三档来做利益演示,当然也有一些胆大包天的自己会做一个表,具体按多少演示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年金险、万能险的销售误导,尤其要提醒老年人注意。一些老年人本来是去某家银行存钱的,结果莫名其妙买了一份保险;本来是想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果被诱导“这个产品分红和收益更高”,然后买了一份保险,放进去几年不敢取,取了就是退保,退保就亏了,本金都回不来。
另一形式:不合理的保障规划。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保险骗人”,也是因为出险了不赔,但为什么不赔呢?原因很多,但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不合理的保障规划。
你以为买了重疾险,得了大病就能赔吗?买了一份意外险,猝死能赔吗?买了一份年金险,意外伤残或住院医疗能赔吗?其实所谓的保障规划就像一顿丰盛的晚宴,要有开胃菜、汤、副菜、主菜、主食、点心、果品、热饮。当然每个人的经济条件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丰盛晚宴,那么你起码要买一个馒头,一杯白开水,虽然差些,但能吃饱。所以个人认为的保障规划分三步:
第一步是重点防御:社保、定期寿险、消费型重疾、意外保障(消费型即可,储蓄型费用高且保障不全面);第二步是全面防御:在重点防御的基础上做终身保障,住院医疗、意外医疗、住院津贴、生育意外保障、教育储备、养老储备;第三部是品质升级:在上述保障基础之上,中端医疗、高端医疗、海外医疗、齿科医疗、生育全面保障等。
归根究底,这种销售误导的产生,一方面是保险销售员的不专业,不负责;另一方面也是消费者的不重视,观念不正确,就喜欢那种能看到收益的大额年金险和万能险,自认为能返钱的保险才是好保险。殊不知,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当然,那些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除外。
理赔纠纷原因多
导致理赔纠纷的原因很多,具体是谁的责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其实保险理赔是按照严格的格式条款来执行的,这样跟法律就有些类似,无论再严谨的法律条文也许仍会有漏洞,而且随着时间的变换,法律条文是否适用,也是需要不断的修订。保险条款也一样,个体不同,发生的事情不同,难免就会出现争议。
例如保险理赔经常见到一些纠纷,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保险上。重疾不等于大病,保险公司的重疾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解释,比如患了糖尿病就一定能赔吗?条款里写的是I型糖尿病,那你患的II型糖尿病就赔不了(现在有的保险轻症能赔)。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大呼“保险是骗人的”,认为条款规定这么严格,怎么可能会达到理赔标准。对此我只能说,我国的保险产品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只有打破垄断,“百家争鸣”,才能倒逼保险公司推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现在保险业这么火爆,各方大佬都想分上一杯羹,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商家竞争激烈,消费者才有机会货比三家,获得实惠。
然而当前市场也是鱼龙混杂,虽然政府监管做到位很重要,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作为消费者自身,也要做到不能过分的贪小便宜,买着容易理赔难;也不要过分相信大品牌,比如某米有保险、某宝有保险、某东也有保险,都是大品牌公司,但你注意没有,他们并不是保险公司。消费者要认清买的东西是哪家出产的,毕竟某一天,这些平台商不跟原厂商合作了,你还得自己找原厂商解决问题。
标题营销要辨清
都在说“保险骗人”,其实这还牵涉到一个标题营销的事。在信息大爆炸、快餐式阅读横行的年代,大多数人对资讯都是匆匆一瞥,又直奔下一个主题。于是,很多新媒体在发布文章时,会起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来博眼球,无非就是标题党。当然如果细看,内容也是千奇百怪,在辨别力不强的一般人看来,又是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保险的水这么深啊。其实这就跟新闻中报道的老年人碰瓷、病患家属医闹一样,只有这种很少发生且不太常见的事情才会被爆出来当做新闻。
当然保险行业里难免也有一些不好的人和事,大家要正常看待。有人卖菜,有人卖楼,也有人卖保险;卖菜、卖楼有可能出现问题,为什么卖保险就不能出现问题呢?
最后想说的是,作为一名消费者,你能做的就是多听、多看、多对比。凡事就怕“認真”二字,为了自己和家人,请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