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窝窝挖出金豆豆
2017-03-27
“千年的大山,万年的沟,祖祖辈辈都做着一个梦,土疙瘩变成金豆豆……”几句秦腔吼出了黄土高原上甘肃定西农民的心里话。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定西人围绕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全市组建农民合作社7250个;908户龙头企业与5800多个合作社、849个贫困村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发展带动贫困群众30万人脱贫致富……
“一分田”也有大作为
推动种薯产业升级,优化种植结构。全市支持省级4家、市级28家马铃薯种薯龙头企业,选择有条件的贫困村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2016年,种薯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原种扩繁基地6万亩,带动适宜区贫困户3万户,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
定西话里的“一分田”也就是0.1亩地。“马铃薯良种‘一分田工程就是让贫困户种植马铃薯原原种0.1亩,通过逐年自繁自种和周边农户相互串换,使良种种植面积得到持续扩大。”定西市农业局副局长刘荣清解释说,“每户种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0.1亩,当年可生产原种200~250公斤;第二年可种植一级种田2~2.5亩,生产一级种4000~5000公斤,可供第三年30~40亩的大田用种。”
在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过程中,全市每年建设种薯繁育基地150万亩左右,带动贫困户建设10万亩,亩均收入7000元以上。在提高单产方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在这里进行实验并取得成效,主要通过粉垄耕作技术和垄上微沟种植等技术,使马铃薯产量增加50%以上。
“企业+基地+农户”形成扶贫生态链
定西人介绍家乡时会说一句话,“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可见马铃薯的举足轻重。2015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35亿元,薯农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政府引导马铃薯生产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参与模式进行产业扶贫。
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2015年脱贫的马建山种的14亩地基本全部都是“订单”,洋芋不论大小全部6毛5收。同村的金亚丽,过去几年都同丈夫一起在新疆打工,去年回到老家,流转了几十亩地,种上马铃薯、燕麦草和黄芪等中药材,回来务农一样能挣下钱,还能管上老人和娃娃。
充裕的订单和劳动力,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底气。截至目前,市内种薯生产企业3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528人;市内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7家,吸纳贫困户就业432人。2016年吸纳贫困户就业千人以上,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互联网+金融+分红”扶贫方式多样化
2015年,村里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形成了“资产收益扶贫”“土地入股”等6种产业扶贫模式。
养殖方面,由企业对贫困户入股羊只统一养殖,每户年分红1000元;资产收益分红模式采取技术入股、圈舍入股、羊只入股的方式,全村227户农户与科技特派员领办的良种羊繁育合作社建立产业发展共同体,合作社每年按20%分红。2015年,渭源縣4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6237户2.72万人,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0元……2015年,陇西县祥瑞公司依据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当地3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参股带动发展协议;贫困户将1581万元专项贷款集中参股公司,用来建设香菇出菇棚,建成后由贫困户全权负责管理,这被当地称为“银行+贫困户+公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