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智能:人工智能由“弱”向“强”的突破口
2017-03-27王宇霞
王宇霞
类脑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由“弱”向“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前沿阵地,全球各国政府和科技巨头企业竞相抢先布局。我国亦高度重视类脑智能研究,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科学研究层面均有所布局,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上我国类脑智能发展水平与全球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类脑智能主要包括两个研究方向:以类脑芯片为代表的硬件方向和以学习系统为代表的软件方向。
类脑芯片旨在从组织结构和构成要素上实现对人脑的仿真和建模,通过对大脑进行物理和生理解构,研制能够模拟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功能的微纳光电器件,并将数以亿计的光电器件按照人脑结构进行集成,最终构造出人脑规模的神经网络芯片系统。这种新型架构突破了“冯·诺依曼”架构的束缚,为类脑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该领域是类脑智能取得突破进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全球发达国家和科技巨头企业均有布局。在此形势下,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仿真神经元、仿真神经突触等微纳光电器件和类脑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抢抓发展先机。
尽管类脑芯片为类脑智能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固定硬件不能实现智能的可塑性,仅有类脑芯片无法实现高层次的智能。类脑智能的学习系统则旨在通过软件方式实现对类脑硬件的调度和管理并通过对类脑硬件系统进行信息刺激、训练和学习,使其产生与人脑类似的智能甚至涌现出自主意识,实现智能培育和进化,是实现“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过渡的最关键一环。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应用仍以“弱人工智能”为主导。“弱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也可以为类脑智能技术创新提供孵化平台和应用基础。因此,我国应该继续推动“弱人工智能”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丰富应用场景、积累应用数据资源,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