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星花园》后,谁还在看台剧

2017-03-27费雪

环球时报 2017-03-27
关键词:偶像剧韩剧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费雪

“禁韩令把市场撕开一条缝,台剧应把握这两三年契机抢进!”台湾电视剧制作业联合总会会长林锡辉的这番“劝言”,从另一方面也看出台剧的没落。回想16年前《流星花园》红遍两岸,再看看如今正在岛内电视媒体播出的偶像剧:《我的爱情不平凡》《只为你停留》在大陆豆瓣网上因评价人数不足没有评分,《极品绝配》也被吐槽“全是老梗”。台湾电视台高层担忧,岛内戏剧从业人员也问:观众都去哪儿了?

剧本老梗+快拍快播

早期老三台时代(台视、中视、华视),收视率动辄高达二十几;现在媒体“战国时代”下,收视率能有2就该放鞭炮了。更别说这十年来,就算砸钱做了电视剧,往往还是只有1点多的收视率。

就笔者观察,台湾岛内的年轻观众除了部分仍在关注台剧动态之外,韩剧早已成为追剧主流,欧美剧次之。甚至笔者询问身边友人和戏剧相关从业人员,都曾不止一次听到“我自己是台湾人,但我都不想看台制偶像剧”。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台湾偶像剧的窘境?2000年初,有些电视台为了节省经费开销转而购买韩剧——比起自己砸钱做本土剧又不见得能保障收视率,这种做法的确可以保障收益。然而长此以往,却无法培养制作戏剧的人才,也导致日后的制作每况愈下。

剧本老梗不断重复,则是台湾偶像剧内容上的硬伤。偶像剧的固定公式不外乎“傻白甜”爱上“高富帅”,其中必定穿插一些误会巧合、生病车祸、失火失忆等俗滥桥段。久之,观众不待主角行动就能猜中剧情走向,试问这样的剧本还有什么期待可言?

台湾偶像剧的制作模式,大部分倾向于边拍边播。好处是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与互动,修改后面的剧情走向。近年来更有制作单位采取“快拍快播”的方式制作——在只有0到2集的存档下边播出边拍摄。这样的拍摄模式固然很能讨好观众、短暂保住收视率,但往往造成剧情风格不连贯、牛头不对马嘴,作品毫无质量可言。

网剧叫好不叫座

近年来媒体多元多样化,越来越多制作单位开始转战网络。比起传统收视率调查,网络点击率更精确,这也吸引许多电视台与网络平台携手合作,推出联播模式。尤其随着LINETV、爱奇艺、网飞等先后来台,台湾本土影音平台陆续上线,以往总是被当成二线播出平台的网络市场跃升为“一级战区”。像“植剧场”系列作品《我的鬼基友》和《舞吧舞吧在一起》首播都是放在LINETV,以网络观众作为首要市场。“植剧场”另一部口碑之作——杨丞琳主演的《荼蘼》去年在大陆颇受好评(见图二),女主角按A计划选择工作,B计划选择家庭——两条平行主线的安排颇具创意,甚至引发“台剧翻身”的讨论。(“植剧场”是台湾知名导演王小棣发起的电视剧系列,意在创作新类型作品——作者注)

比起台湾传统的八点档与偶像剧,网络剧在题材方面更能跳脱框架,更活泼、更多样。像是以科幻为主题的《CODE浮士德游戏》,职场写实《迷徒Chloe》,年轻人夜店文化《PMAM》,还有讨论中年男子爱情生活的写实剧《我们是欧爸》(见图一),都是以往在电视上无法触及的题材。此外,网络剧还有播出集数短、内容紧凑、节奏明快等优势。就笔者的工作经验而言,一部30集的传统偶像剧往往需要灌点水、铺陈一下主角人物的内心状态;但网络剧的铺陈较少,一下子就切入主题,这样的特质也受到年轻观众欢迎。

不过整体来看,台湾网络剧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除了电视与网络合制的网络剧,原生网络剧如《Mr.Bartend⁃er》《老板没说的事》等虽然题材新颖、创意十足,但缺乏戏剧底蕴,结果却是叫好不叫座。

演员想红不求演技

台湾创作者向来不乏创意,但通病就是缺乏基本功训练,导致剧本内容肤浅。制作高层短视近利又助长不良风气,动辄就是拿着韩剧样本让编剧抄。台湾八点档更是一绝,直接跳脱戏剧逻辑,动不动就是主角做梦,梦境里全是一些抄袭网络影片的搞笑搞怪桥段——虽博得观众一时的目光,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至于演员人才方面,近来“网红”盛行的风气让许多年轻演员误以为搞点绯闻就能成名。笔者曾在工作场合中听到经纪人向表演老师抱怨,“练基本功根本没意思,还不如学着在镜头前卖弄表情,这样红得比较快”。

说到底,虚华炒作的歪风或许就是导致台剧疲软不振的真正主因。至于台湾网络剧是否只是绚烂的烟火,还得看制作团队能不能认清现实——在制作面迎合年轻人喜好之余,在内容上持续开发多元化题材、深耕剧本内容及演员表演,才是台剧长久发展之道。▲

(作者是台湾青年编剧)

猜你喜欢

偶像剧韩剧
台湾偶像剧20年:从梦幻走向现实
“大女主”刷新爱情偶像剧
偶像剧与阶层问题
为什么 女生都爱看韩剧
搭把手
感不感动
热门韩剧在美准同步播出
家教的作用
独一无二的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