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路径研究
2017-03-26刘亮元
刘亮元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实施路径研究
刘亮元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分析《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学习宣传《标准》,提升《标准》的影响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角色认知等实施路径。
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施路径
国家历来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2014年3月,教育部根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以及基本要求和各个职业等级的能力标准制定了相对应的规划和要求,正式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以下简称《标准》)。这项标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第一项职业能力标准,它不仅能够深化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而且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能力素养及职业操守,对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1 出台《标准》的目的
制定和实施《标准》,主要有以下4个目的:其一,切实有效地增强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建立独立的辅导员职业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促进社会各界广泛了解辅导员的职业理念,从而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以及职业公信力,形成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其二,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政策依据,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3];其三,进一步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增强辅导员学习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自觉性,为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方向;其四,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以及边界,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2 实施《标准》的困境
2.1 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课题组在全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对30所高校的学员下发了108份问卷,收回问卷104份,有效问卷98份。调查显示,在《标准》的学习宣传方面,“没学过”的占5.2%,“没组织学但看过”的占10.6%,“领导要求学习,转发过”的占62.5%,“进行过专题学习”的只有21.7%;在标准执行力方面,34.2%的受访者认为“《标准》重要,但刚性不足”,25.3%的受访者认为“《标准》的整体要求过高,很难有效地开展”,只有40.5%的学员认为“可以执行”;对于高校是否出台配套措施,67.5%的高校“没有”出台配套措施,只有32.5%的高校“有”配套措施。这说明较多高校对辅导员的整体队伍建设没有投入相应的关注及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4]。《标准》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机制,但并没有在高校引起广泛的关注。
2.2 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认同感
调查显示,对于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21.5%的受访者认为“地位较高”,45.7%的受访者认为“地位一般”,32.8%的受访者认为“地位较低”;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9.6%的受访者认为“较高”,61.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29.2%的受访者认为“较低”。可见,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不高,职业的认同感较差,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相比,辅导员的地位尚未得到重视和认可,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没有被认可。辅导员自身的地位以及职业认同感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有长期性的误解,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科学性的认识,这些导致辅导员的整体地位一直不高,辅导员对未来发展方向很迷茫。
2.3 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缺乏职业吸引力
43.8 %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担任的角色就是学生的“保姆”“勤杂工”等,不仅工作内容重复性强,而且工作缺少创造性,这些使得辅导员难以长期保持积极性和工作热情。68.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辅导员的岗位角色要求他们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所以辅导员经常出现心力交瘁的现象。此外,辅导员平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烦琐事务中,特别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强度大,这导致辅导员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无法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3 《标准》实施路径探索
3.1 深入学习宣传《标准》,提升《标准》的影响力
高校要加强对《标准》的整体宣传力度,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辅导员能够对《标准》的内容及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引导辅导员将《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行为依据,并且能够结合标准当中的各项要求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专业水平及专业技能。加强《标准》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身份及地位,从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标准》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及自身能力提升具有导向性,在辅导员的考核、培养及发展过程中,能够保证高校在人力、财力及物力等方面的政策有据可依,切实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5]。另外,《标准》是辅导员的行为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对辅导员的具体岗位职责以及工作内容都有规范化的指导,能够帮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地位,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信心。
3.2 领导重视《标准》,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3.2.1 建立辅导员的管理制度体系
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的教职工当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没有明确的管理者,导致辅导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而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又比较繁重和复杂,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不强。所以,应切实有效地实施《标准》,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内容;同时根据《标准》的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辅导员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部门以及人员对辅导员进行管理和帮助;在保证辅导员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对辅导员的权益形成切实有效的保障,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按照《标准》中的规定和要求来进行,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程度[6]。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目标责任,同时保证考核考评制度的严谨性及奖惩的制度性,让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实现个人价值。
3.2.2 完善辅导员的培养体系
搭建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明确晋升机制。晋升机制能够优化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促进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职业认同感。高校应鼓励辅导员队伍差异化发展,紧密结合个人特长,为辅导员发展建立完善的体系。首先,对于志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方面专家的辅导员,通过选送其参加各类培训及学历进修提升职业能力,并在工作中应予以帮助引导,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其次,对于倾向走行政道路的辅导员,应根据其综合能力,考察其德、才、绩、能,提供晋升党政干部的通道;对于热衷于专职教师的辅导员,鼓励其在工作之余多参与教学工作并提升自身科研及教学水平,为今后的教学道路打下良好基础。采取多种途径的培养保障体系,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3.2.3 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科研能力
《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等级划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初、中、高,这是一个质的飞越,阐明了辅导员工作内涵发展的可持续性。3个职业等级所面临的教育内容、学生指导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教育和发展,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地提升科研水平、职业能力和素养。高校应以《标准》作为基础,制定辅导员培训专项资金保障制度,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同时,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在保证其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能够引导辅导员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标准》中对于辅导员3个等级的划分,在观念上明确了辅导员工作内容是高校科研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高校在保障辅导员科研的进程中,首先应出台相应的措施,设立辅导员科研管理办法,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经费保障;其次,高校应启动辅导员导师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指导,加快辅导员的成长;再次,学工部门和院系应培养辅导员校内的工作和学习交流氛围,提倡“走出去,引进来”的循环交流制度,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活跃程度。辅导员应在日常管理中积极探索和总结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律,树立问题意识并结合对策开展有质量的科研;要善于学习及进行文献检索,避免工作的重复性,同时掌握理论前沿;要积极申报各个层次的相关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论文撰写能力。
3.3 掌握《标准》,深化辅导员的角色认知
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最初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写入文件,表明辅导员的角色不断延伸。面对多重角色叠加,由于缺乏体系的指导,很多辅导员往往一把抓,常常陷入角色冲突。
《标准》将辅导员工作分为9个模块: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应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建设及学业指导3类被划分为辅导员基本工作;同时,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有所建树,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新时期及新形势下,通过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危机事件的干预及理论和实践研究是新的要求。因而《标准》职责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辅导员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模块研究,形成某几个模块或者领域的专家,提升职业成就感,增加角色认同。工作过程的分块也有助于辅导员抽离日常的“烦琐”,脱离“保姆”“勤杂工”角色,增强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对照《标准》,增强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发展,妥善处理角色冲突,避免角色紧张和职业倦怠。《标准》对于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必将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贯彻和落实《标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仅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而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能力以及素养,从而保证辅导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够有所提升,增加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认同。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教思政[2014]2号)[Z].2014—03-27.
[3] 李建民,董宏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J].商业经济,2011(23):126-127.
[4] 蒲清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7):95-100.
[5] 王超.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119-121.
[6] 韩东,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1):122-124.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College Counselors(Provisional)
LIU Liangyuan
(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16,P.R.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College Counselors(Provisional),this paper presents such measures as learning and propagating it in depth,enhancing its influence and strengthening counselors’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ole cognition.
counselors;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ways of implementation
G451.6
A
1008-8032(2017)04-0009-03
2017-05-03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960)。
刘亮元(1982-),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