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研究1
2017-03-26吴祐昕吴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 吴祐昕 吴波(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研究1
文/ 吴祐昕 吴波(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和全息化的加速进化,从物联网到车联网,各类联网应用与大众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的融合,要求互联网应用设计者对人性、文化、生活传统等有更加深刻的把控。大数据则是很好的研究背景和工具,依托大数据,可以实现用户洞察。对于轻便化和随身化的移动互联产品设计而言,了解用户是设计的前端和根本,本文着重阐述大数据背景下设计的本源思考,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文化联系,逻辑关系以及实现路径。
大数据;移动互联产品APP;信息设计
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背景下,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通过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大数据现在已经可以帮助城市预防犯罪,实现智慧交通,提升紧急应急能力;大数据正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患者的疾病风险跟踪机制,帮助医药企业提升药品的临床使用效果,帮助艾滋病研究机构为患者提供定制的药物。
世界各国都开始将大数据研究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方向,IBM,GOOGLE,FACEBOOK等国际数据资源巨头,国际学术界都对大数据的研究热情高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相继出版专刊来专门探讨对大数据的研究。2008 年“Nature”出版专刊《Big Data》,介绍了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1Big Data. Nature, 2008, 455(7 209): 1-136.2011年“Science”推出关于数据处理的专刊《Dealing with data》,讨论了数据洪流(Data Deluge)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这些数据,人们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Dealing with data. Science, 2011,331(6 018)这些富有前瞻性的预测有效的推动了大数据研究的深入。
2012年5月,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组织了以“大数据科学与工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主题的第424次学术讨论会,参会代表就大数据的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应用方向以及大数据研究的组织方式与资源支持形式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数据技术及基础研究,是涉及到信息科学、设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3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657.
2016年,全球移动设备的出货量(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传统手机)总数达到20多亿台。伴随移动设备的普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移动互联产品——移动App(App为Application的缩写)也进入了空前高速的发展阶段,每天都有新的移动互联产品产生。大数据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关照正在逐步进入应用层面。
一、大数据背景下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本源思考
与大数据结合的设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而这也是移动互联产品设计创新的出发点和实践基础:
1.1、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是具有宏观视野的创新设计:
其最大特征在于将战略紧密融合于战术乃至细节,这符合新知识和信息机制下战略实施期与战术实施期趋于重叠的大趋势。如移动互联产品——微信红包,它直接达成了提升腾讯移动支付市场位次的目的,从战略层面改变了移动支付竞争的强弱格局,这令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这三者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排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腾讯所做的就是一次完美的移动互联产品大设计,战术直接联系战略。
1.2、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兼顾各个层面的需求:
各层面包括用户体验、战略竞争需要、宏观外部背景、资源优势,团队培养等,不再仅仅是狭义的产品经理层面的细节优化。那么就需要放大镜,当然更需要望远镜,先登高望远再埋头苦研。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需要具备综合全面知识背景和较高思维能力的设计团队。如果仅仅熟悉产品设计,显然还没法完成象微信红包这样的杰作。微信红包的设计过程是由马化腾这个“骨灰”级产品经理亲自带队操刀的结果,这也再次给阿里巴巴发出一个警示——产品大设计可以直接决定竞争胜负。
1.3、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既设计产品更设计战略。
在以系统思维对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市场要素的移动化进行顶层设计活动中,微信红包以及诸多互联网金融应用为资金和资本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典范,不过明显可以看出的是,仍然有若干要素的转换还不够完全,这些领域也许存在创新的战略空白。
1.4、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根本上是对“关系”的设计。
从微信用户的激增,到微信红包的成功,其根本上依托的是什么?依托的还是移动互联产品生态中庞大的关系资源。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关系”才是移动互联产品一切设计的枢纽。关系和内容曾经是互联网的二维4吴波. 长尾革命:正在发生的未来[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但是随着现实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个人而言,关系成为了移动时代的唯一外部枢纽,而人性可以作为移动时代的唯一内部枢纽。关系是一个永远稀缺的资源,移动互联产品对关系的整合才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讲,微信只是第一个初级层面的成功整合关系者。
二、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文化联系
在互联网时代,百度、阿里、腾讯(取首字母合称之为“BAT”),这些巨头占据了先发优势。但既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进步永不停止,颠覆过去和传统的进程同样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现实世界中合理的商业逻辑。如果作一个形势判断,可以预测经济和社会的移动化进程远未走完,移动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远未成熟,商业领域移动争霸的格局远未固化,移动生态的建立远未完成。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腾讯,正如马化腾曾经表示的那样,每天都将面对新的危机和挑战,每天都可能埋下未来休克和崩溃的危险种子。
那么对于“BAT”这样的巨头而言,所谓的这些危机和挑战,这些未来的危险种子,究竟来自何处?答案是,来自人类移动化系统的每个领域,每个细节,每个角落,这也是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机会点所在。
全人类正在大踏步迈进移动化时代,如果不是以孤立、静止和肤浅的目光审视之,这绝不是或技术或市场或社会等某方面的独立事件,而是一个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空前、横扫一切的历史大事件,这一进程同样要走过酝酿、成长、高潮、颠峰、衰退的不同时期,其演变在时空两个维度同样有着结构性的不平衡。
2.1 决定这些不同发展特征和不平衡性的因素:
因素很多,但从根本上离不开三个方面:技术和应用,产业和市场,制度和文化。这三个方面在移动化产品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则有所差异。很容易判断的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由技术和应用主导的移动化产品为主宰的第一进程,正在向由产业和市场主导的第二进程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技术和应用的影响将遭遇产业和市场要素的更大挑战,前者不得不从过去一边倒的颠峰地位退下来,为产业和市场的作用腾出更大的空间,这也是移动化向现实层迁移的必然结果,而制度和文化要素则要等到移动化的成熟期才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2.2 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借用:
从腾讯成功推出微信,可以看出“BAT”都是杰出的学习者,他们还处于蓬勃的崛起期,刚刚大举迈入移动化进程,其发展方兴未艾,其状态如日中天,其影响一时无二。然而,再强大的个体,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将不断向前发生深入的演化,其都无法以个体之力改变整体的状态和进程,移动化就是这个整体。新知识和信息机制下的商业巨头必须在战略方面,全力将自身的战略与社会和人类的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商业组织的功能应是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战略服务,并根据这方面的表现获取自身的战略利益。在移动化的今天,这些观点似乎得到了更多验证。比如微信红包该款产品的推出,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借用和融合方面亮点鲜明,借力春节发红包这一延续几千年的行为达成目标,唯一可以延伸思索的是微信红包与春节红包的传统场景仍有些转换未尽之处,给进一步创新留下了想象空间。
2.3 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中应对移动网发展提速的措施: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是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新知识和信息机制,在分布结构上更开放、在文化传承上更自由、在价值机制上更共享,那么移动网将继续强化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精神,并极大地提升其演化速度和覆盖领域。对于这样一个提速的过程,移动互联产品的设计能否及时跟进和适应呢?
事实上,即便如腾讯这样在行动和理念上都已经深刻认识到移动化新时代的挑战和危机的巨头,其表现也未尽如人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商业性在移动化的宏观趋势面前表现出的内在矛盾性,以及面对这一矛盾无法从内部予以克服的胎里毛病。对此,最好的例子是微信,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但微信的步伐并没有跟上自由、开放、共享精神的系统提速。后者是属于全人类 的、社会化的、总体和全局的精神,腾讯这一有着自身利益边界的商业封闭体的行为模式与之有着天生的错位和冲突。现在谁可以说,腾讯和微信已在全身心地拥抱移动化?
因此以上所述从某个角度论及了腾讯、阿里、百度在战略和文化方面的矛盾,对于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而言,下一步移动化进程将迎来瞬息万变的产业大革命时期,挑战“BAT”的各类移动互联应用将不计其数。
三、大数据和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逻辑关系
沿着力的方向方可探询结果,这是预测运动的基本法则。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性、自然、制度等都无比复杂事物演化的“力线”被无数因素所影响,谁也无法对其尽行掌握。因此人们相信,人和社会的未来无法预测。
3.1 大数据中对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可用的规律”:
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部分“预测”成为可能,因为大数据总是和宏观运动紧密结合、同时发生,并被在总体上运用于对事物的把握。这些可望成为现实的“预测”,一方面会发生于一些巨大的社会趋势方面,另一方面则可被运用于商业领域。大量历史研究试图从许多帝国的兴衰中发现“可用的规律”,最终的结论却只是各种分散的结论而非可普遍运用的规律。不同国家兴起的因素与其空间上的要素禀赋和时间上的历史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纷纭复杂的条件因素对这些不同国家而言或有之或无之,其影响有大有小、错综复杂,几乎无从捉摸。
然而对于大趋势而言,对寻找历史前进的方向而言,人类至今已经掌握了颇多。比如探寻目前世界的未来,可持续性已成为不仅是科学家的话题,更成为政治家乃至老百姓的话题,因为决定地球存亡之危的那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并以可简单被感受的强大力线的形态展示出 来,谁都可以看见在这巨力作用之下的未来。这对移动互联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提供了借鉴。
3.2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机会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谁再谈论地球环境危机的话题已不再是预言了——所谓预言一方面必须看清未来,另一方面必须早于大多数人说出未来的趋势。而在预测方面,大数据的作用之一就是将发现未来和趋势的时间大大的提前,或者说大数据事实上将提升全人类的预见性和预言力,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应对机遇和危机。“有研究表明,用户在移动网络中的行为会被许多微妙因素所影响”1M.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人的行为最难预测,其原因是什么?答案是,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演变最难测。人类往往自负地相信自己可以应对自然,但至今也没有谁说人类已经征服了自然,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一直是那么自然,没有政府、制度和规则;即便人类不断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对自然界敲敲打打,但至今全部人类仍然只不过是地球表层的一层薄薄的生物圈。
在人类面前,自然不会说话。当人类掌握了那么多自然规律之后,对于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拟人化的存在物的“自然”,人类在与其沟通方面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毕竟自然规律并不代表“自然”,自然的喜怒哀乐既受到其规律性的决定,更是自然界一切事物 运动之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3.3 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集中在社会的规律性层面:
任何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组成部分,即便人类费劲力气大大提升了自身对于社会人群活动的人性的、非自然的影响因素,也难以解决自然环境变迁以及自然事件在宏观上对社会人群乃至在微观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在自然因素之外,强大的历史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之路,社会演变的趋势往往更加显著和易于探究,目前人类在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地集中于社会的规律性方面,而在微观至个体的人的精神和行为层面仍进展缓慢。
大数据会强化人类认识个人行为与社会活动的不平衡,这对社会发展和效率提升或许是一种福音,但其具体作用方式则异常复杂。一方面,大数据为社会运行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提升社会的活动理性;另一方面,大数据也带来社会信息对称性和大众行为从众性的悖论,其中暗藏着社会坍塌乃至崩溃的风险。“事实上,智能终端上的大量应用,如聊微信、刷微博、手机支付,让越来越多用户贡献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各种各样移动互联产品使你爱不释手的同时,也把你所有不想告诉别人的东西都告诉了别人”。2黄晓慧. 移动互联,迎来大数据热潮[N]. 人民日报,2014-04-17014.
如果大数据成功预测并向大众公布社会的未来,这将严重削弱社会的人际博弈特征和内在的矛盾动力,进而酿造一边倒的趋势风暴,对于移动互联产品而言,将直接摧毁或造就其所涉及的许多价值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四、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实现路径
大数据帮助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看清了领域和未来,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的实现路径主要就在于内容和服务:
4.1 移动互联产品本质只可能是依赖内容的自媒体:
传统媒体到了移动端后将向包裹邮递员、物流送货员这样的角色发展,内容的价值将持续提升,作者与读者直接发生联系将成为最时髦的内容模式,同时部分在移动化中成功转型的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则成为另外一部分的内容构成。无论是微信,qq,陌陌还是拍信,易信,拥有其自身发布权的独立作者,其内容特征有着去编辑化的重要特征,这也构成了其价值特征。内容的价值提升是内容移动化所带来的最大革命,这也带来了作者的独立,我们完全可以说,“自媒体的兴起”实质就是作者的独立,从内容权限、传播能力到经济利益,全方面的在传统媒体面前崛起。
移动互联产品目前还处于前期阶段,探索、试错、混战、无序......这些都是这一阶段内容应用领域的重要特征。真正的内容类移动互联产品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一到两个独立而强大的移动内容应用的兴起,二是内容自组织的流行,三是作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传统媒体以内容生产能力为核心开展大规模重组。以微信公众账户“逻辑思维”为例,喜马拉雅:482万粉丝,播放次数累计14634万;优酷:103万粉丝,播放次数累计32471万,号称505万的公众账号粉丝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内容类移动互联产品。成功的移动内容类应用必须遵循“以人组织内容”这一最高法则,读者在移动端的阅读随时随地发生,但是如果哪个进入移动端的传统媒体仍然不重视将读者与作者无论是在互动还是利益交换的角度更好地联系在一起,那将是一个不小的失误。
大数据与移动内容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必须认识到,最有价值的大数据始终是与人相联系在一起的大数据,好的移动内容机制在这类高价值大数据方面有着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并因此而获得更大的大数据赢利机会。大数据,天生就是将“内容社交”与“移动互联产品”链接在一起的最佳枢纽。
任何内容类网站都需要树立一个战略认识,这可以确保其领先其他没有认识到此点的竞争对手至少5年,那就是不再将用户视作自己的禁脔,用户是社会的,内容是作者的,网站的未来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向解构。如果说未来的移动端还存在网站的话,这些网站也是一种即时、动态、迅速变化和重组的形态,以“网站”这一名词所表达的其实完全是新的意思,其实质含义是 “服务”。这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有一位果农去赶集,卖出一些水果后回家,那他在集市上拥有的那个“网站”就没有了,后面还会出现新的网站。
信息过剩已经成为内容领域的最大特征,任何移动互联产品的创新设计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最需要的是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内容价值的四要素:“深度、原创、鲜活、独家”,近年有些垂直内容网站取得了成功,原因无非是这四个方面,有的是做得深,有的是原创和独家多,有的则是媒体自己生产鲜活的内容。但这一切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最主动的因素是什么?还是人,是作者而不是编辑。移动化使内容领域的变革来得猛烈而突然,读者与作者绕开网站、媒体的藩篱而有可能发生更多更深入的直接联系、互动和交易,这是移动互联创新产品设计内在而根本的发展动力所在。
4.2 移动互联产品应该是依靠服务且没有甲方的“自由货物”:
其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反映了当前移动运用领域的某种趋势和规律。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深化,无论是面象移动产品的开发商还是经销商的各种工具类运用,都必须将自身的定位从简单的甲方立场中抽离出来,直接面对用户才是王道,对终端用户的服务不仅可以在根本上强化自己对开发商还是经销商的服务,更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终端用户而贴近市场第一线,在强化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中值得期待的还有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进步,从外部打破目前的应用体验的基础格局。车联网、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触控屏显技术、企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在一个新技术和新应用如光速般演变和替代的创新爆炸的年代,如微信这样的移动互联应用也不太可能长盛不衰,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才是移动互联产品设计创新的根本着眼点。
在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中,以服务为名的用户关系管理方式的改造趋势为何?
首先要让用户关系管理向着价值驱动转型,从传统的QQ、MSN等虚拟关系中陌生、半陌生、熟悉混杂在一起的关系管理状态,转变为微信这类对陌生关系进行甄别、提升、取舍以及对熟人关系的深化、协同、互惠,通过沟通带来更大价值成为移动互联产品研发中的一个核心功能。
其次要让用户关系管理向着内涵驱动转型,帮助用户将传统互联网中形成的IM关系、微博关系和现实中形成的手机联系人关系打通,既可以剔除关系杂音,又可以增加关系深度和广度,迅速完善了用户的关系的管理结构和自我优化机制。
第三应让用户关系管理向着即时驱动转型,用户利用随身手机随时随地对存量关系和增量关系进行管理维护,大大增加了关系管理的效率和频率,这为用户增加和强化自身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以上在移动互联产品创新设计中,服务给个人沟通带来的三个转型方向。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和全息化的加速进化,随着各类联网应用与大众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的联系融合,要求互联网应用设计者对人性、文化、生活传统等有更加深刻的把控。“以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来看,在 ‘大数据’的影响下设计将会呈现出一种跨平台、跨门户、更加系统化的发展。‘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将导致设计的细化,不只是设计中某一个门类中的细化或者分析,而是跨过某一个设计平台而到达另外一个设计平台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区别的情况。”1白万东,许佳.“大数据”背景下的设计探析[J]. 前沿,2014,Z3:226-227.不难发现其共性是形成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个人关系管理中心,对用户关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价值转换。沿着这个向度的进行思考,在某些垂直领域甚至通用领域开发其他类移动互联产品,应该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任务。
[1]Big Data. Nature, 2008, 455(7 209): 1-136.
[2]Dealing with data. Science, 2011,331(6 018)
[3]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657.
[4]吴波. 长尾革命:正在发生的未来[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5]M.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 J]. 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6]黄晓慧. 移动互联,迎来大数据热潮[N]. 人民日报,2014-04-17014.
[7]白万东,许佳.“大数据”背景下的设计探析[J].前沿,2014,Z3:226-227.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based on Big Data
With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s mobilization and holography, from IOT( Interner of things)to IOV(Internet of vehicles), a variety of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and daily life of people are closely connected. This requires designer of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to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of humanity,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life.Big data is a great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ool which user’s insight can be provided. As for the design of 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which have become light and portable, knowing customers is the leading end and foundation of design.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elaborates original thinking of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nd describes the culture relations,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between the big data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big data; applications of 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information design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5.008
吴祐昕,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设计与设计管理。
吴波,《国策智库内参》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家经济转型和互联网创新研究。
1本文系201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类重点课题:《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共性问题与江苏相关产业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YSA00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