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景照明对城市设计的作用
2017-03-26张帅
张 帅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与城市建设水平的进步,城市公共空间的夜景照明不再只是简单的照亮需求,更多的是提供艺术的视觉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规划设计与相应建设。然而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也缺乏统一的评判尺度。有关城市夜景评价的研究也是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性。城市夜景照明对城市设计的具体作用不清晰使城市夜景照明缺乏统筹规划与强制性,导致城市夜景空间的不协调。
1 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夜景照明中的解读
1.1 城市意象概述
城市意象的概念由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提出,他提出的城市意象定义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而形成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凯文林奇将城市中的各种要素,如建筑、道路、绿化、水体、雕塑、广场等,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从以往研究来看,城市要素非常类似,也就是说在长期实践中,这5种要素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里要强调的是,城市设计五要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仅通过其中的普适性来解读城市夜景照明对城市设计的作用,当然不认为城市意象五要素就是城市设计的唯一标尺。
值得肯定的是,五要素对城市空间的解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要素又由许多的设计元素组成,共同形成城市意象,这样的意象因地而异,也因人而异。凯文林奇将城市要素归纳为五大类后,设计师可比较清晰地定义和分析城市空间。
1.2 城市夜景认知地图形成中考虑的条件
认知地图又叫“心智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因此,在城市认知地图形成中,一方面与观察者的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受观察者的观察尺度和角度影响。认知地图的形成因人而异,也根据观察对象的尺度和表达而不同。城市夜景认知地图则需要考虑城市夜景照明的照度、亮度、色温等差异条件对城市夜间感知范围差异的影响(图1)。
图1 夜景照明对人的空间感知影响
1.3 城市意象理论与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关联性
城市意象理论中说到,对于城市整体而言,道路的连续与围合造就了区域也联系了不同的节点,而节点不同等级划分了道路的不同等级。边界使区域被界定出来,标志位则指示了区域的核心。正是这些意象单元整体编组、相互交织,才形成了浓郁而生动的意象。大城市具有多重意象,在日夜、冬夏、远近、动静的不同条件下,或在有意无意之中,形态的处理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意象的这种特性对比,会因其共同的联系给人更加强烈的感受。而城市夜景照明所服务的对象为山、水、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和共用设施等景观元素,有的强调功能,有的则强调艺术。这也与城市空间设计思想相似,没有一个高度具体的形态,而着重强调被感知空间的可塑性和结构层次。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和城市设计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同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渗透到其他所有的单项规划中,并成为这些单项规划需要考虑的一部分。
2 城市夜景照明在城市设计的应用
在城市设计中,控制城市空间的手段是控制相关要素,如建筑容积率、高度、体量、空间的开敞程度、连续程度以及对建筑控制线的贴线率等。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的各种界面与公共空间,而夜景照明的表现也恰恰是在这些界面上做文章,无论使用哪种照明方式,界面都是建筑、构筑物、植物和铺地,因此,夜景照明是城市设计空间被再次表现的手段。
这种再次表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且不受设计师控制。设计师往往可以控制白天的城市空间,而到了晚上,城市中的各种要素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去照明,这就是不统一的表现尺度了。在不统一的尺度下,有些界面想被凸显,照明亮度、被照明的面积就要相应提高,光色也要对比明显,变化丰富,吸引眼球;有些界面不想被凸显,照明亮度就要降低,光色也比较低调,或干脆不进行照明。如此导致原本设计师多方位多因素设计的城市界面,在不统一尺度的城市照明下,原本弱化部分被加强,强化部分则消失。这种情况下,城市空间质量可能变好或变坏,因此,夜间城市空间质量也需要城市设计来整体控制。
为了明确夜间不同的被照明的城市设计要素的表达,以路径、边界、区域、节点与标志这几个层面来解读城市夜景照明控制要素与城市设计五要素的关联性。
2.1 城市夜景照明对街道的表达
从路径角度而言,城市街道是城市夜间活动频率最高的区域,大体可分为步行街道体系和车行道路体系以及混行体系。
步行街道体系照明设计包括建筑立面的细部构成,如门、窗、屋顶和山墙等,街道上的一些家具,如:座椅、路灯、雕塑和铺地等,还包括行道树、灌木丛等绿化景观的照明。而车行道路体系则从路灯亮度、行道树、路缘石、标志物等要素进行城市夜景景观空间设计。
将白天的街道界面营造看成一条实体轮廓线,由建筑物的外轮廓构成,包括建筑物的屋顶、山墙等。实体轮廓线清晰体现城市的空间结构、空间的秩序,构成夜间的图底。到了夜间,又有一条虚体轮廓线,即附加在建筑物上的一些不确定的、随机的装饰物,包括霓虹灯、广告牌、照明灯具等。虚体轮廓线往往由于规划时没有特殊要求,而呈现一种无序、非结构化的特征。实体轮廓线与虚体轮廓线的吻合程度,直接反映了城市设计夜间的表达程度。所以,在规划中,同样也应该引导这些虚体轮廓线的形成,或是尽可能地结合实体轮廓线,以便城市形态在夜间也能清晰表达。
2.2 城市夜景照明对边界的表达
夜间的城市边界可以理解为垂直方向的天际轮廓线和地平方向的区域边界。
天际轮廓线出现在广场、宽街道等开敞空间中,当观察到群体建筑的全貌时,建筑与天空的边界关系便可清晰感知,因此,建筑整体照明、各类高射灯、投光灯等都是夜间城市开敞空间的天际线表达手段。
地平方向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现了中心原则,越靠近中心区使用的照明手法、照明元素越繁复,照明亮度也越高。而在边界表达上,仅通过路灯照明系统来识别,不同等级的公路提供的照明标准也不同,越是人迹罕至、车流较少的边界,夜景照明的设计也越简单,通过柔和的灯光亮度与周边的完全黑暗形成对比,营造空间边界的心理感受。
2.3 城市夜景照明的区域表达
夜间的城市照明区域主要分为居住区、商业区、绿化区。城市夜景照明对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界定手法也不同,因商业区对照明的需求较大,所以,夜景照明的区域表达也主要体现在商业区的照明当中。商业区域照明设计有相应的照明设计规划,通过统一规划,服从和服务城市总体规划,确保总体效果具有特色的照明风格,配合体现城市设计的地域性、风格性与标识性。
商业区常见的照明手段为统一照明色温与照明亮度,同时,以轮廓照明的方式表达某一片区建筑形态的特征,如重庆市洪崖洞区域的夜景照明设计(图2)。
图2 重庆洪崖洞夜景照明设计
2.4 城市夜景照明的节点与标志表达
节点与标志的表达,正是城市夜景照明最突出的作用,夜景照明常常通过表达一些公共建筑烘托出强烈的中心性效果,因此,夜间照明设计在城市中心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城市夜间节点与标志表达主要利用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内透光照明和其他照明。
1)泛光照明。常用做法是采用泛光灯照射被照目标,是一种使室外目标或场地比周围环境明亮的照明。在城市设计中常常是为了突出雕像、标牌或使建筑物在夜色中的特征更醒目。
2)轮廓照明。运用灯光勾勒建筑物和构筑物等被照对象轮廓的照明方式。
3)内透光照明。利用室内光线向室外透射的照明方式。
4)其他照明。建筑化夜景照明法、多元空间立体照明法、剪影照明法、层叠照明法、“月光”照明法、功能照明法、特种照明方法等(图3)。
图3 泛光照明(上)、轮廓照明(中)、内透光照明(下)、对城市空间标志夜景的不同表达
3 夜景照明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城市夜景照明作为丰富和完善城市夜间形象的手段,常被用于加强城市设计要素的表达。而在日常生活中各类景观灯的照明亮度、动态LED屏幕亮度以及投射灯光束等,对城市设计要素表达也有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亮度过高引起的眩光、光入侵和光泛滥等现象,不仅会干扰人的生理节律,影响夜间的睡眠和休息,还会造成视看者的不舒适感,降低视看效果,并且使之成为空间主体吸引注意力,影响城市设计表达主体,造成视线干扰与空间感受混乱。
2)破坏了清晰的路径引导,因此,建筑照明设计视觉上通过照度、亮度、色温体现,在大范围的夜景照明设计中,许多建筑的亮度有趋同性,不同于白天通过建筑立面或空间形态的识别方法,夜间照明的相似性破坏了城市设计空间认知的清晰度。过度的元素堆积反而会造成设计混乱,破坏审美效果,造成人的认知混乱。
3)失去天际线设计。由于过量的人工光直射或反射,原本城市设计中考虑的天际线完全被夜景照明的灯光所主导。缺乏宏观上统一的规划与整体控制以及各类建筑场所业主自由搭建,导致夜间城市天际线的混乱无序。
4 结论
现代城市设计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业态、功能上的设计,忽略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设计要素有关联性。夜景照明不仅是解决夜间城市空间人的出行、购物、活动等功能,也应从城市设计思维出发,结合夜景照明的空间表现、色彩表达进行整体设计,避免因不当的夜景照明设计导致城市空间混乱,从而实现白天与夜晚感受都舒适的城市空间。
[1]刘汉成.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珠江新城核心区夜景照明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2]梁业颖.城市夜景观规划与居民夜间活动的营造——以广州市珠江沿岸照明设计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3]李农.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与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1(3):70-73,77.
[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徐磊青.城市意象研究的主题、范式与反思——中国城市意象研究评述[J].新建筑,2012(1):114-117.
[7]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牛萌,魏民.从概念到形式——解读《城市意向》[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10):29-31.
[9]胡杰,刘坚.分时段控制在道路照明中的应用[J].光源与照明,2006(2):21-22.
[10]朱平,肖辉,马振,等.城市商务区夜景照明亮度问题的思考[J].照明工程学报,2012(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