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岁月中的东北抗联将领
2017-03-26史义军
史义军
涣散东北抗联斗志的手段
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联军进入了最艰难的岁月。日军和伪军在“讨伐”东北抗联时,除了武力征服之外,还采用了各种涣散斗志的方法,比如利用飞机在空中散发传单,在村落书写标语口号和张贴传单等。
周保中是抗联创建人之一,据他的日记记载:“抗日军受到经济物资封锁,粮食军需几乎陷于绝境,日贼更行政治破坏,广泛利用‘工作班及特务、侦探、走狗、叛徒,动摇我抗日联军各部内部,并加以不断的重兵攻击、搜查,破坏各部的临时后方,使我军伤病患者及后方工作完全无保障而陷于停顿。农民及城市的最后联系完全被日贼隔离,加以天冷地冻,寒风刺骨,小部队动作不易,大部队行动更难,实有相当困危。”周保中在1960年代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联军(初稿)》中还有日寇“甚至用卑鄙的手段,到处在树上张挂淫秽的画片和妇女的装束,还留酒食和亲肯书”的记载。东北抗联另一领导者魏拯民,在给中共代表团的报告中也提到:敌人用思想战、宣传战的方法,以“目前国际形势起了很大变化,苏联内部紊乱,中国已成立起新政府,国共已分裂,东北抗日联军已瓦解……”等谎言,企图在我军队员与干部思想上引起悲观失望,以号召归顺。
在这种形势下,自1938年春以后,东北抗联的内部情形恶化,革命军队基础不稳的部队叛降,较为巩固的中心军队也开始动摇。抗联将领中成为叛徒者,不乏其人。
通敌的叛徒
1937年春末,日伪当局在三江地区实施“合围计划”,强制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威逼群众归并大屯,到处深沟高垒,步步为营,严密封锁,保甲连坐,从而破坏了深扎群众之中的抗日根据地,切断了抗联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部队给养经常中断,弹药和军需品极难补充。敌人为了将抗联部队“驱于一隅,聚而歼灭”,派出重兵连续对三江地区抗联部队展开大规模“围剿”。北满抗联第三路军和吉东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赵尚志、周保中,分别作出主力部队脱离敌人包围、进行西征的计划。其中,北满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取得完全胜利;第二路军第四、五军的西征,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并且陷入绝境,军内出现了一些意志动摇的将领。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九一八”事变前两年即参加中国共青团,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关22岁时被捕过,受尽酷刑仍没有叛变,同年脱身参加抗联。周保中创立抗联五军后,关书范在残酷的战斗中冲锋在前,两次负伤,战功赫赫,表现出军事指挥才能,很快走上指挥员岗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关书范率领一师北进下江,克勃利,夺穆棱,占依兰,纵横千里。因其骁勇善战,25岁就被委任为五军一师师长,成为周保中手下数一数二的爱将。1938年,五军横跨中东路、展开西征的时候,陷入弹尽粮绝、四围危险的境地,有士兵因苦闷困窘,发生个别叛逃的情况,但军队尚不致根本动摇。关书范在五军军长柴世荣窘迫之时,借口部下动摇,献计“暂时假投降”,希望求得敌人压迫稍缓,还亲自与敌方接洽。军中上级得知事件后,在1939年1月16日处决了关书范。
是什么原因促使关书范产生投敌的想法,是被敌人“大讨伐”、经济封锁吓破了胆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据柴世荣的夫人胡真一说:关的妻子刘兵野被俘虏,关押在哈尔滨监狱里。关书范希望通过地下党把她救出,未获周保中允许。关书范不放弃,向敌方传话,问能不能放出其妻子,又说抗联很困难,好长时间没吃饺子了。关书范这是要试探对方是否同意谈判,鬼子果然送来了两麻袋的饺子。但此事引起周保中、柴世荣等的怀疑,于是决心处死关书范。
不管关书范与敌人接触是为了救妻子,还是蓄谋投敌,其行为确实起到了涣散部队斗志的作用。在此之前,与关书范既是战友、又是关的上级的宋一夫也叛变投敌。
宋一夫是中共吉东省委书记、抗联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在西征部队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宋对抗战前途绝望。1938年7月31日夜,以巡查岗哨为由,携款1500元、手枪一支,偷偷叛逃。日伪当局得知后,派出人员四出探察。8月中旬,探知到宋潜入了哈尔滨,便在市内进行追踪搜查。在日伪的胁迫引诱下,宋主动到伪哈尔滨警察厅投案自首,声明“歸顺”。
宋一夫叛变后,为日伪效力,将自己掌握的抗联及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情况,提供给日伪特务机关,使东北组织受到严重破坏。1942年,宋升任伪滨江省警察厅警佐。翌年,亲自带领大批特务,搜捕中共党员及反日会会员,使数百名中共党员及爱国群众惨遭迫害和屠戮。抗日战争胜利后,宋一夫被人民政府逮捕处决,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大义舍亲恩
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和宋一夫同年同月同日投敌。抗联兴盛时期,程斌在杨靖宇将军的领导和指挥下,带领部队转战四方,打过许多漂亮的硬仗。1938年3月,日寇调集大批人马,以黑崎游击队为主力,在军事上对一师加大“讨伐”力度,在政治上加紧实施“归屯并户”“集团部落”,切断一师同当地群众的联系,使部队给养发生很大困难,经常断粮,不得不以野菜充饥。在这关键时刻,一师政治部主任胡国臣叛变投敌。胡叛变后,向敌献上一计——将程母及兄长程恩押来做招降人质。他们将程母及程恩的照片印成传单,到处张贴、散发。深为眼前困境所苦恼的程斌,从日寇散发的传单上得知母亲和哥哥身陷囹圄,随时有生命危险,更加焦虑起来。这时,哥哥程恩来到程斌驻地劝降。一见面,程恩劈头就问:“你革命,你抗日,还要妈不?”程斌说:“不革命不抗日也得要妈。”
抗联将领中也有为大义而舍亲恩者。陈翰章将军在一则日记中,对被日军胁迫来劝降的父亲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年迈的苍颜老父,看着我们向南进发……六十余岁的老人,受威逼而奔走不停,每当思之,胸中就难免悸动不已。”尽管根据记载,为了掩人耳目,陈翰章表面上和父亲翻了脸,但实际上,在日记中处处可见他对父亲的亲切描写。而且陈翰章的父亲虽表面上接受日军要求来劝降儿子,却还悄悄给陈翰章带来日军情报。无情未必真豪杰也。
日伪涣散抗联将士斗志的方法有很多,也确实有像关书范、宋一夫、程斌等意志不坚定者,但也有很多像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这样的民族英雄。
杨靖宇最后的艰难岁月
“寒冬腊月天,松柏枝叶鲜。英雄杨靖宇,常活在人间。”这是流传在吉林省长白山一带的民间歌谣,杨靖宇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一直以来,关于杨靖宇殉难,有两种版本:一是在敌人围剿的最后关头,杨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另一说法,是被“讨伐队”射杀。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很多研究者根据抗联叛徒的说法,说杨靖宇是自杀的。而中日关系正常化后,一些来自日本的档案资料被披露,使我们知道了杨靖宇最后时刻的壮烈。
杨靖宇指挥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地区活动,一直是日本侵略者维持其殖民统治的心腹大患。1939年,敌人围捕、残杀抗联第一路军和杨靖宇的活动明显加大了力度。当年4月14日,伪满洲国治安部发布命令,“捕杀杨靖宇……等匪首”,杨靖宇的悬红达一万元。1939年下半年,日伪加紧了军事“讨伐”和政治镇压,试图断绝抗联第一路军的粮食来源。针对这种情况,抗联第一路军开展游击活动,杨靖宇率警卫旅出发,且战且南下,并试图从敌方夺取越冬物资。在1939年秋冬,反“讨伐”斗争已进入极端艰苦时期。
对于抗联的战略意图,日伪也是很清楚的,他们采取的手段更为毒辣:一方面是对抗日军采用兵力搜剿手段,摧毀抗联的密营、存粮;另一方面则是以帮助农民秋收的名义,由南向北督促农民提早秋收,把苞米及可食的农产物一律收净,并将收获物集中起来由警察看守,使其不向抗日军输送一粒粮食。这些毒辣政策,致使抗联第一路军各部经常要与数倍以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频繁交战,不得休整,十分疲劳。特别是冬季天气十分寒冷,使抗联部队的衣食住行陷于极端困境。抗联战士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破布或麻袋片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部队每次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和给养,几乎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沉重代价。长白山天寒地冻,气温常常是零下三四十度,不少战士冻掉了手指和脚趾,很多战士在雪地宿营时,躺下后就被冻得站不起来,被严寒夺去生命。部队缺医少药,许多战士因负伤或冻伤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伤残,甚至牺牲。抗联老战士回忆,当时的生活是“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由于频繁残酷的战斗和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造成了抗联第一路军的大量减员,到1939年末,兵力已不足千人。
到了1940年初,抗联第一路军各部的战斗环境更加恶化,与日伪军的交战也更加频繁。特别是总司令杨靖宇所率领的队伍,更是敌人集中兵力“围剿”的重点。1月初,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杨靖宇决定将所部再次分兵活动:警卫旅60人佯作主力北上,以转移敌人视线,而杨靖宇自己则率200余人隐蔽在西岗地区,准备与第一路军军需处长全光会合,研究解决部队给养问题。等了多日,不见全光前来。1月18日,因派出下山筹粮的小部队暴露了目标,敌人派出重兵来犯,杨指挥部队与敌展开连日激战。1月21日,北上的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在战斗中被捕后叛变,供出了杨靖宇的位置。敌人调集日军和伪军4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向杨靖宇部展开疯狂追杀。
1月29日晨,杨靖宇率队与伪警察大队激战后突围,但部队损失较大,伤亡约70人。这时,杨身边只剩下60余人了。2月1日,特卫排排长张秀峰向敌投降,进一步暴露了杨靖宇的行踪。2月4日,杨靖宇所部尚有16人,10日减少到12人,12日只有7人,此后杨又让4名伤员转移,最后身边只有朱文范、聂东华两名战士。2月18日,朱、聂外出购买食物,被敌人发现。两人与敌人激战半小时后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就在附近。
在规定时间内,杨靖宇未见两人回来,估计他们遇到了危险,于是只身向三道濛江附近走去。这时杨靖宇已数日未进食,并身患重感冒,衣服和棉鞋也已破烂不堪,辗转于濛江县山林中。2月23日,杨靖宇来到濛江县保安村西南的三道崴子,遇见了伪牌长赵廷喜等4个打柴人。杨见他们都是农民,便委托他们代为购买粮食和棉鞋。这几个人对杨说:“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会对投降者杀头的。”杨坚定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决不能向日寇投降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这样做也对不起广大人民。”最后,这几个人答应了杨的要求。但是赵廷喜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日本特务,他们便把这一情况报告了伪村公所。杨靖宇将军命悬一线。
英雄之死
在杨靖宇牺牲后的1940年3月31日,伪通化警务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从座谈会记录稿可以详细了解到杨靖宇的最后时刻:杨不是自杀,而是战死的。
“讨伐队”听闻有人向砍柴的农民要求买面粉和棉鞋后,顿时紧张起来,开始行动,警尉益子等19人乘卡车奔赴现场,让报信的农民带路赶赴与杨靖宇约定的地点。杨靖宇似乎已有所警觉,在约定的地点不见一人,但雪地上有很大的脚印。“讨伐队”沿着脚印登山,在一岩石裂缝中发现了人影,于是悄悄靠近,然后突然一齐射击,人影在地面滚动着遁走了。“讨伐队”继续追赶,杨靖宇已完全失去跑的力气,但仍奋勇应战,双手拿着两支手枪怒射。交战了约10分钟,杨被一颗子弹命中,一下子倒了下去。“讨伐队”向前察看,杨此时已身中数弹,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敵人将杨靖宇遗体运下山后,伪警察署官员命令叛徒程斌和张秀峰辨认,证明确是杨靖宇。而后,敌人残忍地割下头颅,剖开遗体,发现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敌人也震惊了,不得不承认杨靖宇是个英雄。
杨将军殉难后,有一个传说: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把杨靖宇的头颅作为战利品送到伪满洲国“新京”(今长春市),给他的上级——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野副昌德少将汇报了战果。此后没几天,这个少将给岸谷去电话说,自从杨靖宇死后,他连续几宿睡不着觉,晚上一闭眼就做噩梦,梦见一个人大叫“还我头来”。岸谷找来中国道士算命,道士说杨靖宇是天罡星下凡,割掉他的头颅是犯了煞星,将有血光之灾,若想破灾必须给他全尸安葬,让他入土为安。3月初,迷信的野副昌德指示岸谷,按道士掐算的祭日安葬了杨靖宇。因为杨的头颅已不可能取回,就找了两个木匠用柞木砍了个人头形状,算是杨靖宇的人头。5日,在濛江县西山关帝庙召开杨靖宇慰灵祭大会,当地百姓数百人参加。岸谷隆一郎带来两个日本道士做道场,按日本习俗,祭奠后把杨靖宇安葬在保安村西岗上,岸谷在松木牌上亲笔写了“杨靖宇之墓”。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个传说,直到我问了作家姜宝才,他在吉林曾采访过当年的历史见证者,说确实有过慰灵祭,而且那次采访还意外得到一张老照片。后来我看到了照片,照片中有8个人,其中左侧有5个身披袈裟的和尚,其中一位和尚的袈裟还印有花草图案。右侧3个人,有两个明显是日本人,中间是一个小孩,从孩子的衣着看应该是初春季节。他们面对一个墓碑,墓碑是典型的日本制式,方柱体,顶部呈尖柱状。这种墓碑是对战死的武士最尊贵的礼遇。
墓碑一侧用毛笔上书“杨靖宇……”等字样,只可惜被和尚袈裟遮挡,无法看到下面的字样;另一侧书写“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于三道濛江……”,大体可以看出这是杨将军殉难的日期和地点。这个墓碑不是一些作品中说的“松木牌子”,而是一根原木破成的松木方子。
照片下面的图说有“武士道”字样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字样。这一切说明日本侵略者确实给杨将军举行过“慰灵祭”,须知日本人向他们的强硬对手给予礼遇是不乏例证的。至于是不是用以平复他们的迷信心理,还有待考证。而用这种方式来对中国民众进行欺骗宣传,我认为是可信的。那个野副少将的梦,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