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育中父位缺失的影响及对策

2017-03-25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杜艳玲

家教世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子女儿童游戏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杜艳玲

浅谈教育中父位缺失的影响及对策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杜艳玲

一、父位缺失的现状分析

小明的小姨刚刚生了一个男孩,小明觉得很好奇:“我原来以为女孩是妈妈生的,男孩肯定是爸爸生的。可是如果连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爸爸干什么呢?”是啊,爸爸干什么呢?当今社会中,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父亲成了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不太亲切的“陌生人”。面对孩子的疑问真不知该作何解释。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压力变大,生活节奏提高,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父亲对子女教育参与程度较低,父亲对子女的陪伴时间较少。对中小学生与父亲相处时间的调查显示,父子父女相处平均不足十五分钟,相处的方式单一,缺少有感情的亲子有效互动。也有父亲认识到陪伴子女的重要性,但受育儿知识技能的影响,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不知道该如何与子女相处,与母亲相比明显耐心不足。

媒体调查表明,如今父亲缺席孩子的教育已经是六成以上网友的共识,甚至家长会都成了“妈妈会”,很少能看到爸爸的身影。有数据表明,小学生的家长会母亲出席所占比例在60%以上,父亲20%还不到。而在幼儿阶段,多是母亲照料孩子的日常起居,这一数据比例高达47.5%,父亲仅为22.2%。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女教师是绝对主力军。小学女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0%,幼儿园老师更是高达94.6%,如此比例,更加加重了父亲形象在教育中的缺位。

二、父位缺失的消极影响

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说过,教育孩子不是母亲的专利。父亲对孩子的鼓励支持更是孩子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必要支持。教育中父亲形象缺失对儿童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儿童认知发展

教育中父位缺失导致儿童对母亲过度依恋,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降低其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父亲作为儿童游戏的玩伴,只有父亲参与儿童游戏,父亲自身具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想象、创造、求知的精神,以及旺盛精力,善于与人交际、喜欢探索冒险等精神品质才能给予儿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些是儿童在母亲教养中无法获取的新体验。

2.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当前的低幼年龄儿童家庭教育中,男孩普遍缺少阳刚气,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父亲缺席有关。同时,在低龄儿童学校教育中男性角色缺失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影响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年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儿童出现情感障碍以及各种形式行为缺陷的几率更高。相比之下,那些得到父亲更多关爱的儿童,在情感方面更成熟,更多表现出独立、果断、坚强、自信、开朗、宽容、有责任感等许多优秀品质。父亲参与子女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果断、勇敢、自信的个性。父亲更多是刚毅果断、强健有力、勇敢探索、积极创造的代名词,注重理性、精力旺盛、善交际、喜欢探索、有冒险精神。

3.影响儿童正确的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通过与父母亲的日常交往,习得与自身性别相符的角色要求,进而掌握相应性别角色的正确行为方式,同时获得最早的与异性相处的感性经验。现实条件中父位缺失,导致男孩在成长中缺少能够学习和借鉴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的模型。缺少与父亲的交往互动,不利于男孩学习并形成男子汉气概。

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她们未来的生活参照,在与父亲的互动中女孩得出未来异性伴侣的榜样。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未来丈夫的模型大多源于父亲,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她们未来丈夫的标准。青春期女孩的异性交往也是从与父亲正常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缺少和父亲的互动交往,女孩无法学习与男性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她们不能从父亲身上得到依恋并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将会成为女孩以后幸福生活的永久动力。

三、父位缺失的对策措施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亲参与,而现实生活中父亲在教育中的缺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母亲承担了更多教育子女的工作,父亲的教育作用对孩子影响微乎其微。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父亲自身转变观念

父亲要多反思自身,提高参与教育子女的主动性,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错误思想,认识到在子女的教育中不能仅靠母亲一人之力。父亲自身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子女的活动,树立良好榜样。把握孩子仅有一次的成长,教育不是只有母亲和学校要负责的事情,父亲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教育子女的关键期内,父亲要积极主动把参与孩子的教育,与母亲、学校要求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2.创造和谐家庭氛围

父亲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专心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在此基础上尊重理解孩子,有意识地提高陪伴质量。父亲要尽己所能保证每天一定的亲子时光,利用节假日抽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业余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培养父子父女之间深厚的感情,营造良性亲子互动。对于年幼儿童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3.教育机构吸引父亲加入

教育机构、科研院所、高校社团活动等增强服务意识,对父母进行科学育儿的指导培训,尤其对父亲参与子女教养活动给予引导帮助。

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专门针对父亲的课程,普及育儿知识,提高父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水平。对有特殊技能专业知识的父亲,教育机构要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合理利用父亲资源,弥补低龄教育甚至是青少年教育中父亲的缺位。

(1)父亲专属开放日

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吸引父亲参与子女教育。开展父亲专属开放日,邀请父亲参加,提供一些适合父子父女开展的室内游戏及户外活动,增强父子互动效果。教师对表现优异的父亲提出表扬,在榜样示范作用下带动其他父亲的参与热情。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书籍,让有热情参与子女教育又不得要领的父亲有章可循。如购买《父子游戏设计》一书分发给父亲,书中推荐了150个不同年龄段幼儿适合的室内室外游戏活动。从游戏意图、游戏领域、游戏场所、游戏时间、游戏准备、游戏目标、游戏过程、游戏建议八方面提出指导。父子游戏的开展有助于密切亲子关系,提高互动质量。

(2)父亲参与幼儿教育活动

幼儿园要利用父亲教育资源,吸纳有专长的父亲作为家长助教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弥补自身师资队伍中性别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邀请医生、警察、军人等职业特点明显的父亲给孩子们开展活动,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提问技巧等方面给予父亲助教指导,提高他们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3)社区资源利用

高校科研院所、社团活动等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和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的有利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邀请离退休干部以及各行业从业人员,共同开展家庭教育相关的培训、讲座、讲演以及经验交流活动。开办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利用微信、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宣传正确的理念思想,为父亲们提供家教方面的指导咨询。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相应政策。

国外把父亲育儿写入法律,如瑞典、挪威有《父亲法》。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父亲专心在家帮助妻子照顾小孩,政府有相应津贴给予支持,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了父亲参与子女养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帮助父亲实现身份的转换。美国于1924年宣布把父亲节定为全国性节日,提醒为人父者牢记父亲的责任,促进父亲与子女间亲子关系的密切。

而我国至今没有类似的法律文件。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设立专门的父亲假期,并对那些晚育的爸爸给予特殊照顾,“六一”儿童节当天父母可以休息一天等等。出台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父亲的权益,从法律层面明确父亲教养子女的职责和任务。可能的情况下要对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时间内容进行量化。要有具体的操作性指导要求,并有相应的考核体系支撑。

猜你喜欢

子女儿童游戏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