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2017-03-25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江苏农村经济》微信订阅号每个工作日向您推送最新且有价值的三农图文消息、视频、评论文章,敬请扫杂志封面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jsncjj1984进行关注。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最新公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二期)报告》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在农户带动能力还是自身素质提升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
这一调查结论显示,这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在获得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广泛的人才支撑和队伍支撑,为打赢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可否认,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只注重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或少看这些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种粗放式生产的结果,导致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新老问题。
当前,我国国情农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刻变革。
这一深刻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要求就是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就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的大量和普遍地出现。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农业思维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队伍的出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也难以真正补齐。
这是因为,新形势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三农”领域的新老问题,既涉及结构、也涉及机制,既涉及方法、也涉及路径,既涉及当前解困、也涉及长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对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只有他们成长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短腿”问题。
从国情农情来看,“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将长期共存,但“新农民”将进一步成长壮大,不断影响带动传统农民,共同构筑起我国现代农业的经营队伍。这就需要全社会不断提高和加强对“新农民”的支持扶持与鼓励,切实解决“新农民”在成长中的各种烦恼,使“新农民”真正成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厚人才基础。
[文章来源为《经济日报》,2017年2月7日微信发送。]
微友说
@自由的木马: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这个农民既包括新农,也包括老农。“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将长期共存,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要拉帮带老农!
@朝花夕拾:现代农业是融合了一、二、三次产业的大农业,拉长的产业链会细分出无限的就业环节和增收机会,创造出众多新型业态,除了在传统意义上被赋予了新希望的“农民”,还需要各方面的能人共同发力!
@HKKKKK:种田离不开农民,更需要新型职业人才来做当家人,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家庭农场建设中来!
@欢乐豆:深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中国一定会造就一支热爱农业、有文化、有科技才能的、世界一流的中国“职业农民”队伍,在他们手中将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小山重叠:在我们江苏,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内部富民潜力很大,需要深入挖掘,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增效。
@残留:农业从业者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组织经营不断升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断增加。平衡共进,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