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手的舞蹈之印度农村调查(上)
2017-03-25周立
周立
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即是“多元而不合一”,这体现在其文化、宗教、种族、语言、制度、党派等诸多方面;第二印象,则是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通过对印度三个村庄的调查,可以看到如影随形的贫困,贫困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
多元与合一:印中比较
在印度,常常听印度人说印度是处于割裂的状态,但是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多元”。一些印度人很羡慕中国的合一,但是还更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人在思想、言论、信仰、党派等诸多方面,都不自由,中国是一个处于控制之下的国家。他们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大一统的不理解和不接受,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明显的“羡慕嫉妒恨”。当然,我们若不是刻意地强调中印之间的差别,就可以看到,中国可能是世界上除了印度以外最多元的国家。只是和印度的“多元而不合一”相比,中国则是“多元且能合一”。
印度:多元而不合一
班加罗尔的一位教授,曾骄傲地对我说:“一个印度人,有100个ideas,而100个中国人,只有一个idea”。这位教授的宣称,可以引出我们对中国和印度在多元与合一方面的比较。
(1)文化多元。印度的文化多元,展示在每个角落。文化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涵盖了经济、政治之外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笔者如下将之分解为宗教、种族、语言、制度、党派这五个层面,对印度的多元性做出说明。
(2)宗教多元。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有超过98%的印度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
印度教是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约83%的印度人持此信仰,印度教在印度的传统最长。公元前16世纪(中国商代之前),雅利安人从中亚地区南下,在印度创造了婆罗门教,成为了印度教的前身,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因此,印度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几乎没有人能数清楚印度教的神明有多少,因为至少有几千个。印度教奠定了印度整个社会的信仰基础,并衍生出佛教、锡克教等其他宗教。在印度教基础上,也建立了几乎不可撼动的种姓制度。
印度教一统天下的地位,在公元8世纪被伊斯兰教所打破。当伊斯兰教在公元6世纪创立,并在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后,就以其明显的强制性,改造了印度人的信仰结构。公元10世纪后,北印度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莫卧儿王朝。由此,印度也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历史中一直冲突不断。最近的一次剧烈冲突,是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时,按照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理论,将原来的印度,分裂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印巴分治过程中,不断出现宗教仇杀的惨剧。时至今日,印巴冲突的背景性原因,仍然是宗教冲突。当印度事实上促成了1971年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之后,印巴冲突又加入了政治、国家冲突的元素。使得宗教冲突的底色,涂抹了多元矛盾的色彩。不仅是宗教原因导致的外部冲突。两大宗教在印度内部的冲突,也在不断塑造印度的政党结构和社会结构。
伊斯兰教如今仍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约13.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有一位当地教授告诉笔者,他认为伊斯兰教徒可能达到23%,因为穆斯林可以多妻,子女数量众多,而且信仰伊斯兰教后,不可以改教。如果和伊斯兰教徒通婚,必须改信伊斯兰教。如果一个人选择改信,其家人可以将其“荣耀地杀害”(honor killing)。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不断扩张,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宗教危机感,使得印度教色彩浓郁的印度人民党,在近些年异军突起,开始赢得更多人的跟从,从而超越民族独立后一直执政的国大党。但印度人民党的极端行为,又成为伊斯兰极端宗教和政治势力崛起对抗的动力,使得极端的伊斯兰教背景的政党,如1948年成立的全印穆斯林联盟、1981年成立的印度伊斯兰教理事会、1983年成立的穆斯林全国阵线等,不断活跃起来,并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和组织。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一个人。
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外,印度还有其他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信仰。印度的第三大宗教是基督教,有2.32%的人口信仰。第四大宗教是锡克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99%。锡克教是从印度教虔敬派分出来的,主要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15世纪交流对抗中形成,受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影响,强调平等,摈弃种姓制度。第五大宗教是佛教,佛教徒仅占0.77%,与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有很大差异。此外,从印度教发源,强调严格素食和“理性高于宗教”的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等,信仰者约占0.43%。其中,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在印度都扮演过反对种姓、主张平等的革命角色。但却被种姓制度吸纳。
(3)种族多元。关于印度人种的划分,历来众说纷纭。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将印度的种族划分为五个主要类型:尼格罗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亚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Mediterraneans)、迪纳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印度的主要民族很多,其中占比3%以上的就有7个。
印度斯坦族(HI N DUS T A N 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
泰卢固族(TELUGU)。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8.6%,又称安德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德拉邦和特伦甘那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孟加拉族(BENGAL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主要从事农业。
马拉地族(MARAT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较发达。
加拿达族 (KANNADA)。占印人口3.87%,说加拿达语,分布在卡纳塔卡邦。
马拉亚拉姆族 (MALAYALAM)。占印人口3.59%,说马拉亚拉姆语,分布在喀拉拉邦。
除了上述7个民族之外,还有旁遮普族 (PUNJABI)(占比2.3%),阿薩姆族 (ASSAMESE),奥里萨族 (ORISSAI)等等。印度各邦的划分,多是依据民族和语言。因此,印度这种种族和民族多元的情况,与中国汉族一统天下的情况很不一样。而且印度各个民族都有单独的语言,每个民族和语言区,又单独立邦(“语言立邦”),逐级强化了宗教、种族、民族、语言的多元性,更加无法合一。
(4)语言多元。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官方语言是印地语,30%的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教育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少数民族的预定官方语言。
印度境内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使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语言有33种。其中,宪法上承认的正式语言(constitutionallanguage)就有15种。根据1956年的《邦重组法案》,语言是印度诸邦划分边界的基础,邻邦通常互相难以理解对方的语言,没有一种语言是全印度人口都能理解的。我们甚至可以断言,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语言能力,可以和所有印度人沟通。也可以想见,印度人要想同时了解一个重大信息,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政令畅通了。
(5)制度多元。印度在名义上是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印度联邦的松散程度比美国还大。美国的每个州拥有独立立法、选举等各种广泛的权利,而印度实行语言立邦和邦定制度,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联邦制体系给予诸邦政府相当大的自主权,印度的27个邦享有比美国的州更广泛的权力,包括确定本邦的语言、习俗,甚至分裂与否,都是可以由各个邦独立决定的,特别是执法和司法领域,经常让中央政府无法插手他们之间的纠纷,这也让各邦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助长了地区种族主义的发展和政党政治地区化的趋势。这使得印度的宗教、种族、民族、语言,与政治势力进一步结合,再度加大了分裂与多元。
(6)党派多元。印度至少有10个全国性政党(Na t i o n a lParties)。其中,印度人民党(BJP)和国大党(Congress)是印度两个最大的党,轮流组阁,不能单独执政。印度人民党成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有很强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国大党1885年成立,经1969和1978年两次分裂后,出现了为英迪拉甘地派和社会主义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党派,在民族解放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1920年成立的共产党(CPI),是印度的第三大全国性政党,但是共产党经过了1964和1981年两次大分裂以及若干次小分裂,已经四分五裂,现在形成了至少十多个党派,包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印共(马) ,即CPI(M),于1964年分裂出来,在西孟加拉和克拉拉两邦执政;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印共(马列) ,即CPI(ML),举着1920年原有的旗帜并多次分裂;信奉毛泽东主义的印共(毛),即CPI(Maoist),不能称为一个党,更多人称之为“派”,甚至印度官方将其定义为恐怖组织,因为他们的游击队还在武装夺取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此外,还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各国支持者组成的各种派别的印共,如支持苏联、中国、古巴、越南、东欧各国的印度共产党。
另外, 印度还存在着上百个地方性政党( R e g i o n a lParties),按政治学者的分类可分为种族民族主义政党、教派主义政党、种姓政党三大类。
变数众多的多党制,使得印度政党林立。同时,政党作为各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将种姓制度政治化、语言多元政治化、宗教团体政治化。甚至也有评论说,在将民主政治娱乐化。在印度选举政治中,“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常常使得错综复杂的各类政党,集体倒戈。有时,宗教内部的斗争,会使得其中一方,倒戈到迫害自己的另外一个政党。如勒克瑙的什叶派穆斯林,为了应对逊尼派压迫,常常会投印度教民族主义主张的印度人民党一票。多元且多变的政党政治,进一步撕裂了本已多元的印度社会,使得印度在各方面的统一、团结,都显得十分困难。
中国:多元,且能合一
与印度类似,中国在各个方面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但却都能合而为一。
比如,中国文化多元,但建立起了中华文化认同;宗教多元,虽远没有印度多元,但中国承认五大宗教,居民得到了受到一定控制的信仰自由,也有一定的合一性;种族多元,但建立了一个共同的认同——中华民族;语言多元,但从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开始,就已经书同文、车同轨,虽然也有很多种语言,但是书写文字全国通行,且1949年后推动的普通话(Mandarin)能使绝大部分中国人听懂、交流;制度多元,却通过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的锦标赛机制等,合成了一个目标;党派多元,却通过一党领导的单一制原则合一,使得1949年后的中国,一直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可以持续调动全国力量,重组中国社会。
回应班加罗尔那位教授的评论,1个印度人,可能有100个ideas,但仍只是100个梦想;100个中国人,可能只有1个idea,却能在持续不断的推动和重组中,变成现实。
制度成本的节约
2000年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的努力,虽不自由、不民主、不人道,却促成了中华一统。之后的中国,一直走着虽然多元(diversity)但却合一(unity)的道路。1949年以来,中国不仅有语言文字、教育医疗、土地制度、水利设施、区域自治的一统,更有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市场开放、行政吸纳政治(社会、精英)等多方面的一统。在中国与印度的比较中,能看到多元与一统的两面性、二元性。多元而不合一,拖慢了本来就慢的印度象;多元且能合一,成就了步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龙。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