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技术布局与持续产控实现
2017-03-25柳进军
柳进军
持续的产业控制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前瞻性地布局每一个新时代的支柱型产业。精准预测哪些产业将成为下一时代的支柱型产业并非易事,但从技术发展角度考察则有迹可循。通过对核心技术发展进行预判,进而围绕核心技术布局相关产业,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是中关村实现持续产控的重要途径。
哪些技术可能成为未来的核心技术呢?产业核心技术通常是突破性、具有大规模商业化潜力、对人类生产或生活具有长远、重大影响的技术。以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为例,人们阅读最初的信息载体是甲骨、竹简,然而甲骨、竹简本身资源有限,记载信息量有限等,这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纸质载体原材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同时记载信息量和便捷性都有显著提高,因此造纸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技术。纸质载体的制约因素则是信息更新和信息动态化受限,突破该制约的是计算机存储技术。随后,互联网突破了信息来源的限制,便携式移动设备“屏读”则突破了阅读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等等,产业核心技术在突破一个又一个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不断变更发展。
2012-2016这五年间,” MIT Technology Review”累计公布全球突破性技术50项,分布集中的5个领域依次为:互联网(18项)、健康(11项)、能源(7项)、工业(5项)、计算机(4项),50项技术中,DT和IT两类技术占比达到44%。从突破技术分布数据看,与工业社会侧重于产品革新和能源革新不同,信息社会更加侧重于信息的获取(IT)、挖掘(DT)与交互(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同时人们在体质和心智方面自我提升的需求都在急速扩张,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过渡的时代。现阶段社会呈现出智能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圈层化、全球化四种发展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布局技术实现持续产控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注重产品智能化技术。产品智能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品的功能扩展和智慧植入,通过在产品中植入各类传感器,可实现产品与人,与外部环境的联通与互动。二是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替代人类劳作,乃至代替人的思考和决策,蓝领型、灵巧型和知识分享型机器人先后取得突破便是证明,产品智能化的过程可能导致新物种(如生物机器人)出现。
二是注重技术与文化融合。随着人们精神文明需求不断提升,呈现了品牌IP化趋势。与品牌相比,IP是一种永恒的、具有更大穿透力和延展力、更加注重追求的是价值和文化认同的无形资产。未来技术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纯技术领域,技术只有与文化深度融合,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注重技术与需求结合。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以后,人类呈现出圈层化的趋势,从而使得需求更加个性化。现实中的“粉丝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诸多无法准确描述却被各圈层群体喜爱的个性化需求,技术发展与个性化需求结合的粉丝营销如今已经成为主流营销模式。此外,技术发展还需紧密配合人们体质和心智方面自我提升需求的快速扩张。
四是注重技术与资源整合。在资源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流通障碍逐步消除,流通速率成倍增加。技术与资源整合既是技术应用的外在形式,也是技术推广的内在要求。技术与资源整合就是要形成技术引领、人才涌动、品牌集聚、资本优配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從产控角度看,现阶段中关村技术布局要以IT和DT技术为先导,根据上述原则对现有技术进行评判,并圈定一系列前沿技术,分级布局、定期更新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族群”,为持续产控实现找到抓手,推动中关村区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