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滴滴”的眼泪尚需时间考验
2017-03-25萧惑之
萧惑之
一个“不惑”之年的巾帼“知本家”,在拭去“滴滴”眼泪后,迎来的必将是曼妙的“嘀嘀”车铃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何其悠扬、悦耳、动听。
“猴年”的金秋时节,在神州大地,“滴滴”与“优步”一场惊心动魄“烧钱”的商业竞争或商战中,柳青女士是笑傲江湖的拨头筹者。无须讳言,“优步”因为野蛮竞争而恶名昭彰,而“滴滴”也不是“淑女”,抑或说更野蛮,“不烧钱我们走不到今天这一步”,“烧钱”一时成为盛传的“滴滴”名言。然而,占优后的柳青女士温文尔雅,口吐莲花——“与优步的最终结果只是共识性的双赢局面,而不是这之外的任何情况”。
雄鸡报晓春来早,守业远比创业难。首善之区,车如流水马如龙;“滴滴”如何吹响科学管理的集结号,成为新的话题。
高天滚滚寒流来,唯恐高处不胜寒。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指出:柳青现在面临的真正考验,若想把“滴滴”从一家估值350亿美元的打车公司转变为全球性互联网巨擘,和“优步”的较量只是一场热身而已。“滴滴”目前的估值正在接近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和百度,这三家公司都服务于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纵观全局,高屋建瓴,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大于美国,互联网支付行业处理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互联网支付额,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用户。柳青心里有本帐:“滴滴”目前每天要处理2000万个订单,是全球其他叫车应用公司订单总和的3倍。柳青有自知之明:让这个数字继续增长可能难度很大,然而并非无解。根据柳青的粗略计算:全国每天约有7亿人次乘车出行。“每天2000万订单仅仅代表着出行总数的3%,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过,为了挖掘这个潜力,我們需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需要投入我们全部的能量和人力。”“重大的技术突破”谈何容易,试问“能量几何,人力又几许”,都是柳青面临的难题。
剪不断,理还乱,“滴滴”减员声不断。新年伊始,业界流传:随着网约车市场裂变加剧,格局重构,“滴滴”的人员结构调整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涉及人数甚至很可能超过目前传闻的50%。尽管“滴滴”一再否定,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据36氪的数据,去年“滴滴”在与“优步”的市场争夺战中,仅快车一个部门就新招了2000名的员工,时下滴滴超过6000人的队伍估计会成为裁员的重头。业务结构调整,首要的就是优化员工。
涨价潮,难控制,“滴滴”面临失客源。口惠实不至的商业行为难以持久。“滴滴”的涨价行为,必不可免地流失了大量客户。据媒体的报道,一段时间里,“滴滴”曾先后3次调价,“涨,涨,涨,涨得顾客心里烦”,在抱怨声中,“滴滴”成为顾客的眼泪。“快车”原本是“滴滴”的优势。根据公开资料,滴滴目前在超过400个城市为近4亿用户提供包括出租车、快车、顺风车、公交、小巴、租车等多种出行服务。“快车”又名“专车”,最博顾客眼球受欢迎,收益举足轻重,成长快被看好,业务占比最高,据悉目前也在急速萎缩。
“滴滴”问世,来之不易,是改革创新的硕果。想当初,“滴滴”婴儿般呱呱坠地,在一片“黑车”的诘难声中,几近夭折在襁褓中。高端具有慧眼,《人民日报》发出人民的声音,为“民”点赞。是年《新京报》报道的“专车第一案”以“专车司机”胜诉落槌,将载入经济改革的史册——“当一项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出现时,基于竞争理念和公共政策的考虑,不能一概将其排斥于市场之外,否则经济发展就会渐渐缓慢直至最后停滞不前”。网约车这种客运服务的新业态,作为共享经济产物,其运营有助于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运输服务供需时空匹配的冲突,有助于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柳青的柔情其实是“柔术”,逐渐被人们看好。柳青结束美国之旅后,她坦言——烧钱赢得临界数量的用户是“从0到1”,但要实现“从1到100”,你就需要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一个“不惑”之年的巾帼“知本家”,在拭去“滴滴”眼泪之后,迎来的必将是曼妙的“嘀嘀”车铃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何其悠扬、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