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的微信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25周巍蔚钟莉娟
周巍蔚++钟莉娟
摘 要:互联网+时代,微信因其高效性、互动性、大众性等特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又一聚集地。研究生具有注重追求自由个性、重视虚拟空间的沟通交流、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等特点,是高校学生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以Z学校研究生对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该群体在微信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微信;高校研究生;使用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4.013
新媒体时代是伴随着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以及微博和手机报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而来的不可逆转的时代。微信作为新媒体的后起之秀,现已成为广大学生群体热捧的社交平台。据腾讯公布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微信用户群体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在26岁,18~35岁的中青年为微信主要用户群体,比例高达86.2%.面对学生群体对微信等新媒体的热衷及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强调高校中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关注。2015年,我国研究生数量已达300.5万之多。该群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活现状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以Z学校为调研对象,针对新媒体时代研究生的微信使用现状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1 研究生微信使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調研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60份,回收率达94.2%.其中,男性510人,占77.27%,女性150人,占22.73%;学术型研究生430人,占65.15%,专业型研究生230人,占34.85%.同时,本次调研对15名研究生进行了访谈。接受调研的研究生所属专业大致涵盖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和艺术类。
1.2 研究生微信使用的客观情况
关于研究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每天都使用微信,其中18.19%的人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6 h,男生、专业型研究生更为典型。“睡前”是研究生群体使用微信频率最高的时间段,占比72.73%,其他时间段按照微信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起床时”“如厕时”“吃饭时”“上课时”。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每天至少刷微信3次,主要内容包括(可多项选择):和朋友聊天,占比90.91%;刷朋友圈,占比56.06%;接收通知类信息,占比54.55%;浏览订阅号消息,占比34.85%;微信支付,占比37.88%;同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好友及身边事物的最新动态,占比50%;习惯性动作,占比30.3%;打发时间,占比15.15%.除了解好友及身边事物的最新动态之外,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专业型研究生刷微信更多的是因为习惯性动作,而学术型研究生更多的是看订阅号。此外,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使用微信朋友圈多为发布生活动态,占比66%~67%.
关于研究生对公众号(订阅号)关注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关注了10个以上的公众号(订阅号),而实际被关注的订阅号占数量几乎不超过60%,每天都被关注的公众号(订阅号)更是不超过3个。这其中,专业型研究生在总体上和实际上所关注的公众号(订阅号)数目均比学术型研究生少,有超过一半的专业型研究生只关注了不到10个的公众号(订阅号)。研究生群体所关注公众号(订阅号)主要关于新闻与评论(时事、热点、评论)和专业阅读(职场、科技、财经、文学)。此外,有89.39%的研究生关注了学校微信公众号,77.27%关注了学院微信公众号。多数研究生对校(院)微信给予了好评,但也有少数人给予了差评,甚至是不关注。其不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对相关发展情况不关心”和“订阅号内容死板、不吸引人”等。图1为研究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内容情况。
关于朋友圈联系人,调研结果显示:66.67%的研究生与自己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教育老师)是微信好友,但他们之间基本处于偶尔联系或基本不联系的状态,即使联系,也大多是为了通知工作,所占比例达90.91%.结合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女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教育老师)的联系状况较男生稍好些,学术型研究生较专业型研究生稍好些。此外,针对“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教育老师)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与您交流?”这一问题,33.33%的研究生选择了“QQ”,28.79%选择了“电话”,24.24%的研究生选择了微信。而针对“您最喜欢辅导员用什么方式与您交流?”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微信”“面谈”和“电话”,其中选择“面谈”的学生占22.74%.
1.3 研究生微信使用的主观评价
通过对微信使用利弊观的调查,我们发现:68.18%的研究生认为利大于弊,6.06%认为弊大于利,24.24%认为利弊相当,还有1.52%表示不清楚。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利处主要在于“微信在线交流平台紧密了其与他人的联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微信朋友圈是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和寻求帮助的重要途径”等原因,如图2所示;弊端主要在于“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容易造成信息的碎片化,且真实性有待考证”“微信容易泄露自己的隐私”“微信耗费了我许多时间,甚至影响作息”等原因,如图3所示。此外,男生表示更容易沉迷于微信的虚拟世界,导致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淡漠,微信影响判断力,甚至会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混乱和模糊;学术型研究生更强调微信会带来信息碎片化、微信上的信息有待考证、容易泄露隐私、容易让人沉迷于虚拟世界。
关于言论自由权,68.18%的研究生认为大学生应该有在微信平台上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评论或朋友圈),22.73%认为不应该,9.09%表示不清楚。对于某些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上推送错误社会舆论现象的处理,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视而不见,占比53.03%,或仅在公众号下留言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占比27.27%,只有18.18%的研究生选择举报。针对微信朋友圈中的“轻松筹”,56.06%的研究生选择只捐助自己相信的朋友,39.39%选择从不捐助,1.52%选择不假思索地捐助并转发,3.03%选择仅捐助。可见多数研究生是向往言论自由的,且对是非真假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但仍有少数学生缺乏自己的立场和对是非真假的判断力。
2 对策研究
2.1 了解共性,满足需求
研究生群体是思想较为成熟且人格趋于稳定、知识层次较高且学术定向明确、民主参与意识较强且分析和看待事物比较理性、整体素质较好但个体差异较大等共性的群体。这些共性决定了该群体对微信的使用有着特殊性和多样性的要求,比如对学术的追求、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等。因此,在微信无时无刻不渗入生活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应重视研究生群体需求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以校(院)官方微信为例,其推送内容首先要确保可信度,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学术相关信息,且在关键时间节点推送,比如“睡觉前”推送信息,更容易受到关注。
2.2 把握个性,因材施教
研究生群体的不同细分群体有其自身的个性及差异,比如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关于刷微信的动机差异,男女生关于屏蔽对象的差异。高校应重视发挥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教育老师)的作用,鼓励其提升自身的新媒体利用能力和素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尽量针对不同个体乐意接受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针对不同个体所需给予不同的帮助。
2.3 全面关爱,积极引导
当代研究生注重追求自由个性、重视虚拟空间的沟通交流、价值觀念趋于多元化,对真假是非的判断仍存在缺陷,且部分研究生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心理障碍现象。高校应帮助研究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鼓励其积极主动与老师、辅导员沟通,时刻保持警惕性,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并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人。
3 总结
微信是研究生群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也是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影响的有力途径,微信紧密了人际联系,是表达个人想法的重要途径,但微信也带来了知识碎片化、不合理使用微信造成的破坏作息规律等危害,如何合理、有效使用微信,应引起研究生的重视,如何利用微信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思想政治影响,需要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社会新媒体组织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龙妮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7.
[2]腾讯网.解密微信: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EB/OL].[2015-01-27].http://tech.qq.com/a/20150127/018482.htm
#p=6.
[3]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
/c_1114051345.htm.
[4]阳光大学生网.2015全国研究生人数[EB/OL].[2015-10-07].
http://www.sundxs.com/baike/18096.html.
[5]喻芒清,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56-57.
〔编辑: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