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东芝
2017-03-25刘润生
刘润生
东芝,日文发音TOSHIBA,曾经是一个强悍的名字,“东芝的家电是最好的”曾是不少中國消费者的信条。上世纪90年代,在珠三角地区还有不少家庭非东芝冰箱不买,全国的高楼大厦到处都使用东芝电梯。东芝笔记本电脑曾经炙手可热,东芝也是多项白色家电的创始企业,它制造了日本第一台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这些还只是在生活中看得见的东芝,在核电、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领域,东芝那些看不见的强大也处于行业金字塔的顶端。
2017年2月14日,东芝董事长志贺重范引咎辞职
然而,如今这些似乎都已经成了昔日荣光。东芝公司由于日本家电行业的衰落和严重的财务造假已到了只能断臂求生的绝境。在几年前,“索尼好像快要破产了?”成为业界谈论日本企业危机时最常见的问题,没想到这家百年老店在转型中含着泪走了下来,反而是被忽略的东芝,正面临着成立142年来最大一道难关。
2017年2月14日上午,东芝宣布原计划于西方情人节当日发布的2016年前三个财季财报(4月至12月),因“发现美国核电分公司西屋内部统制问题”,推迟一个月发布,随后公司董事长志贺重范辞职。这一推迟一辞职,引发了外界对于东芝遭遇巨大亏损的猜想,也让当日的东芝股票跌至38周来最低点,大跌近10%!
随后,东芝又在2月14日下午发布2016年前三个财季的业绩预期报告,称东芝2016财年前三个财季净利润预计将亏损4999亿日元。报告称,由于东芝将其在美国的核电业务的损失估计为7125亿日元,让东芝原本预计2016年全年业绩盈利1450亿日元下调至亏损3900亿日元。日本媒体对东芝这一报告进行了分析,按照上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底,东芝的股本已经降至负1912亿日元,明显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断臂求生,抛弃白色家电
在日本家电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东芝家电从2012年开始出现没落的趋势,随后便是连年的亏损。根据日本媒体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3月的2015财年度,东芝营业亏损高达7191亿日元,净亏损则高达4832亿日元,创东芝公司历史最高纪录。这种局面,使调整家电业务成了当务之急。2016年开始,东芝决定将一些核心业务转让,以求企业生存。东芝的忍痛割爱,从电视机和白色家电业务开始。
在2012年开始出现亏损之后,东芝开始加速退出欧美电视市场,同时停止了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将品牌授权给欧美市场销售厂商。2013年底,东芝又停止了在中国市场的电视自主生产,转让给TCL代工,并与TCL成立合资企业销售电视产品。不过,由于2014年东芝的持股比例从51%大幅度降至不足30%,TCL决定不再将东芝列入合并财务报表。这意味着,东芝的电视业务从此退出中国这个最主要的海外市场。
在白色家电方面,2015年9月,东芝与创维达成展开长期战略合作的协议,内容包括在中日两国与国际市场上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产品的销售、开发、供应链等方面。与此同时,东芝还把位于珠三角的工厂出售给了创维。从现在来看,双方名义上是进行战略合作,实际上是东芝被迫将企业的白色家电业务交给创维来负责和执行。
在2015年巨额亏损之后,2016年东芝也开启了转让和销售业务的“狂潮”。2016年6月,美的集团以514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东芝旗下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并获得超过5000项专利;佳能也以6655亿日元的总价收购了东芝旗下医疗设备业务。除此之外,东芝还将在印尼的彩色工厂和洗衣机工厂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创维,而图像传感器业务则以190亿日元的价格转让给索尼。
2016年8月,东芝时隔7年发售了经过改良的“石窑DOOM”微波炉,这是东芝将白色家电业务出售给美的集团之后,单独开发的最后一款白色家电产品。微波炉可以说是东芝白色家电最有象征意义的产品。1961年,东京上野动物园食堂里使用的日本第一台微波炉就由东芝所生产。当时一台微波炉价格高达125万日元,相当于一位普通日本工人5年以上的收入。随后,一直以革新为使命的东芝大大推进了白色家电的小型化和低价格化,是白色家电广泛普及的最大功臣。几十年来,在新兴市场的冲击下,白色家电领域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芝的盈利变得越来越困难,终于陷入了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的困境。可以说,东芝成就了白色家电,最终也被白色家电所打败。
东芝在东京的总部大楼
管理与文化的缺陷
在半导体领域领先世界的三维存储器上,东芝原本计划集中使用转让所获得的资金,在3年时间投资8600亿日元,进行一个“三年重振计划”。在核电方面,东芝也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争取拿到45座核反应堆订单。另外,在公司人员结构上也进行精兵简政,让员工人数从2015年的20.2万减少到2016年的18.3万,随后再进一步裁员。然而,从目前世界核电市场来看,东芝要在2030年拿到45座核反应堆的订单,简直难如登天。而裁员对于处于危机中的东芝来说,只是隔靴搔痒,没有起到多少业务改善的作用。
如果说业务的转让和调整还可以让东芝暂时渡过寒冬的话,那么东芝公司自身管理文化的严重缺陷则是最难跨越的一个难关。
2015年7月,东芝爆出了公司财务造假的丑闻,震惊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行业。包括现任东芝CEO田中久雄,东芝连续三任CEO长达7年通过非法会计手段让公司利润虚增了12.2亿美元。从2008年到2014年底,东芝采用将经费开支不列入财务报表的做法,虚报了近2250亿日元的税前利润,这个数额超过了东芝此前7年间税前利润的30%。事件曝光后,东芝被日本政府处以74亿日元的罚款。惊动日本政府的丑闻也导致东芝高层的人事地震,16位董事会成员中有8位引咎辞职,包括CEO田中久雄和副董事长佐佐木则夫。
然而,即使这样,东芝的财务造假丑闻依然不断。2016年3月,東芝被爆出设计通讯业务财务造假问题,虚增利润58亿日元。同年11月,东芝发布财务造假声明,承认东芝子公司东芝EI控制系统公司营业部员工自2003年起就开始伪造订货单和签收单等票据,上报的数额超过实际合同金额的销售业绩。媒体分析称,外部市场的萎缩和内部企业文化僵化的双重夹击,让东芝从上到下共同选择了财务造假。
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下级一般不能违背上级的命令,而这一点在东芝企业文化中更为严格。由于田中久雄等首席CEO要求公司管理人员实现高销售目标,在这种“高压”文化下,下属就只能在销售环节上进行业绩造假。
2016年12月1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发表公报称,东芝公司被指定为因财务会计造假需要特别留意的上市公司。这在十分注重企业信用的日本,就像给东芝贴上“信用不良”的标签,对未来的影响难以估量。
《日本经济新闻》称,东芝在传统优势领域不断收缩,从财源广进到如今负债累累,反映出公司管理文化和经营战略存在重大问题。路透社报道引用了东芝公司一些内部人士的话称,公司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死板的企业文化,让东芝一直难以推出革命性产品和创新业务模式,因而在危机管理和自救过程中难免迷失了方向。
核电业务成了致命一击
进入21世纪之后,东芝的业务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个是核电,一个是半导体,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之后,东芝就将业务重心转到了核电和半导体两大领域。而核电业务上的失败,却给了东芝沉重的打击。2006年1月,东芝以54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濒临倒闭的美国核电企业西屋公司。这一在当时看来颇为明智的收购决策,没想到由于2011年福岛核事故而埋下了巨大隐患。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全世界核电业务遭受到空前的打击,各国企业已经很难再从核电业务中盈利,德国西门子更是直接宣布退出核电领域。巨资收购核电企业,成为东芝日后业绩连年亏损的主要根源。
在最近6年核电业务遭受重大打击之后,《日本经济新闻》以“东芝要提高半导体业务卖价,弥补核电业务损失”为标题刊发文章,称东芝希望通过要求有意出资的企业和基金将新半导体存储器企业估值定在2万亿日元以上,并让收购方以更长的时间评估东芝的资产内容,以实现东芝出售和受益的最大化,弥补收购美国核电业务后巨额损失带来的影响。东芝在半导体领域具有相当优势,存储器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二。2015财年度东芝半导体部门实现1100亿日元的利润,堪称危机中东芝的“命根子”业务。不过,由于之前东芝一直坚持投资方的出资额不能超过20%,以至投资方觉得难以掌握经营权,因此被认为缺乏投资吸引力,“命根子”未来反而可能有被压价的危险。
日本《东洋经济》记者山田雄大以“东芝的危机在10年前就开始了”为题发文,指出当年高价收购美国核电企业西屋公司是东芝所有问题的元凶,并分析称,在核电业务亏损不止,作为主力的半导体部门又难有大作为的形势下,东芝剩下的只有基础设施建设了。但是,在日本,看不到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空间。山田感慨说:“现在的东芝极其混乱,但是没有留给东芝人后悔的时间。在如今空前的危机下,东芝还能东山再起吗?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以现在这种形势下去,这个百年名门企业就会开始解体了。”
对于未来东芝将如何自救,其他日本媒体认为,为了迅速提升公司资产以抵消公司负债,东芝只能继续抛售部分企业资产,同时砍掉部分盈利较差的业务和部门。另有分析认为,如果东芝真想彻底摆脱危机,只能将重心放在根本性的公司业务结构重组上,不然只会继续陷入不断出售公司资产、转让公司业务的恶性循环,“砸锅卖铁”直到彻底破产。
2015年7月,东芝爆出了公司财务造假的丑闻,东芝高层集体道歉
尽管如今东芝依然是一家不可轻视的企业,在电梯、铁路等领域依然有举世公认的优势。但这些都是经济效益较差的领域,无法帮助东芝摆脱入不敷出的局面。
东芝的衰落是日本企业衰落的一个缩影,也是日本经济产业结构下的必然结果。当人们在分析日本经济停滞二十多年时,总会找到一个明显的原因:日本没有赶上1990年代发生的IT革命。而同时,美国则作为IT革命的领导者,中国也利用后发优势走到了世界前面。有分析认为,日本错过IT革命是日本的产业结构无法调整的结果。从企业内部上看,刻板的日本企业文化和管理战略让日本人都被锁在前IT革命时代的产业结构中无法抽身,只能眼睁睁看着中美欧抓住了机会。内外部原因如出一辙,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的问题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从目前来推测,未来的东芝可能要么成为一家越来越平庸的中型企业,要么剩下的业务继续被他国企业所收购,从而宣告其百年名门企业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