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荒野独行侠冯刚 美国《国家地理》为他拍纪录片
2017-03-25邢大军
传奇的荒野独行侠冯刚 美国《国家地理》为他拍纪录片
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拍完。突然,奇迹出现了,从镜头里他看见一辆越野车向自己开过来。冯刚跌跌撞撞地奔了过去,原来,他们也是来寻找野驴的。冯刚获救后说:“感谢卡拉麦里的野驴,你们救了我的命!”
他曾8次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7次登上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60余次奔赴准噶尔盆地东峰的卡拉麦里山无人区,经历多次“生死时刻”,只为拍摄最真实的野生动物,呼吁人们保护这些神秘的精灵。他镜头中的5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展出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为此,他先后荣获国家级“中华环境奖”和“地球奖”等,2016年8月下旬,美国《国家地理》还专门为他拍摄了纪录片。
准噶尔荒漠险送命
冯刚是上海人,中学时代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经用废旧的铁罐组装放大设备,居然还真能用。22岁时,他到新疆支边,后来在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做英语教师,但并没有放弃摄影爱好。
1995年,46岁的冯刚“开始了新的人生”。他凑钱买了一部专业相机,还配了两个长焦镜头,仅此就用去了4万多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辆越野车。为攒钱,他当家教,带补习班,一周要上40多节课。最后合计下来掏光了所有家底还不够,又借了1万多元外债,终于买了车。从此,冯刚开始利用节假日,驱车向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卡拉麦里荒漠进发。7月的新疆,毒辣的日头死死地扣住这片荒漠戈壁。冯刚身穿迷彩服,潜伏在梭梭丛中。身体和相机及其600毫米的长镜头都用塑料绿叶盖得严严实实。身边放着三根火腿肠、两个馕和一只军用水壶。他在这个掩体里连续潜伏15天,几次都几近休克。
冯刚的左边不远处是一处水源地。终于,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动物蹄声。是驴群:十几头非常珍稀的蒙古野驴摇着尾巴奔向水源地。近点,再近点……他按下了快门,驴群什么也没有觉察到,喝饱歇足后慢慢往回走。他“呦哦”一声叫唤,站了起来,惊得一对野驴猛然回头,这一瞬被定格:“好一个《野驴探戈》”!
冯刚对研究蒙古野驴的野外活动情况和生活习性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想到,其间差点送命。1998年7月30日,他再次进入卡拉麦里拍摄蒙古野驴。那时他51岁,还算年轻。他一天可以跟着驴跑30多公里。驴抬头,冯刚就蹲下;驴吃草,他就赶紧拍。但是在跟随了10小时后,他发现自己迷路了。扛着相机在茫茫戈壁上徘徊,冯刚精疲力尽,很快,在摄氏50多度的高温中他开始脱水。他甚至喝下自己的尿液,但求生的欲望却渐渐减弱。突然,冯刚看到一群野驴在飞奔,立即被这壮观的场面吸引住了,死亡被抛到九霄云外。他马上架起照相机,一张、二张、三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拍完。突然,奇迹出现了,从镜头里他看见一辆越野车向自己开过来。冯刚跌跌撞撞地奔了过去,原来,他们也是来寻找野驴的。冯刚获救后说:“感谢卡拉麦里的野驴,你们救了我的命!”
等野骆驼比等情人还难
刚开始野外拍摄的时候,冯刚采用的是传统拍摄方法——跟踪拍摄。因为野生动物的警觉性非常高,人几乎很难接近到它们400米以内的范围。后来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水源地附近埋伏下来,等待野生动物自己来到镜头前面。为了不惊动这些可爱的精灵,他还找了一些树枝树叶将自己和相机掩护起来。这成了他之后野外拍摄的常用法宝。
冯刚总结这套拍摄方法的优点:一是能与野生动物之间距离更近,拍摄出的照片清晰度更高,动物的神态能表现得更加生动;二是能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拍摄全球仅剩的1000余头、比大熊猫还珍贵的野骆驼,2004年底至2005年初,冯刚前往罗布泊埋伏了两个多月。
野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善于奔跑,行动敏捷,嗅觉非常灵敏。所以,要想拍摄到这种机警的野生动物,绝非易事。当时,白天的罗布泊气温也只有零下10摄氏度,因为野骆驼极少出现,本着不干扰它们生活的原则,冯刚选好点后一埋伏就是8个小时。大雪中,棉帐篷运不进来,冯刚晚上睡的是单帐篷;野生动物区内的水又苦又咸且富含重金属,人类根本无法食用。不久,他患上了严重的便秘,但仍忍着身体的种种不适继续埋伏。因天气太冷,馕冻得梆硬,咬一口满嘴是血。脚也冻得受不了,得用大衣把脚裹起来。寒天荒野,等到第76天,野骆驼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好几匹,距离他仅20多米。“当野骆驼向我款款走来,我的眼睛都湿润了,觉得这两个多月的等待、饥饿寒冷、寂寞孤独都是值得的。等野骆驼比等情人难多了!”他拍到了全国最清晰的野骆驼照片,而且是5张。那一刻,他醉了!
野生动物“保护神”
在新疆、青海和西藏交接处的阿尔金山和羌塘一带,拍摄野生动物时,冯刚心情非常沉重。他曾在野外发现过许许多多野生动物被盗猎的痕迹:带血的黄羊皮、剥了皮的藏羚羊……每当看到这些时,冯刚总有一种无比痛心的感觉。他说,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也是大自然的子孙,它们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地球不仅是人类的,也是动物的,我们期盼永久的宁静,但愿人类的子弹永远不要打破这种和谐。
于是,冯刚在每一处发现的盗猎遗迹旁均会摆放上一张小纸片,写上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话语。他觉得,无论这种做法是否有效果、有多大效果,他都会继续下去,因为这至少让看到这些字眼的人们知道:应当保护人类的朋友。后来,冯刚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应该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比如从前国内的摄影者都开着车“追拍”野生动物,但冯刚坚决反对:高原缺氧,动物在车的追逐下,狂奔15分钟便会毙命。我们拍摄野生动物不是为了猎奇、为了个人出风头,而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怎能为了拍摄而不惜置它们于死地呢?所以,他在国内首创了一套“潜伏伪装拍摄法”,并被迅速推广。
多年来,冯刚在不干扰动物生活的原则下,拍摄了以新疆有蹄类为主的50余种珍稀兽鸟,共2000多张高质量的照片。虽然因受人类长期虐杀而产生了高度警戒的动物们,往往一闻风吹草动就迅速逃离,但在冯刚的镜头下,它们的神态却是那样活泼安然:茫茫戈壁上的沙漠黄羊在镜头里成双入对,颈项优雅转动,好像在跳探戈;月光下的小狐狸伸出红红的小舌头舔着亮亮的鼻子,像个俏皮的小女孩……
2010年9月6日,“冯刚野生动物摄影展”在上海展出。前来观展的观众被这些画面所吸引,赞叹、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一位美国观众找到冯刚,握着他的手连连称赞:“太美了,没想到中国有这么漂亮的动物!”
2015年,冯刚应邀到香港举办野生动物影展。这次展出的图片共有300多幅,照片中,蔚蓝如梦境般的天空,白雪皑皑的阿尔金山,枯黄的牧草,数以百计的野生动物群,有的在安静地吃草,有的在亲昵地谈情说爱,有的在高原上矫健地驰骋,有的在忘情地喝水……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聊天”“人与自然”等栏目为冯刚做了专题节目;《中国日报(英)》、《中国画报(英)》等百余家媒体也报道了他的事迹。2016年8月下旬,美国《国家地理》记者还专程从万里外赶来,要为他拍摄一部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纪录片。
邢大军据《伴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