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村改革 拓宽富民之路

2017-03-24卫国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经全区农场

卫国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深化农村改革 拓宽富民之路

卫国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以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关键之举,聚集农民增收,着力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扶贫开发、优化农经服务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实施“农经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力促全区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健全完善。2016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7元,同比增长8.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8:1。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产业层次影响收入层次。江都区农经部门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具独特功能和比较优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2016年全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净收入实现4523元,比重达23.3%。一是注重规范运作。在全市率先出台家庭农场工商登记管理、家庭农场合作社奖励、“四有四好”示范家庭农场建设等政策举措,构建新型农业主体项目第三方验收机制,培大育强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6000多个,其中:经资格认定的家庭农场达560多家,经营面积近10万亩;农民合作社工商注册1040家,入社农户比重达85%;创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二是强化联合与合作。推进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合作与联合,建成了一批以宜陵农场联合会、真武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自主经营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共闯市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优先扶持“本地人从事粮食种植”的集中型规模经营,推行竞价招标机制和流转金“实物计价、现金结算”方式,该区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工作,被省农委归纳为“江都模式”。目前,土地流转面积达45.3万亩,占家庭承包地的68.6%,真武粮食种植农地合作社得到了农业部经管总站的肯定。

二、全力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民财产权利,培育农民收入“增长点”

江都区农民财产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不足3%,远低于苏南平均达30%以上的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把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作为农经富民的关键举措,围绕农村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等载体,在固化、放活、扩大财产权等方面加以探索,稳步推进“还权赋能”,释放财产性增收功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稳定发展。一是推进农民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以土地二轮承包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基础,按照户有证(经营权证)、组有图(鱼鳞图)、村有簿(登记簿)、区有档(承包档案)的目标要求,全区263个村(社区)、4063个组、19.12万户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物权权利人身份,建立健全合同产生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让农民安心流转土地、进城务工,也让流转土地经营业主大胆投入、放心生产。二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化。在苏中地区率先建成400平方米的集交易服务与办公为一体的交易中心,建立“区有交易中心、镇有服务中心、村有网络终端”的三级服务体系;完善产权交易服务流程,制定出台市场交易操作守则等8项规则守则;全面推行农村产权市场交易,开展“两权”抵质押贷款,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去年,江都区获批国家农村产权交易工作标准化项目,被省确定为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市场交易工作在全省年度考核中名列第一。截至目前,累计组织交易2794个标段,交易额达6.5亿元;“两权”抵质押贷款总额达1.27亿元,余额7513.5万元。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以实现全体成员决策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为目的,以抓好收益分配和现金分红为重点,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典型村(居)经济合作社,强化农民集体财产权利,维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区281个村及涉农社区中,已建成村(居)经济合作社271家,界定成员67.52万人,折股量化经营性净资产3.98亿元。2012年以来,全区各村对成员实现按股分红近3000万元,有效保障了农民共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聚力农村扶贫开发,促进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两个增收”,破解农民增收“难点”

因病致残、丧失劳动力是该区农户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病致贫的占38%,丧失劳动力的占35%,其通过自身能力难以摆脱贫困。把精准扶贫放到农民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促进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两个增收”,加快强村富民进程。一是精准识别。全面启动“十三五”扶贫开发,严格操作程序,精准锁定帮扶对象,确定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8881户、16805人;根据2015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情况,确定22个村为市级扶持薄弱村,26个村为区级扶持薄弱村。二是精准施策。制定出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意见,按照因人施策、兜底脱贫的要求,实施精确帮扶,建立“1+N+N”联动机制,重点组织103个区部门(单位)、150家重点企业参与结对挂钩,实现结对挂钩帮扶全覆盖,积极落实水费、电费等减免政策,创设镇级扶贫基金,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在22个市级薄弱村由市财政进行直接扶持的基础上,对26个区级薄弱村采用增设500万元基金扶持方式予以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精准推进。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机制,区、镇、村层层签订脱贫致富奔小康责任书,严格督查考核,确保责任传导到位,确保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截至去年底,76%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7000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0万元以上,村集体兴办实事、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四、着力优化农经服务,规范基层组织治理,夯实农民增收组织保障

聚集农经职能,优化农经服务,推进镇村管理规范化,夯实农民增收的组织保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助推农民增收节支。一是严格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农民负担方案审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与总额均控制在规定内,全面发放“负担监督卡” “涉农收费公示卡”,开展非奖补项目农经审计,有效控减农民支出。二是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经工作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完善提升农业保险服务。目前全区参保品种达21个,基本实现了保险品种全覆盖,主要种植业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高效农业保险占比不断提高,被列入市级名录的家庭农场全部实现单独出单。仅2016年,全区受灾小麦、油菜、水稻共理赔5219.5万元,赔付率达89.45%,有效地发挥了农业保险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器”的功能。三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以村组资金镇代管为抓手,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强化村级债务控制和化解,2016年全面启动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用3年时间对全区281个村(涉农社区)轮审一遍,现已全面完成112个村审计任务,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强化一事一议项目精细管理。聚焦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重点实施村庄道路、路灯、健身广场等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项目,全过程全环节委托第三方代理,切实把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建成惠民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2012年以来,全区281个村(涉农社区)共实施779个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建设总投入达1.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1.07亿元。□

猜你喜欢

农经全区农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农场假期
浅谈基层农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农场
《农经》杂志2018 征订函
《农经》形象
农经2017征订函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