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的颠覆性
2017-03-24陈永
◎陈永
媒介文化的颠覆性
◎陈永
媒介文化能宽容一切的歧义,甚至纵容颠覆和消解。它试图还给人们本性,做回他们自己,这是件很艰难也很危险的事业。一方面,媒介文化让人们找回自我,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媒介文化拉低了自己的品位,众声喧哗。
媒介文化 颠覆性 宽容
一、媒介文化宽容歧义、纵容消解的原因
低级趣味人皆有之,即使“声称自己有着高级趣味的人,也有着不可否认的低级趣味”。默多克曾说,要提高收视率,很简单,就是降低品位。媚俗业已从人人批判的贬义词变成媒体孜孜不倦且屡试不爽的经营手段,咒骂声中成长起来的媚俗艺术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媒介文化毫不避讳自己媚俗的一面,还声称“媚俗也是种文化”,同时它还乐于把媚俗的技巧、权利交给受众,让他们去消解诗意,肢解传统。微博、微信公众号里的“标题党”就是佐证。
当然,仅用媚俗一词来概括媒介文化讨好受众的特性有失偏颇,“包容”一词会更客观中立。媒介文化允许不同声音出现,把曾经代表着地位和权力的话语权分给普通受众、芸芸众生,任凭其畅所欲言。普通人在媒介文化里第一次获得了无所顾忌地表达观点的权利,获得了弥尔顿大声疾呼的“观点自由市场”。
二、媒介文化以文本的形式敞开意义之门
媒介文化不仅以“产品”“商品”的形式存在和呈现,还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文本是“可读”的,也是“可写”的,它能敞开胸怀与欣赏或消费它的人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断裂的、重叠的、多变的,它除去了任何中心,它是允许众声喧哗的乐园。
媒介文化打破了各种明确的规定和模式,允许以自由的、无限多样的方式来表达和诠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参与重新改写文本。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群体语言的无穷尽,媒介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无虚构的小说,无韵的韵文,无论述的论文,无风格的写作,无产品的生产,无机构体式的构造活动”①。博客上的只言片语、微博上的闲言碎语、微信上的胡言乱语是为例证。
媒介文化不是自我封闭的文化,它是敞开意义的文本。与读者互动是其重要的特征,读者可以主动去“重写”文本,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矛盾和歧义。文本本身含有多义,读者的解读又千差万别,媒介文化有各式各样的解读,是个超级文本。文本的意义不再被固定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那千奇百怪的解读。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生产者。传播者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就在眼前。人多口杂,歧义便滋蔓开去,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诠释、去消解作者一厢情愿的主导性。即使有时受众是沉默的,但并不代表他手足无措或欣然接受,他也许在享受事不关己、作壁上观的乐趣。
权威和崇高在以往是牢不可破的,即使这些所谓的权威和崇高并非如他们所标榜的那样神圣,但他们还是固若金汤、颠扑不破。尽管有人也试图去挑战,但几乎都铩羽而归,如哥白尼、伽利略、封建时期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等。失败的根源不是权威和崇高本身,而是当时噤若寒蝉的文化体制和匮乏的媒介,那时原本就没有容许人们“说话”的地方。如今,人们可以在媒介上大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骂娘。这情景很多人看不下去,但媒介文化允许,允许那些被现实压抑的人说说他们的压抑。这是时代的进步,媒介文化是功臣。
三、审视媒介文化的颠覆性
媒介文化包容多元价值观,宽容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让我们说出我们想说的话,也让我们听到更多人说更多的话。不过,我们发出的、听到的声音太多,嘈杂而喧闹,粗暴而缺少深度,甚至故意诋毁和歪曲也时有发生。媒介文化陷入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矛盾之中。
怎样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话语权又有良好的网络生态?大家畅所欲言,说的答案必然良莠不齐,加之媒介隐匿性助推了人们非理性话语的产生,从而导致媒介文化充斥着很多毫无意义的言论,拉低了媒介文化的整体内涵,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准。这个矛盾得不到解决,媒介文化很难有出路。当然,我们也无需过于担心,媒介文化本身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人们的确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当言论的影响,但是人的理性自觉趋向于更好的文化,“真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形成”,媒介文化中的精髓往往要多于、优于其糟粕。
然而,仅仅依赖媒介文化的自净和人们理性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有办法让媒介文化更好。除了媒介文化的监管之外,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用更好的文化驱逐、取代不良的文化。加之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使用媒介文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人们的文化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提升,即用媒介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高了,媒介文化的品位和水准也就自然高了。
注释:
①罗兰·巴特:《s/z》,屠有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62页。
[1][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责任编辑 刘冬杨)
陈永,男,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介及媒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