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眼看云烟
2017-03-24谢琴英
◎谢琴英
隔眼看云烟
◎谢琴英
村上春树有句话,深刻并不等于接近现实。现在,有一些人处于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思想高于生活。很多人都羡慕别人的人生波澜壮阔,而厌烦自己的平平淡淡。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励志故事,又有太多所谓“成功”的人生模板,又有谁的内心不蠢蠢欲动,想去看看世界呢?
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现在,梦想成为了一种标签化的存在,好像你没有个梦想贴在身上就不算奋斗。为什么这个社会开始提倡正能量?正是社会流行“伤痛”效应。余秋雨说过:“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如果是一种脾性,那叫孤僻。如果是一种状态,那叫孤寂。喜欢用梦想标榜自己的是有盲目的幻想,喜欢用孤独伪装自己的是懦弱的迷茫。这些情绪其实困扰着许多人,现实走得太快,思想走得太急,行动却跟不上来。
其实,自己也经历过这种状态。少年不识愁滋味,一点儿小波折搞得好像驶过人生百回浪。自认为冷静和清醒,随着时光逝去,感觉一切都变了个样。或许生命是需要这一过程的。
我一直认为生命并不是阶段式的,并不以达到某一境界为归宿。有些事你遇到了,才可能懂;没遇到,也许永远都不会懂。人生苦短,重要的是你的心境,你的心境与你的生活达到一种平衡,这便是一种人生姿态。
有句禅语:人生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一直很反感一些对生活理解十分深刻的言语,带着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但现在很多都是这样的状态,晦涩尝欣,至简觉难。
以前看到这样的评论,认为知乎里面很多回答文人气息太浓厚,有种天真的理想化。文人性子里总会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理想,把一切阐释得比生活还深刻。晦涩是刻意的浪漫。生活就像一杯酒,浅尝辄止,深品易醉。
记得当初初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完全不懂书中的意义,现在才慢慢明白了书中那种矛盾,有着幽默式的调侃,却难掩悲剧式的彷徨。其实生活不过是一个个矛盾,如同沼泽,越陷越深,跳出泥潭,将一切存于心,才为明智。很欣赏海明威“三分在外,七分在内”的冰山理论。每一次有不同的感悟,一场简单而纯粹的搏斗,带着老人梦中那片金色海滩和狮子,一场执著的宿命论。生命就像一场征服,你面对的只有无尽的海洋和未知的恐惧,孤独而遥远。
孤独有三种境界。一种仰视,一种俯视,一种直面。孔子便是仰视的孤独。儒家提倡积极用世,强调削弱人性适应社会,用世俗的条框去约束自身,这使儒家思想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专制意味,儒家思想下的人再入世,也难逃世间苦楚。庄子是俯视的孤独。青山在背,人世在俯。大鹏展翅,逍遥而游。一种超然的出世无为。可我更多认可的是陶渊明的那种直面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不言说的,陶渊明却是一种享受孤独的境界。真正的孤独者是生活在孤独中的。他把世俗官场活成世外桃源,把人情世故活成清风明月,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理想转换成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庄周那般洒脱,却也无拘无束,没有孔子那般神圣难犯,却也有所得。
我以前很喜欢顿悟两字,一是豁然,一是欣喜。现在细想,大彻大悟也需要足够的阅历。生活是活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远望云烟,始终隔着蒙眬的双眼,云烟飘渺难寻。要登上人生的那座高山,必须要真实地踏上去,有历程才有积淀。既然心有港湾,又何惧风雨?由深入浅,由透至淡,一切细水长流,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湖北省天门中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