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象
——张红宇的山水画
2017-03-24李春源
文/李春源
澄怀味象
——张红宇的山水画
文/李春源
与张红宇的相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二十多年前他在河北轻工业学校读书,学习陶瓷美术。我们的学校陶瓷美术当时是主打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全,尤其注重中国绘画的教学与训练: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陶瓷造型与装饰等课程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当时我主要教书法,也在山水画上用功。可能是因为爱好相同的缘故吧,他时常把他的山水画习作与我共享,同时探讨切磋。毕业后他回了河南,我仍在学校教书,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去年秋天,我有幸与张红宇那届的几位同班同学去写生、旅游,才知道他一直在山水画上努力。及至后来我住在河南的时间长了,看了他的几百张作品,对他在山水画上的努力与成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毕业后做了一段古建装饰后他就专心研究山水画了。在当今时代人人都为钱而奔忙时,他却走进了自然,沉醉于笔墨,徜徉在艺术的境界。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一种必然了。
中国的山水画在中国的绘画领域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方式。虽然西方也有风景画,同样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它只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描摹,类似于摄影艺术。而中国的山水画向来注重的是自然物象的精神,它着重表现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照,“老庄告退,山水方滋”。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契机,是一种“澄怀观道”“含道映物”“澄怀味象”。
山水画肇源于魏晋南北朝。老庄思想,魏晋玄学是它的思想基础,以后的历代山水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不断营造和完善。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表现技法。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艺术成就上远高于西方的风景艺术。只是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和中国传统艺术的遗失,尤其是现代艺术教育对景写生的重视与提倡,导致对“象”的重视和对“道”的忽视。即对“形”的重视而产生的对“意”的漠视。而所谓“意”正是中国画所重视的“意境”。中国画强调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这里只强调了“师造化”而作为“心源”的根本“意”却被抛弃了。既然已经“无心”,其艺术上的苍白可想而知。这就是现在很多画家的作品徒眩耳目,味同嚼蜡的根本。在这种形势下,张红宇竟然能忽视金钱。躲进小楼、潜心作画,实属难得。因为不计较金钱得失,不计毁誉、潜心作画,自然就少了些“烟火气”“铜臭味”,境界上自然离“高雅”近了。
观张红宇的山水画笔墨不激、不历、不躁,意境虽称不上雄浑高大,但笔墨浑厚、华滋、清新之中透着沉静,没有当今某些人的俗气、浊气。意境上清幽、静逸,符合中国传统化的道德精神。虽然个别画作笔墨上略有欠缺,但绝大多数作品均属笔精墨妙,情境交融的上乘之作。令人观后清新、澄怀、涤虑,与古人精神相通,与“道”的精神相通,符合中国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的创作原则。不以眩人眼目为创作原则,其品自高。
看了张红宇的画有所感触,赘此术语,与红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