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动能 争创新优势深入推进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3-24方中友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方中友/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培育新动能 争创新优势深入推进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中友/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长远。在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其特殊内涵和实现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聚焦影响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突出瓶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点问题、影响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关键环节,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新机制为核心,推动农业新动能加速成长,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南京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六大”农业发展稳健,建立了良好的产业体系基础。当前,南京农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在良好发展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的提升期,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存在着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减弱、农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发展动能不足、都市农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亟需破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问题导向,也是贯彻落实省委“两高两强”要求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需要,是南京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内生发展需要。南京具体落实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做大做强农业新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加大应用农业新技术,注重推广农业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构建农业改革新机制,当好全省、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二、深入推进都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思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四化”同步的重要支撑,农业虽然在GDP中占比不高,但作用不小,既有效地承担了 “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功能,也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宜居宜业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南京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迫切需要把握近年来南京郊区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提升契机,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聚焦到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关键是要做到“四改”:

一是紧扣总体定位改。要按照“两聚一高”要求,围绕“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目标,紧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立足南京都市发展大格局和山水田园资源禀赋,突出“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传承农耕文明”六大功能,在保持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满足市民休闲观光、舒缓身心的功能,强化平衡城市水土涵养、生态绿化的功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是围绕城市需求改。南京城镇常住人口600多万,去年GDP超过万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近5万元,要将南京庞大的城市人口消费红利向农村进行释放,发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前农产品消费上出现了结构性转移,对农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标准化要求更高,要适应这种新变化,扩大增加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守住发展底线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守住的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遵循。结合南京实际,必须坚定不移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不减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重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能力建设;必须大力推进“聚焦富民”,更大力度创新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狠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好南京都市田园好风景,美化山水田林湖,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维护好农村社会发展大局,实行城乡联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四是统筹兼顾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有产业结构层面的,又有体制机制层面的;既有生产力层面的,又有生产关系层面的。推进南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民抓农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创新思路,与正在推进的“三农”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尤其是要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制约,在改善供给体系、改善要素使用、改善资源配置、改善经营方式方面下功夫,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三、深入推进都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南京市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转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着重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打造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智慧、设施、休闲、加工、生态、生物“六大”农业,推进传统农业由单一生产向都市现代农业多元复合功能转变。二是坚持不懈打造新型农业技术体系。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坚持不懈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四是坚持不懈打造新型农业公共安全体系。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防控、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等重点环节,一着不让地抓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构建符合民生需求的农业公共安全体系。五是坚持不懈打造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农业法治保障为重点,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2015年南京市被农业部整体列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16年在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中位列排头兵,全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连续多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南京将结合实际,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两区一中心”(即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着重做到六个“新”。

一是做大做强农业新产业。农业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南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依托高度城市化和城市文化、科技、资本、人才、市场等优势,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延长拓宽农业价值链、效益链和就业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走特色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工业化组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的道路,促进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结合南京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会展农业、生物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当前,农业功能已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加速了农业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滋生出了农业产品和服务营销等新业态,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新源泉。一方面,南京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民宿业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契机,通过休闲旅游、产销直供、消费体验和个人定制等,实现供应链相通,形成前后相连、上下衔接的庞大产业集群,在“终端销售”上挖掘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潜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居民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农产品的网络消费人群迅速壮大契机,大力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使生产、经营、交易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中间环节费用,做到全程网上监管。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业态,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 “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营销业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郊或重点城镇建立农产品直销店。

三是加大应用农业新技术。充分发挥好南京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大力促进农业行政与科技对接、农业科学与技术对接、农业科研与推广对接,提高科技有效供给,实现成果、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激活南京农业科教这座“富矿”。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 “科技园” “创业园”等载体建设,重点建设好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园,有效承接农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发挥科技强农富民的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产业需求,瞄准制约竞争力提升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发展瓶颈,通过成果熟化、技术集成和模式本土化,加快构建适应南京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

四是注重推广农业新模式。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南京本地的环境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等,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积极探索实行特色产业开发模式、加工品牌带动模式、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休闲旅游带动模式、产业园区引领模式、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努力破解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简单重复、主体缺位、后劲不足的弊端,为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是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农业供给侧改革离不开“新主体”和“新农民”的支撑带动。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间的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引导各类融合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推动价值链分配的重心向上游农户倾斜,将产业链各主体打造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引导农民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把他们培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各类服务组织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六是构建农业改革新机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年底前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积极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加快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流转收益、抵押担保等权能。抓住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契机,推进农村、镇级及城中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强金融创新,进一步扩大“金陵惠农贷”政策扶持面,建立健全适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农业保险等金融创新,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推动强农惠农政策创新,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各类涉农基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发挥好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资金杠杆作用。□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之路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