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叙,妙笔生花
2017-03-24杜英梅
◎杜英梅
巧用插叙,妙笔生花
◎杜英梅
写作的顺序多种多样。作为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通常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物发展顺序来写,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其中,插叙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妙笔生花,趣味横生。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写作 顺序 插叙
一、巧用插叙,情节起伏,摇曳多姿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宋时姜夔:“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 可见,文章有起伏、兴波澜,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巧用插叙,就能让文章情节起伏跌宕。例如林海音的小说节选《爸爸的花儿落了》,写了主人公英子参加毕业典礼,看到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在医院的爸爸不能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由此插入爸爸教育她的往事,又由毕业的钟声拉回现实,回忆起爸爸喜欢花的往事……文章以主人公参加毕业典礼的过程为明线,回忆爸爸为暗线,两线交织,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内容很丰富,事件交错但并不零乱。
又如英涛的《床板上的记号》,作者开篇写主人公接到继母病危的消息,并不急着回去,即使回到家之后,也认为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不大,推给爸爸和继母生的妹妹处理,让读者心生悬念。这时,作者插叙继母进入自己家门后,他对继母的排斥,尽管继母也关心他,但他一直认为那是“门面花”,不领情。直到与父亲收拾自己的房间,发现自己床板上的记号,父亲讲述了继母担心他长不高,给他吃田七后,每月趁他熟睡时悄悄量身高时才豁然开朗,才被感动。读者也随着作者用插叙布局的情节而心潮起伏。
二、妙用插叙,形象鲜明,中心突出
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运用各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而妙用插叙,不但能使文章情节有波澜,还可以使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
例如鲁迅的《故乡》,作者开始用顺叙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当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时,自然地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闰土夜晚看瓜;闰土讲海边捡贝壳、冬季捕鸟等故事。少年闰土给我留下了机智勇敢、可爱健谈的小英雄的印象。插叙结束后,用“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然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我应声说:“好极了!他——怎样?”这一句把话题又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
有这些插叙,少年闰土的可爱健谈、机智勇敢与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沧桑迂讷形成鲜明对比,不但使文章情节有波澜,同时突出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好地突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戕害,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同情这一主题。
三、趣用插叙,补充情节,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巧妙运用插叙,故事的主要情节片段不按顺叙交代,改变顺叙的结构,后文再补充这一情节,可以使行文有波澜,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文章开篇写道“‘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给读者突兀的感觉,又是设悬念。文章按照妈妈寻找木雕,插叙“我”送木雕给万芳的原因:因为她的仗义帮助“我”,“我”和她交朋友,才送木雕给万芳。然后接叙父母让“我”要回木雕,万芳还“我”木雕,故事结尾引人深思。文章的插叙恰当地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我”送木雕的原因,也解答了木雕去向。如果不用插叙,文章按照“我”送木雕,妈妈追问、寻找,“我”要回木雕的顺叙来写,不但故事情节缺少波澜,也少了很多故事的趣味性。又例如新加坡作家尤今的《原谅》,文中写“我”和女儿到餐馆吃饭,年轻的服务员不小心将汤汁撒在了“我”最爱的皮包上,“我”正要大发雷霆,女儿却快速地站起,安慰受惊的服务员,让“我”感到很吃惊。而后作者用插叙的方法,讲述了女儿在伦敦求学期间在外打工,几次犯错,几次都得到异乡好心人的谅解,让“我”明白女儿的心,也让“我”感动于那些原谅女儿过错的好心人。也因此明白了女儿原谅有过错的年轻服务员的原因。作者用插叙巧安排,即补充了故事情节,使文章浑然一体,又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插叙还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乱用插叙,弄巧成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插叙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断。而且前后衔接要自然,要界线分明。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
总之,记叙文的构思,离不开恰当地安排写作顺序,只有安排得当,文章的内容才更生动,更吸引读者。而插叙的巧用、妙用、趣用,将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杜英梅,女,本科,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