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切记『过犹不及』
2017-03-24董裕华
董裕华
教学改革切记『过犹不及』
董裕华
随着“高效课堂”行动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李某某因受贿入刑,曾经风靡一时的“高效课堂”似乎成了人人喊打的“搞笑课堂”,甚至有人断言:“……各种拍脑门方式编造的、攫取巨额利润的模式和高效课堂面临全面崩坍。也许教育的春天将至,一线教师的幸福真要来临!”
高效课堂真的错了吗?这些年的教学改革究竟怎么了?坦率地说,李某某对教学的顽疾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不然也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肯定;他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一定有“过人之处”,不然应早就现出了原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问题是,到底有多少人看清了“门道”?
真正好的教学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20世纪开始的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响应,是我国上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尽管教学活动门类繁杂,但在千差万别的表象背后依然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则和逻辑,需要遵守和执行。这是教学科学性的一面。教学又具有艺术性。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法机械复制和模仿。课堂上蕴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课堂进程需要随时艺术地创造,教师的教学也由技术境界(循规蹈矩)到技艺境界(融会贯通),再到艺术境界(出神入化)。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上位,所要解决的应该是有效教学不能圆满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有效教学的简单重复。把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无效课堂相对应,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想法。回望高效课堂的原则、方法和要义,同有效教学如出一辙,很难分辨出两者的差异。国外教学理论中鲜有高效课堂的提法,之所以“高效课堂模式”在国内满天飞,可能还是浓厚的功利色彩在作祟。
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的做派是对教学规律的亵渎,是对教学改革的糟蹋。前些年风靡全国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称为“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性改革”,但其实它并不新鲜:中国科学院卢仲衡教授在1965年就已经设计并提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这是典型的“先学后教”;南通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从1978年开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改革,至今还在默默地探索。
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的科学性,可以通过“模式”来提升效率和效益;高效课堂则在教学的艺术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最佳预设与生成,也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才华技艺的有机融合和最高境界,难以成为固定的模式。更多的时候,高效课堂只是每个教师心仪神往、不断追求的教育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忠告:“我们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是我们老祖宗的告诫,不可忘!”教育本来就是慢生活,不要指望跨越式发展,它需要滴水穿石的工夫。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