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教材使用的“四个勿缺”
——以苏少版《写字与书法》为例
2017-03-24高天齐
高天齐
中小学书法教材使用的“四个勿缺”
——以苏少版《写字与书法》为例
高天齐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材使用的相关实践和思考,以现行的苏少版《写字与书法》为例,提出在中小学书法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四个勿缺”元素:技法、审美、创新、文化。
书法教材;技法;审美;创新;文化
书法教材是书法教育思想、教学目标的具体载体,是书法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得系统书法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中小学书法教材的使用,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从内容到内涵、从形式到理念都应体现书法学科的特性。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四个勿缺”。
勿缺技法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目标之一是切实提高他们的书写技能。因此,在书法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将书写技法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体现出来,成为教材使用“四个勿缺”的首要问题是关键所在。
首先,关于执笔的要求。苏少版《写字与书法》在封面和扉页等处有学生正确执笔方法、姿势的示意图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自始至终强调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引导学生体会、掌握合理的执笔方法和坐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关于笔法的讲练。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是前人在书写过程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运笔的基本法则。长期以来,对于笔法的教学存在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如将颜体楷书横画的写法步骤细化为“①向左上逆锋起笔;②向右下按笔;③调整笔锋,以中锋向右行笔;④横末向右上略提锋;⑤再向右下斜按笔;⑥回锋收笔”等多个动作,在实际的书写中完全不需要那么多的动作,相反,有的多余动作如果练习多了,形成习气,反而会给进一步学习带来障碍。因此,在书法教材的使用中,应尽量简化书法史上所谓的复杂技法,用最简洁的方法达到最理想的书写效果。尽量避免繁琐的技法讲解使得学生在运笔时反复停顿、描画,甚至不敢下笔,将本应是自然、连贯的书写错误地理解为“画”字,导致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依然觉得书法很难,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关于读帖的解读。宋人姜夔在《续书谱》中引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1]这里的“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可见读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列举的范字与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揣摩、分析范字的笔画、偏旁的位置,以及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读帖教学与临帖练习相结合,先读后临,临后再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勿缺审美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实用能力,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审美感知能力成为教材使用的第二个勿缺。
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它们既是广大中小学生的临摹范本,也是书法欣赏教学的依据。学生在临摹古代碑帖前需要读帖,平时无意识地翻看碑帖也是读帖。读帖属于欣赏活动,是一种感受书法美的过程。苏少版《写字与书法》系列教材中,诸如“读一读”“……的故事”“漫谈书家与作品”等课题内容选取了古代书法名家和经典碑帖,是培养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料。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充实教学中的书法欣赏内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那些或写,或刻,或铸的精美书迹,或飘逸灵动、或雄强高古,令观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中小学学生认识更多的名碑名帖,感受经典,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那些具有迷人艺术魅力和文化生命的书迹。同时在欣赏教学中不可把欣赏古代经典碑帖的目的归结为临摹字迹、学习书写技能,片面地理解读碑赏帖只是为了书写实践。
勿缺创新
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创新,存在认识上的两大区别。立足于书法学习而言,人们往往将创新与临摹同论,将它们的关系比作“入”与“出”的关系。“入”即是尊重传统,临摹碑帖,学习经典;“出”则是打破传统,别开生面,创造个性。立足于教学而言,创新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很多小学生在描红本上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进行描摹,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少用头脑去思考,只是“依葫芦‘描’瓢”。如果从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而言,还是较成功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否磨灭了他们宝贵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描红的方法本身没有错,教材中也在范字后附上描红,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比如:首先,可将描红与对临相结合。描红时主要锻炼学生对于笔的掌控能力和熟悉笔画的具体写法。这个步骤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尽快进入对临练习。在对临练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描红中的红线作为依附,迫使他们进行思考,对临练习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如果学生对于基本笔画和结构的掌握欠缺,则可以再回到描红中进行练习。其次,也可将对临与背临相结合。背临时,学生凭记忆书写,全面运用在此之前学到的所有知识,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在笔画、结字上的误差,此时要求学生再回到对临步骤上找原因,然后再背临,如此反复进行。再次,还可以将背临与笔画、偏旁组合练习相结合。笔画、偏旁组合练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授笔画、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律上进行创造,教师找一些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字,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将其写得美观。背临是记忆,而笔画、偏旁组合练习就属于创新思维训练了。到最后,则要训练学生创作完整的作品。写一幅完整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勿缺文化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因拥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艺术而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书法,初步认识书法史上的重要书迹、书法家和书法现象,掌握简单的书法理论知识,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通过欣赏和临摹古代经典碑帖,逐渐提高中小学生对书法的欣赏能力、书写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
需要提及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观念,如:和谐、融合、和而不同等等。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在书法艺术中都能找到这些优秀思想观念的具体指向。广大中小学生通过书法的欣赏和练习,必然会对这些优秀思想观念有真切的体验,进而这些优秀的思想会进入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里,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纲要》指出:“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对书法教材的使用中,除了要关注书法作为一种技能外,更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书法文化与思想的教育。
在中小学书法教材的使用中,如果能做到在技法、审美、创新、文化四个方面没有缺失,必将更好地显现书法作为现代学科的内涵,从而能给书法教学带来良好的效应。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J292.1
A
1005-6009(2017)29-0020-03
高天齐,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江苏连云港,222500)教师,一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少儿书法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