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加语研究综述

2017-03-24申丽红李大勤

关键词:语类句法副词

申丽红 ,李大勤

(1.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附加语研究综述

申丽红1,李大勤2

(1.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在任何一种语言学理论框架下,附加语研究都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传统及现代语言学理论主要强调附加语的描写性研究,而生成语法学者则致力于探讨附加语多变而纷繁复杂的句法语义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生成机制。通过回顾前人时贤对附加语的研究,对相关文章及专著提到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对国内外学者尤其是生成语法学者对附加语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展开探讨,揭示各研究方法的优势和缺陷,为附加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生成语法;附加语;生成机制

0 引言

附加语(adjunct)是一种附加在语句中不影响句子整体格局的成分,通常提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方式等信息。附加语所涉及的语料范围极广,界定和收词比较宽泛,因此附加语也被称为语言学研究体系中的百纳箱(rag-bag)[1]。在传统及现代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国内外语言学家以多样的研究视角对附加语的语义、句法及语用现象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有的对附加语的语法特征和相互顺序予以详尽描写,有的则结合语境和语篇对其语用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2- 15]。

上述相关研究,虽不乏真知灼见和有突破性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多是描写性的,并没有对附加语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而生成语法理论的出现,为研究附加语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生成语法理论的框架下,多国学者基于本族语言或者从跨语言的角度对附加语进行了宏观或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关专著陆续问世,并提出了很多比较有见地的观点。

1 国外相关研究

最初的生成语法研究将副词这一词类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原因是,严格的生成语法学者认为,副词是由深层的形容词转换来的,是形容词的一个次类,并非一个基础的语类[16]。因此,最初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的附加语研究是基于形容词而非基于副词开展的。他们主要采用了如下两种转换研究的模式。

① a. John drove his car carelessly. b. John was careless at driving his car.

② a. Frankly, John is an idiot. b.I am being frank in saying that John is an idiot.

但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除通过形容词衍生而成的副词之外,大部分独立于形容词的副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一书中,乔姆斯基指出“状语是我们未曾探索的系统”[17]。乔氏提出该观点之后,有生成语法学者相继进行了附加语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经验基础。

生成语法学者在探讨附加语的允准方式时,主要提出了四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附加语为核心语,代表学者为Travis(1988)[18]等;第二种理论将附加语作为标志语(specifier)来研究,代表学者为Cinque(1999)[19]等;第三种理论将附加语视为补足语(complement),代表学者有Larson(1990)[20]等;第四种理论认为附加语是通过嫁接(adjunct)操作附加到其他成分上的语类,代表学者有Chomsky(1999)[21]、Ernst(2002)[22]等。下面我们逐一梳理相关研究。

1.1 附加语为核心语的观点

Travis(1988)认为,副词是光杆核心语,是有缺陷的语类,不能投射为一个完整的短语语类(phrasal category)。他认为,虽然副词没有论元的题元标记,同时也不是述谓结构中的述谓成分,但是作为核心语的每个副词都因为同一个核心特征相关而得到允准,且据此可以解释有关副词句法行为的一切问题。Travis试图通过核心语观点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副词是如何被允准的? 第二,副词之间为什么有严格的顺序? 第三,副词不是动词的补足语,为什么又同动词合作?第四,为什么副词的位置不同,其释义也不同? 第五,为什么同状语从句和介词短语分布的位置相比,副词的分布更为自由?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及英语中的相关语言事实,Travis对副词的允准方式以及受限制的句法分布现象进行了解释。她认为副词是被一个核心语的指定特征所允准的。认知或情态副词(如probably,likely等词)或者句修副词(sentential adverbs)被I的事件特征所允准,因此情态或者句修副词只有在管辖(govern)I的时候才能被允准。而方式副词(manner adverb)则只有在管辖动词(V)的时候才能够被动词的方式特征所允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来看下列例子。

③ a. Evidently Horatio has lost his mind. b. Horatio evidently has lost his mind. c. * Horatio has lost his mind evidently. (evidently前无逗号)

④ a. Quickly George finished his homework. b. George quickly finished his homework. c. George finished his homework quickly.

⑤ a. 显然小李写完了作业。 b. 小李显然写完了作业。 c. *小李写完了作业显然。 (“显然”前无逗号)

⑥ a. 很快小李写完了作业。 b. 小李很快写完了作业。 c. *小李写完了作业很快。(“很快”前无逗号)

例③c是不合语法的,因为认知类情态副词“evidently”在当前的位置并不管辖I,同理汉语例句⑤c也不合法。另一方面,例④中的所有例句都是合乎语法的,在④c中,虽然方式副词“quickly”在表层位置并不管辖动词V,但是由于英语允许附加语左右向嫁接,因此它可以被V的方式特征所允准。而现代汉语不允许附加语右向嫁接,因此与其相应的汉语例句⑥c是不合语法的。

Travis认为,核心语的特征允准观点也可以对Jackendoff(1972)所界定的不同类副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变化[23]进行解释。I(a)类、II(a)类以及 III类副词被INFL的一致(agreement)特征和事件(event)特征所允准,而I(b)类、 II(b)类和 IV类副词则被V的施事(Agent)特征和方式(Manner)特征所允准,见图1。

图1 副词与其相应允准特征

另外,Travis通过对英语、冰岛语和德语的对比研究发现,副词的特征可以从一个核心语传递到其姐妹核心语上,还可以从核心语渗透到其最大投射上。因此,作为核心语,副词可以在核心语投射线上的位置作任意嫁接,可以出现在核心语投射线上的任何位置。

上述是Travis(1988)基于“副词为核心语”观点对副词自由分布所做的解释。Travis最早使用了特征允准观点对附加语的位置进行研究,为附加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和思路。但是,Travisr的分析依然招致了诸多反对和质疑。Yoshio Nakamura(2000)在开展相关研究后认为,副词确实有最大投射的特征,即使副词出现在句首或者动词后,它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补足语[24],见例⑧a、⑧b。

⑧ a. Independently of Eastern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developed.

b. Western philosophy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of Eastern philosophy. (Yoshio Nakamura 2000)

但是,如果副词可以在核心语投射线上的位置任意嫁接的话,那么就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副词只能在有限的位置分布”的句法现象,也难以解释在相同句法位置的不同副词为何会有不同句法释义的问题。再加上Travis的特征允准原则对副词嫁接的方向和规则并无任何限制,那么过度生成(overgeneration)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Kim(2000)进一步指出,所谓的格临近效应(case-adjacency effect)在她的分析框架下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25]。因为,根据Travis对副词的分析方法,副词完全可以右向嫁接到V上,在V和NP中间起阻碍作用,如下例所示。

⑨ *George read completely the book.

基于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采用附加语为核心语的观点对附加语类进行分析,似乎也面临重重困难。因此,Travis最后也说,目前的分析“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副词的不同视角,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

1.2 附加语为标志语的观点

Laenzlinger(1993)、Rijkhoek(1994)、Cinque(1999)等认为副词性附加语居于各种功能核心语的标志语位置[26-27,19]。这一看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句法因素决定附加语的位置。在以这种观点为主导思想的附加语研究中,以Alexiadou和Cinque的讨论最为详细,其研究结果在学界影响最大。

在《反对称理论下的副词位置研究》(Adverb Placement: a case study in antisymmetric syntax)一书中,Alexiadou(1997)根据 Kayne的句法反对称理论(Antisymmetry of Syntax),对副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副词既可以是功能核心语的标志语,也可以是其补足语。作为标志语,副词及状语的句法位置需要通过谓词和谓词论元的特征核查机制进行允准。

受“制图理论”(the cartographic approach)的启发,Cinque(1999)从跨语言的角度详细研究了意大利语和法语等语言中副词之间的语序问题。他认为,副词之间有严格的句法顺序,各类副词的位置受一个普遍的层级系统的限制。副词并不是小句结构的附属成分,而是小句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助动词、曲折形态、功能小品词等核心功能语相似,副词也是核心功能语类(core functional category)的一种。同其他核心功能语的区别是,副词出现在核心语投射的标志语位置,是功能性成分在标志语位置的显性表现形式。基于跨语言的研究和分析,Cinque指出,副词同不同种类的核心功能语一一匹配,且有较为严格的相互顺序。同时,他还发现,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同助动词、功能语气词等功能语类相似,粘着后缀和曲折后缀等词缀语素之间同样存在着严格的句法顺序。

为了证明副词短语的功能性特点,Cinque(2004)进一步引用了手语(sign language)的证据[28]。在手语中,由动词和名词短语所负载的词汇信息通过手势来表达,而如否定、一致关系和体等功能性信息则通过手势和非手势标记或者仅仅通过非手势标记进行表达和体现。而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在美语和意大利语的手语中,副词通常由非手势标记表示出来。根据副词的这种同一致关系、体和否定的表达方式的相似性,Cinque进一步强化了副词是功能性而非词汇性语类的结论。

⑩ a. Honestly I am unfortunately unable to help you.

b. *Unfortunately I am honestly unable to help you.

b. *Evidently he had fortunately had his own opinion of the matter.

b. *Probably, John clearly will quickly learn French perfectly.

Cinque提出,每个副词都是其所匹配的相应核心功能语投射的标志语。嫁接在动词前的副词可以分为低位副词(lower adverbs)和高位副词(higher adverbs)两类。在高位副词中,基于讲话者的(speaker-oriented)副词在基于主语的(subject-oriented)副词之前。

基于这些认识,Cinque得出了如下结论:副词之间的相对顺序是由一个普遍的层级来决定的。小句是包括不同功能投射的层级结构,不同功能投射的标志语位置被副词所填充。小句丰富的功能投射及其相应的副词种类存在于所有语言中,即使在无形态变化或无标志语的语言中也不例外。他进一步解释道,副词有较为固定的句法位置,副词在表层的不同顺序是由动词和助动词移位造成的,而非副词自身移动的结果。

但是,在涉及两个副词可自由互换顺序的语言现象时,Cinque上述对副词顺序的阐释遇到了挑战。另外,Cinque自己也认为某些种类的附加语有相对自由的嫁接位置,这些语言现象对其观点形成了冲击和质疑。

1.3 附加语为附加的语类

同Cinque和Alexiadou从句法角度对副词的分布及顺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Chomsky(1999)、Sportiche(1994)[29]、Ernst(2002)等认为,副词是可以自由嫁接到各句法节点上的语类,应基于语义来解释副词的分布。

从某种意义上说,Jackendoff是第一个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对副词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在《生成语法之语义学诠释》(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1972)一书中,Jackendoff首先按照形态特征将副词分为“-ly”和“non-ly”两类,又根据副词能够出现的句法位置及其相关语义变化对副词进行了详细归类和划分。他提出,以副词为基础生成的语类,其句法分布是语义选择限制、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s)以及功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在句法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进一步列举了副词在一个位置所引发的多义和歧义现象,提出新的短语结构规则去解释歧义句所引发的不同意义,并对副词的允准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拘于当时的科研基础,Jackendoff的研究尚有种种局限和瑕疵,但是,他对副词进行的详细归类和划分,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副词研究史上是突破性的进展。

Ernst是继Jackendoff后采用基于语义的方式,对附加语进行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他将Greenbaum(1969)[30]和Jackendoff(1972)的观点同“新戴维森事件语义学”(neo-Davisonian event semantics)相结合,创立了同Cinque的标志语观点平分秋色的附加语研究理论。在著作《附加语的句法分析》(The Syntax of Adjuncts,2002)中,Ernst认为,不同副词根据其词汇语义特征,选择不同的FEO论元。见下例。

b.[PROP OBVIOUS [PROP [STATE WISE [STATE PAST [STATE [PROC for-an-hour [Q-EVENT K(e) & Agt(e,m) & Th(e,b)]]]]]]]

(Ernst 2002)

他认为,副词对不同类型语义论元的选择决定了副词位置的分布。副词的顺序为:

不同副词同其论元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类型的成分,该成分继而又被句子的其他成分所选择。在表示句子生成机制的树形图中,只有所有成分都能同下一个成分正确合并时,各成分所形成的句子才是合乎语法的。

同Cinque的标志语观点不同,Ernst认为,附加语是经过嫁接操作进入句子演绎过程的语类,而非基础生成于某一个或某两个位置,句法规则在决定副词的位置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小,只要副词在某个位置可以得到语义上的合理解读,附加语的嫁接就是合法的。见图2。

图2 附加语嫁接机制

此外,Ernst还对语言中丰富的屈折变化同副词分布位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发现罗马语中有明显的动词移位现象,英语次之,而汉语几乎没有。而与之相应的语言现象为,罗马语有丰富的屈折变化,现代汉语几乎没有,英语的曲折变化则居于两者之间。

总之,在众多研究附加语的著作中,Ernst的研究对附加语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和精确的剖析,涉及的现代汉语语例也比较多。但Ernst相对自由的嫁接理论无法合理解释副词之间的严格顺序,这是其研究的弊端之一。

1.4 附加语为补足语

McConnell-Ginet(1982)将附加语分为动词内附加语和动词外附加语两类[31]。她认为,某些如“treat”之类的及物动词,以及如“behave”之类的不及物动词都需要副词性词语充当其补足语,由此形成完整的“VP”。这些副词性词语占据一个论元位置。同样,Larson(1990)在处理双宾结构时,也把介词词组放在了补足语位置。顺着该思路,在Kim(2000)和彭家法(2010)对附加语的研究[32]中都提到了动词后附加语是补足语的观点。但是,同一附加语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附加语为补足语的理论显然不能对附加语的生成机制进行系统阐释。

1.5 其他研究

除上述与附加语研究相关的理论外,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还有其他一些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假设对附加语进行了研究。

首先是John Bowers(1993)提出的述谓理论假设[33]。基于弗雷格(1884)谓语不饱和性(unsaturated expression)的观点,Bowers将功能语类Pr(predication)引入句法结构,认为Pr与动词V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具有[+Pr,+/-N,+/-V]等特征,可以选择任意语类做其补足语[33]。

在对英语副词的句法分布进行研究后,Bowers提出,副词可能嫁接在C’、I’、Pr’、V’等几个位置,每一个句法位置对应的相应的副词类型,都有固定的语序。他通过对副词句法位置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自己的Pr假设,同时也促进了对附加语的研究。

Petr Biskup(2010)在最简方案的语段(phase)假设(Chomsky 2000)[35]下,对副词的语义和句法位置分布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三段量化结构(tripartite quantificational structure)、句子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以及语段结构之间有相互关系[34]。在句法-语义界面,轻动词(vP)短语被解读为量化结构的核心辖域,是信息结构的焦点区域,而标句词短语(CP)则被解读为量化结构的限制小句(restrictive clause)和背景信息区域。基于上述观点,Petr Biskup认为,上述三者的关系在指称、论元以及动词的信息结构特征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了状语及副词的特征和句法分布。他认为,句尾位置的副词通常合并到vP短语上,当句首副词(sentential adverb)表示极端值(extreme value)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在句末的位置。在附加语的回指关系(anaphoric relation)问题上,他认为,只有在附加小句中的背景指称语(r-expression)才可以同附加小句外的代词同指,才可以在CP语段被解读出来。他认为,在副词的顺序方面,语段结构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副词的相关顺序受自然-时空域的间隔影响,由自然进化的间隔原则(Principle of Natural Evolution of Intervals)所决定,而自然进化的间隔原则是在语段辖域被限制的。他认为,如果两个副词出现在不同语段,表达了同样的间隔,其顺序是可以互换的。同样,在最简方案的语段假设下,Eiko Mizuno(2011)分析了副词的允准限制,探讨了英语中的言语行为副词和认知副词的句法语义现象[36]。他认为副词只有在允准者的成分统制辖域内才能被合适地允准,副词不能被超出其所在语段之外的任何允准者(licenser)所允准。基于上述观点,Eiko Mizuno认为,在陈述句中语段vP同时允准言语行为副词和认知副词,而在疑问句中则由CP语段决定上述副词的分布位置。此外,Eiko Mizuno对副词之间的不同词语顺序也进行了探讨。

在句法-语义界面(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匈牙利的语言学者Katalin E. Kiss(2009)及其同事以匈牙利语为主要语料,从多个角度详细剖析了影响副词句法位置的诸多因素[37]。他们认为,副词可以左向或者右向嫁接的方式进入句子的演绎过程;它们合并的位置要受句法、语义以及韵律(prosodic)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他们指出,语义驱动的相关限制包括:第一,影响副词同谓语相结合的有关规则;第二,子事件等因素对谓词和副词共现顺序的限制。在韵律方面,他们认为,动词后的副词的顺序和释义,主要受音系驱动的成分增长原则(Law of Growing Constituents)以及音调短语(intonation phrase)重建的影响。他们认为,整个句子的顺序则由形态-音系规则所要求。在上述理念和假设下,他们对匈牙利语中的方位、时间、伴随、认知、程度、方式、量化、频率等副词种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匈牙利语中各类副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以上从5方面分别梳理的附加语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石。

2 国内研究

在传统语言学框架下,国内学者对附加语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是国内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对附加语的研究则稍显逊色,既无重量级的专著问世,也未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1990年,汤志真从功能核心语与副词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副词的一些句法行为。在其博士论文TheChinesephrasestructureandextendedX’-bartheory[38]中,她采用两分支结构及V移位假设,利用附加语允准理论对附加语的分布进行了解释。她认为:在扩展的X’理论框架下,X’和XP可以递归以使各类附加语附加其上;在不同层级的递归X’中,不同类型的附加语和修饰语被不同类型的核心语所允准;附加语不同的句法分布则取决于核心语的移位以及附加语和修饰语的语义量域。受John Bowers的述谓理论启发,她把副词分为动词前副词和动词后副词,并认为这两大类副词可以在“CP-IP-PrP-VP”四个层面得到合理允准。通过对附加语句法行为的详细分析,她认为附加语是按照层级而非线性顺序分布,不同顺序不是副词本身移位的结果。

在轻动词(light verb)理论假设下,戴曼纯(2002)、邓思颖(2010)等分别对现代汉语副词及状语进行了分析[39-40]。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戴曼纯(2002)以乔姆斯基的语段推导理论为指导,试图以附加语的推导为证据,证明句法推导是以由下至上、由右而左的方式进行的,该假设便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在其对附加语的分析中,附加语的右向附加被取消,所有附加语均以左向附加的方式进行。基于Chomsky(1995)等对附加语研究的分歧,戴提出,附加语通过合并的方式进入句法推导,且基础生成于所在投射的标志语([Spec XP])位置;附加语在表层结构中多变的位置均是其他语类围绕附加语经过相关移动操作后推导而来的[39]。戴的相关研究和假设,姑且不论其附加语嫁接的方向是否有语言参数上的差异,至少在现代汉语层面,我们同意戴的附加语左向合并的假设,也赞同其 “特征核查是附加语合并的动因”的观点。但是,戴论述过程并不十分明晰,如戴提到“动词提升至v*P的指示语位置核查强特征”,而该位置为一个论元位置,动词提升到哪里、又去核查什么特征呢?

邓思颖(2010)将副词分为“移动状语”和“非移动状语”两类。他认为,移动状语的嫁接位置相对灵活,可以附加在TP、CP或者vP上。而非移动状语则只能嫁接在轻动词短语上[40]。邓虽然依据轻动词假设对副词的位置进行了分析。但是,邓并没有解释其生成机制,也没有解释促使副词移动的诱因。

除了上述知名学者的研究外,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也相继介入了附加语的生成语法研究,其中有朱敏(2006)[41]、彭家法(2007)、黄淼(2010)[42]、高铁钢(2009)[43]、吕罗丹(2011)[44]等,这些年轻学者,为国内的生成语法研究补充了新生的力量,其成果对汉语附加语的句法和语义分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基于传统及现代语言学框架下的附加语研究,国内外学者在生成语法框架下从跨语言或者本族语的角度,对附加语分别展开了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的研究,探讨附加语潜在的生成机制,提出了附加语为核心语、标志语、通过嫁接手段而附加的语类等观点。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的研究各有其优点,且不乏真知灼见和有突破意义的研究和探索,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亟须进一步探讨、研究。

[1] HILDE HASSELGARD. Adjunct adverbials in English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 马建忠. 马氏文通 [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

[3] 吕叔湘. 语法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4]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24

[5]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6] 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 陈望道. 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8] 白丁. 副词连用分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55- 63.

[9] 黄河. 常见副词共现时的顺序[C]//缀玉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 史金生. 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和同现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2] JESPERSEN O.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M].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Copenhagen: Ejnar Munksgaard,1949.

[1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14] QUIRK, RANDOLPH, SIDNEY GREENBAUM, GEOFFREY LEECH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Harlow: Longman,1985.

[15] COLLINS PUBLISHERS.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M].London: HarperCollins,1990.

[16] CAROLINE, COBB. The syntax of adverbs: an LFG approach[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2006.

[17]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ory of syntax. [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65.

[18] TRAVIS, LISA. The syntax of adverbs [J]. McGil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988(4):1-27.

[19] CINQUE G. Adverbs and functional heads: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0] LARSON, R. Double Objects Revisited: Reply to Jackendoff [J].Linguistic inquiry,1990, 21(4):589-632.

[21] CHOMSKY N. Derivation By Phase [J].MIT occasional paper in linguistics,1999(18):1-52.

[22] ERNST, THOMAS. The syntax of adjunct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 JACKENDOFF R S.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2.

[24] YOSHIO NAKAMURA. The head-adjunction analysis of preverbal adverbs.Explorations in English Linguistics[EB/OL]. http://www.sal.tohoku.ac.jp/eng/eel.htm

[25] KIM, R. A minimalist accou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dverbs [J].In 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 2000(10): 453-504.

[26] LAENZLINGER C. A syntactic view of Romance pronominal sequences [J]. Probus,1993, 5(3):242-270.

[27] RIJKHOEK P. On adverbs and antisymmetric minimalism [D]. Netherlands:University of Groningen, 1994.

[28] CINQUE G. Issues in adverbial syntax [J].Lingua, 2004(114): 683-710.

[29] SPORTICHE, DOMINIQUE. Adjuncts and adjunction [J].Glow newsletter, 1994(32): 54-55.

[30] SIDNEY GREENBAUM.Studies in English adverbial usage [M].Miami: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69.

[31] MCCONNELL-GINET, SALLY. Adverbs and logical form,a linguistically realistic theory[J].Language, 1982(58): 144-184.

[32] 彭家法. 附加语的句法位置 [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33] BOWERS J. The syntax of predication [J].Linguistic Inquiry, 1993, 24(4): 591-656.

[34] PETR BISKUP. Adverbials and the phase model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35] CHOMSKY N. 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M]//R MARTIN, D MICHAELS, J URIAGEREKA,et al. Step by step: essay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36] MIZUNO E. A phase-based analysis of adverb licensing [J]. Gengo kenkyu, 2010, (137): 1-16.

[37] KATALIN E KISS. Adverbs and adverbial adjuncts at the Interfaces [C] //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38] TANG,CHIH-CHEN JANE.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and the extended x' theory [D]. Ithaca N Y : Cornell University, 1990.

[39] 戴曼纯. 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 [J]. 现代外语, 2002(2):120-141.

[40] 邓思颖. 形式汉语句法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1] 朱敏. 汉语副词的线性顺序及核心功能语类[D]. 长沙:湖南大学, 2006.

[42] 黄淼. 最简方案框架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 [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43] 高铁钢. 附加语的句法分布 [D].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0.

[44] 吕罗丹. 最简方案下的附加语移位 [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ADJUNCTS

SHENG Lihong1, LI Daqin2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orthChin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Tangshan063000,China; 2.SchoolofLiberalArt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

The study of adjuncts is a thorny issu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ny linguistic theory.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inguistic theories emphasize the descriptive study of adjuncts, while scholars who study Generative Grammar devote themselves to probing into the rule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licated and complex syntactic and semantic meanings of adjuncts. After reviewing the research on adjuncts done by previous prominent researchers and conduc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mentioned in related articles and Monograph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study of adjuncts home and abroad done by scholar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generative grammar, revea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adjuncts.

generative grammar; adjuncts; generative mechanism

2016-12-25

2015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附加语生成机制对比研究”(HB15YY014)

申丽红(1975-),女,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及理论语言学。

1673-1751(2017)02-0065-08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语类句法副词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