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的演进特征
2017-03-24张业安
■张业安
1)上海体育学院期刊社,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200438
被引频次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来源期刊)为基础而统计的特定对象被来源期刊所引用的总次数[1]。一般认为,在排除其他外界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其影响力越大,即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影响力基本成正比[2]。通过对某一时段、某一学科领域高被引论文主题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该学科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态势,这既可为科研工作者把握学术前沿提供“学术衍化地图”,也可为期刊编辑策划高影响力专题、打造高影响力期刊提供“历史参考经验”,是目前国内外评价各领域科研水平及发展动态常用的评价指标[3]。因此,针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医学[4-6]、农业与生物学[7-8]、图书馆学[9]、情报学[10]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同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辅助期刊选题、组稿和约稿等,如关卫屏等[4]对44篇医学类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述评、讲座、综述类医学论文有较高的被引用率。以上关于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学科关注的热点、辅助期刊和作者选题等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多数研究仍局限于同一时段的笼统定量或定性分析,未能结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实践揭示高被引论文产出的时代特征及社会因素。同时,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至今尚无基于科学计量分析、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等方法对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进行历史研究的文献,基于此,本文拟以2015—201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10种体育学术期刊近30年(1987—2016年)刊载的300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样本,在对其期刊来源、作者、研究主题等的演进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背景、政策环境等分析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演进的动力及影响因素,以史为鉴,为将来体育学研究者优化研究主题、体育学术期刊策划高被引论文选题、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
1 研究样本与方法
体育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体育学术期刊也多兼发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稿件,因此,被CS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也是被体育学界公认的国内最高水平的体育学术期刊。因此,本研究以2015—2016年CSSCI收录的10种体育学术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检索界面下选择“高级检索”,检索其近30年(1987—2016年)刊发的300篇高被引论文(即1987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3个时段内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论文)。阶段划分及论文取样依据:近30年的论文基本可通过CNKI检索,以10年为一阶段既符合时段划分惯例,又符合我国体育实践发展中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时间(如1995—199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和“两大计划纲要”,开始进行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2007—2008年出台了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高层面政策——中央7号文件、首次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等);分别选取每个阶段被引频次排名前100名的论文可以反映该阶段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便于结合阶段实践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检索时间为2017年6月20日;来源期刊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检索论文的发表时间为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采用的检索精度为精确匹配 。将检索的论文题目、作者、发表时间、来源期刊、机构、被引频次等信息以文本(.txt)格式保存在自建数据库;将txt文本导入到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提取样本关键信息并导出Excel,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Ucinet6.0软件和NetDraw工具绘制相关知识图谱。
2 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概况
2.1 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情况
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期刊3个时段的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被引频次最大值、最小值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300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3100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77次,单篇被引频次最多为937次、最少为47次。从3个时段看,1987—1996年(以下简称“前10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各指标数据均普遍偏低,这可能与改革开放初期发表论文影响力较小、早期CNKI收录论文时间迟滞等因素有关。1997—2006年(以下简称“中间10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指标(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不仅高于前10年,同时也高于2007—2016年(以下简称“后10年”),这可能与中间10年发表论文的质量较前10年有所提升,同时论文发表时间较后10年更长,被引几率增大有关。
表1 1987—2016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被引情况 (次)
2.2 高被引论文年度分布
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年度分布看,呈现2个波峰,即1996年(28篇)和2007年(45篇)(图1),主要原因如下:
图1 1987—2016年CSSCI收录体育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年度分布
(1) 1995—1996年我国体育实践领域发布了几项重要文件和改革举措。1995年国家首次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指引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1995年还出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体育法》,引起了国内体育领域的学者对于体育改革、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法治等方面的探索和争鸣。孙克宜等的《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杨文轩等的《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鲍明晓的《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等是这两年该领域发表的代表性高被引论文。
(2)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首次从中央层面下发文件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同时,2007年是在我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备战之年,无论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领域,还是学校体育、体育产业领域均发表了诸多影响力较高的论文。熊晓正等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王卫星等的《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陈小平等的《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虞重干等的《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赖小玉等的《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等是该年份发表的代表性高被引论文,对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竞技运动成绩的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的改善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3 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表2为近30年CSSCI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分布,按高被引论文数量对来源期刊进行排序得到的期刊次序与其在CSSCI数据库中的排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被引论文总量排名第一的《体育科学》(高被引论文为87篇)在历年CSSCI收录体育类期刊中亦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也是历年CSSCI收录体育类期刊中排名前列的期刊,排名最后的《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最新(2015—2016年)入选CSSCI的期刊,其在中间10年无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行列。同时,按高被引论文总量排序的期刊次序与期刊论文发文量呈自然的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量越多、高被引论文就越多(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均为月刊,年发文量相对较多;而其后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外其他期刊均为双月刊)。从3个时间段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看,《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在后10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依托新打造的“专题论坛”栏目主动组稿,刊发了一批高水平专题稿件,如“体育公共服务专题”“国内外体育赛事专题”“体育文化发展专题”“国外体育政策专题”“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专题”等,这些专题稿件的被引量明显高于自由来稿;《体育学刊》依托其在体育学术期刊中最早创办的网站和论坛,成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先行者”,其运营的“体育在线”论坛及“体育学评论”微信公众号,在中青年体育学者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为该刊高被引论文不断增加的积极影响因素。
表2 1987—2016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分布 (篇)
2.4 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分布
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总体分布看(图2),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全国体育类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一枝独秀”,其机构作者共发表112篇高被引论文(单篇论文如有多位作者,来源机构数量重复计算)。
图2 1987—2006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分布
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分布趋势看(图3~5),北京体育大学在前10年和中间10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位居第1;上海体育学院在中间10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第3位,到后10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升至第1位。这与后10年上海体育学院重视内涵建设、突出科研支撑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近年来,上海体育学院将学科建设与科研服务紧密结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本也是唯一被SCI/SSCI收录的“双Q1”区体育类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不仅高被引论文的发文量在国内居首,而且其在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发文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形成了学科与科研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
图3 1987—1996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5篇及以上)分布
图4 1997—2006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8篇及以上)分布
图5 2007—2016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来源机构(5篇及以上)分布
2.5 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其研究方向分析
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作者总体分布看(图6),高被引论文排名前列的作者均为体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高产学者。(1)任海以8篇论文排名第1,其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职工体育、娱乐体育、体育价值、社区体育、体育资源配置、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等研究领域;(2)黄汉升、王凯珍、虞重干以6篇论文排名并列第2,黄汉升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排球制胜规律、中外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体制、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等研究领域,王凯珍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义、要素及现状等研究领域,虞重干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教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农村体育等研究领域;(3)冯炜权、田麦久、卢元镇以5篇论文排名并列第5,冯炜权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运动性疲劳、耐力运动员高原训练、血睾酮与运动的关系等研究领域,田麦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项群训练理论、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等研究领域,卢元镇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体育社团、体育产业、体育运动发展回顾等研究领域;(4)杨再淮、陈小平、刘海元、季浏、胡小明、陈琦以4篇论文排名并列第8,杨再淮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教练员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研究领域,陈小平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力量训练、核心稳定力量训练、运动训练专项特征等研究领域,刘海元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体育中考等研究领域,季浏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课程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研究领域,胡小明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娱乐与健康、体育美学等研究领域,陈琦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要聚焦于体育课程建设、学校体育改革、体育价值观等研究领域。
图6 1987—2016年高被引论文作者(4篇及以上)
2.6 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
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总体分布看(图7),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论文相对较多(分别为124篇和114篇),而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论文相对较少(分别为34篇和28篇)。3个时段的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基本趋同,即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的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多,而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少。从近30年体育学二级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发展趋势看:体育人文社会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中间10年较多,而前后10年较少的发展趋势;运动人体科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递减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训练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递增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学高被引论文数量呈现中间10年递减而后10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综上可见:针对体育学科发展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成果是近30年体育科研领域学者关注的主要焦点;针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成果既是近30年的高被引成果,也是未来体育学术期刊组稿的重点方向。
图7 1987—2016年CSSCI收录体育期刊高被引论文学科分布
3 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的演进特征
3.1 高频关键词演进特征:从“二元格局”到“学科分化”
对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热点关键词的发展趋势及其关系(图8~10)。由图8可见,在前1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关键词主要聚焦于“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此时段的高被引论文作者主要关注学校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训练,基本呈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二元格局”,相对而言,体育社会问题和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关键词的被关注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段出现一个以学校名称命名的共现关键词“武汉体育学院”,表明该阶段有一定数量的高被引论文以该校为研究对象或关键词,提示该校在前10年的某些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
图8 1987—1996年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出现5次及以上)
从图9可见,在中间10年“学校体育”仍然是核心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其后依次为“高水平运动队”“体育教育”“运动项目”等。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见,该时段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关注视角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趋势,除了聚焦学校体育这一主题外,国家关于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体教结合”、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完善“举国体制”、改革“体育管理体制”的话题成为该时段的研究热点。但总体而言,“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二元格局”未根本改变,然而,有关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传统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人口”开始逐渐进入体育学者们的视野。
图9 1997—2006年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出现5次及以上)
从图10可见,后10年高被引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呈现明显的分化特征,学科区分度显著增加。该时段出现3个明显的以学科为特征的高频关键词群:①体育社会学(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体制”“群众体育”“体育组织”等关键词为代表);②体育教育学(以“学校体育”“体育活动”“青少年学生”“青少年足球”“足球运动”等关键词为代表);③运动训练学(以“运动项目”“力量训练”“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肌群”等关键词为代表)。笔者认为,针对近10年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学科分化现象,体育科研工作者应聚焦学科前沿、深挖学科理论、服务学科发展实践,而不是在体育科研领域面面俱到、频繁“切换”研究方向,成为所谓“研究热点”的“跟风者”;而体育学术期刊应学习国外专业化办刊经验,聚焦某一体育学科领域,打造某一体育学科专业的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而非冠以“某某体育院校学报”“某某体育科研”“某某体育科技”“某某体育科学”之名,刊登与体育相关的所有成果,导致千刊一面、缺乏特色[11-12]。
图10 2007—2016年高被引论文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出现5次及以上)
3.2 主要论题的总体特征与阶段演进特征
3.2.1 主要论题的总体特征及动力因素
(1) 总体特征:主要论题聚焦于基本理论与概念、研究综述与热点
在某一学科的研究起始和发展阶段,关于学科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的探讨,对学科的发展与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时至今日,体育学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体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仍存有争议和探讨的空间。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的主要论题看,体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受到“追捧”,被引量普遍较高。在统计的30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81篇论文(占27%)涉及体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概念。特别是在前10年,关于体育领域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的论文较多,对于体育领域内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卢元镇的《论中国体育社团》、刘一民的《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邵淑月等的《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林诗娟的《论终身体育》、田麦久等的《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和《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熊志冲的《民族体育的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等高被引论文,对体育社团、余暇体育、体育消费、终身体育、项群理论、体育科研方法、民族体育等我国早期体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成为后来诸多学者参考和借鉴的基础性研究资料。
同时,文献综述和当时的研究热点类论文也是诸多学者引用的焦点论文。文献综述通常被认为是对以往研究结果、方法、理论等所做的独立研究、点评,并以此构建相关主题的严格研究活动。文献综述相当于研究论题的历史地图,其勾画出研究论题相关性的代表性成果,并对此作出评述以给予其相对客观公正的坐标[14]。一般研究都是从文献综述出发的,且诸多研究热点也是从文献综述中发掘的。因此,高质量的研究综述及相关研究热点的出现,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述性论文也成为高被引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统计发现,在30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2篇综述性论文,占17.3%。其中,陈章云的《篮球意识研究(综述)》、王清的《力量训练研究综述》、刘彦等的《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王从容等的《肥胖发生机制的生理学分析(文献综述)》、马利华等的《等速测试在肌肉力量评定上的应用(综述)》、冯炜权的《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几个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综述)》、陈佩杰的《运动免疫学研究概述》等高被引论文,分别对篮球意识、力量训练、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肥胖机制、等速测试、运动性疲劳、运动免疫学等研究领域进行文献综述,建立了这些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框架,使此后的研究者获得研究启发,发掘了新的研究方法、思路、重要文献及核心观点。
(2) 核心动力:研究主题与公共政策引导相辅相成
公共政策是政府作为象征权威意志的主体用政策文件解决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旨在通过规范或引导的方式对社会发展起指导作用。公共政策既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现实的中间变量,实现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也是实现从社会问题通向理想社会状态的桥梁[15]。公共政策的产生既依赖于学术研究成果的支撑及其智囊作用,也对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和研究热点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从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发展趋向看,其与体育公共政策的发布与出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1986 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下发《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同时又发布了5 份配套文件,对我国体育领导体制,体育资源配给机制,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等作出明确规定,标志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围绕这一主题,孙克宜等的《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孟刚的《略论终身体育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刘德佩等的《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等论文相继发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高被引论文。
1995年,经国务院批推,国家体委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体育要走产业化道路,体育产业化被确定为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16]。基于以上文件,围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政策主题,竞技体育发展及其后备人才培养成为研究热点,如虞重干等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郭经宙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杨再淮等的《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俞继英等的《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马志和等的《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金玉等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于振峰等的《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等成为该时段的高被引论文。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策主题,熊斗寅等的《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杨文轩等的《全民健身与体育课程建设》、李相如等的《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等成为该阶段的高被引论文。围绕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政策主题,鲍明晓的《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卢元镇等的《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林显鹏等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邵淑月等的《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于振峰等的《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蔡军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为该时段的高被引论文。
基于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及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围绕该文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体艺[2007]14号)等文件。基于此,在体育学术界,“青少年体质健康”“阳光体育运动”成为该时段的研究热点,赖小玉等的《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朱玉芳的《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都菊英的《“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陈玉忠的《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刘海元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张继辉的《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爱光等的《中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其启示》、尹小俭等的《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王月华的《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刘海元等的《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白凤瑞等的《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对策探析》、杨桦的《深化“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该时段的高被引论文。
(3) 重要因素:作者知名度与论文被引量休戚相关
默顿研究认为,在科学界普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即科学家的名望和知名度成为认定其科学贡献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容易得到认可,而不知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更容易被忽视[17]。这一现象同样呈现在学术期刊界,即知名度越高的作者发表的论文越容易被阅读或受到认可,而不知名的年轻作者发表的论文被认可度相对较低。
为了考察在体育学术期刊论文被引是否同样存在“马太效应”,本研究参考了侯佳伟等[17]关于的作者知名度的测量标准(以CNKI的发文量为依据,发文量越多、知名度越高,发文量超过12篇的作者为“高知名度作者”),以作者在2015—2016年CSSCI收录的10种体育学术期刊(本研究的样本)的发文量作为其知名度的测量指标,考察体育学术期刊作者知名度与其论文被引量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的13名高被引论文作者(发表高被引论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任海、虞重干、黄汉升、王凯珍、田麦久、卢元镇、冯炜权、季浏、胡小明、陈小平、陈琦、杨再淮、刘海元)的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人均发文77篇,其中,发文最多的季浏发文242篇,这些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名字在体育学术界可谓“耳熟能详”,均为体育领域某个方向的专家。依据侯佳伟等[17]的高知名度作者标准,本研究的13名高被引论文作者均为高知名度作者。同时,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时,他们也表示作者知名度对论文的被关注程度起正向影响作用,高知名度作者比低知名度作者的论文更有可能被引用。由此可见,作者知名度与论文被引量休戚相关,体育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情况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因此,对于体育学术期刊而言,关注当下的“高知名度作者”与发掘“潜在高知名度作者”应同行并举,主动与其建立联系,追踪其科研成果,应成为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现实举措。
3.2.2 主要论题的阶段特征
(1) 前10年高被引论文多为某一领域的开先河之作。如卢元镇的《论中国体育社团》在国内较早对体育社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当时中国体育社团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开创了我国体育社团组织研究的先河,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等方面的参考,也成为该时段被引量排名第一的论文(被引频次为310次,被下载2486次)。田麦久等的《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基于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考察,在国内首次提出“项群训练理论”,该文不仅使田麦久成为国内项群理论的创始人,同时也丰富了国内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创新了训练方法,为后续国内学者认识竞技运动训练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参考。陈佩杰通过《运动免疫学研究概述》在国内较早阐释了运动与免疫的关系、运动免疫学的研究方法、运动免疫学的分子基础,为国内运动免疫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学理基础。季浏的《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对国外关于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提出了国内关于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方向,为国内学者开展身体活动的心理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孙辉的《论体育环境》在国内较早对体育环境的概念、体育环境的分类、影响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国内关于体育环境研究的先河。王凯珍的《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结合我国国情较早对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为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前10年国内体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关于某一方向、理论或概念的开先河之作成为诸多学者“追捧”的对象,也使得这一时段的诸多高被引论文在某些领域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
(2) 中间10年高被引论文多关注社会转型期体育领域的现实状况及发展策略。如张发强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社会体育的开展情况(体育人口比例、群众体育活动项目、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群众体育消费、体育场馆的开发与运营等)进行了系统地调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开展提供了较全面、客观、翔实的基础性数据,同时,该文也成为该时段被引量排名第1的论文(被引频次为701次,被下载2384次)。范立仁等的《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在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对15840名大、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全国性调查,发现我国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率较高(86%),但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不够,提出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为场地因素和学习负担因素。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仍在延续,成为体育领域的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曲宗湖等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三基”传统观念、唯生物体育观、增强体质论、三维体育观等,从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余暇体育等方面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框架。刘一民等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30所高校对1600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系统调查,揭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现状及形成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为优化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及基础性数据。虞重干等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运行模式等现状,并从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分析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为我国后来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因此,该时段学者们开始通过实证调查与思辨分析,探讨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此方面的基础性和实证性调查研究成为该时段的高被引论文。
(3) 后10年高被引论文多关注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等领域的核心问题。如王卫星等的《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该时段被引量排名第1,也在近30年发表的体育学术论文中被引量排名第1,被引频次为937次,被下载8881次)在国内首次提出核心力量和核心理论训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核心理论训练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对于提升我国不同项目竞技运动员的训练效益、提升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后,陈小平、黎涌明、于红妍等分别在《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等论文中对核心力量及其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多种视角研究竞技训练中核心的具体人体部位及其训练意义、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方法、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研究的国外起源、核心力量的解剖和生理学机制、核心力量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定位、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与联系等,成为该时期具有标志性的一批高被引论文,被诸多训练理论和实践界的学者、教练员、管理人员引用和参考,对优化我国运动训练实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该时期以2007年中央7号文件的发布为代表,国家从政策层面颁布旨在提升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优化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多项文件或通知,因此,该时期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论文亦成为研究和被引热点。如刘海元等的《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基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对我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目标、内容、现状,以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等实践问题进行解读,为后续学者开展学校体育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该时期学校体育领域的标志性论文。因此,后10年学者们的高被引论文开始针对体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和现实困境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问题与运动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为运动和教育实践服务的特征日益显著。
4 提升体育学术期刊被引量的相关思考
4.1 “内容”——仍为提升论文被引量的“王道”
随着现代通讯、网络、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学术期刊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从网络采编系统的应用、HTML格式论文的加工,到插图及音视频的立体出版、论文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与增强出版的出现等,无不使得学术期刊在革新出版方式的同时,增强了其学术传播和知识生产的功能。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扩大论文传播范围、提升论文传播效果,进而提升论文的被引几率具有积极影响。然而,笔者认为,无论出版方式如何变革,期刊作为学科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的核心功能不会改变。学术共同体成员关注的核心是该学科的前沿进展、最新理论和实践,期刊如不能呈现学术共同体成员关心的前沿内容,再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笔者在对体育学术期刊部分读者进行访谈时发现:读者在对论文进行选择是否阅读时,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期刊名称、内容和作者姓名;在读者对阅读的论文选择是否引用时,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则是内容和期刊名称。由此可见,论文的被阅读量(目前主要体现为“被下载量”)和被引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期刊名称和期刊内容。然而,期刊名称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定势也是在日积月累的期刊内容中产生的,只有长期刊发较多高质量的学科前沿和最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该期刊的名称及其权威印象。基于近30年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特征(政策依附性和热点追踪性)的分析,结合实践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随着2016年6月15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相继出台,以及2014年、2015年关于“一带一路”、体育产业、校园足球等相关政策的颁布,未来几年体育学术期刊可结合自身报道特点,主动策划,从体质健康、体医结合、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武术传播、校园足球、排球精神、体育产业、体育改革等方面发掘并组约潜在的高被引论文。
4.2 “学科化”——突破论文被引瓶颈的“长久之策”
本研究选取的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的300篇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77次,然而,在近30年CSSCI收录体育学术期刊全部发表的54682篇论文中,绝大部分论文被引频次低于10次,另有超过半数的论文为零引用。这种发文量较大、被引量较小、影响因子整体偏低的现状在国内综合性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中表现较为普遍。国内体育领域10种最高水平的CSSCI收录期刊的整体被引量尚且较小,其他体育类一般期刊被引量和影响力更小。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刊物“综合化”、缺乏精准定位、学校意识强化、学科意识弱化等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与国外体育期刊以体育领域的某一学科命名并主要报道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不同[18],国内大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的刊名仍为“体育院校名称+学报”“省市名称+体育科技或科学或科研”等,由于从刊物名称到刊物内容都无法体现体育领域的专业化成果,所以打造体育二级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平台的目标始终无法完全实现,论文整体被引量不高应是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和高校综合性期刊编辑部已经认识到这种局限,开始从刊名着手,打造专业化期刊,如在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批准创办57种新期刊、更名116种期刊中[19],批准创办的57种新刊,如《通信与网络学报(英文)》《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眼视光学杂志(英文)》等,多为英文版专业期刊;更名的116种期刊中有部分综合性大学(学院)学报变更为专业性期刊,如《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情报学刊》、《江西行政学院学报》更名为《地方治理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更名为《基础外语教育》、《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开放学习研究》、《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服装学报》等。在体育学术期刊界,2011年,《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更名为《体育研究与教育》,其被引量和影响力也显著提升。因此,从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初心”(江晓原等[20]认为,办学术杂志的“初心”是为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出发,将其与体育学科发展有效融合,突出学科特色、精准专业定位、聚焦报道方向,打造体育领域某一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这应是优化刊物内容、提升论文被引量、增强刊物影响力的长久之策。
5 结语
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被引量及影响力,是学术期刊研究者和编辑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以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主题特征及其背后社会原因进行归纳与分析,为今后论文选题的优化提供实践参考。本研究对CSSCI收录的10种体育学术期刊近30年发表的300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演进特征及社会背景分析发现:体育学术期刊高被引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呈现从“二元格局”到“学科分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论题聚焦于“基本理论与概念、研究综述与热点”,体育相关公共政策的引导是论题演进的核心动力,作者知名度对论文被引量产生正向影响;论文主题呈现“开创某一领域的开先河之作—揭示社会转型期体育领域的现实状况—关注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等领域的核心问题”的纵向演进特征。基于这些特征,笔者认为,以“学科化”为手段,坚持“内容为王”,紧密关注体育领域的现实境遇、发掘并解决体育政策执行中的理论问题、指导体育实践的良性发展,既是体育学术期刊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提升其自身影响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李军. 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高被引学术论文及选题特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5):54-57.
[2] 张垒. 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因素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80-885.
[3] 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 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4] 关卫屏,游苏宁. 高被引医学论文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90-94.
[5] 聂兰英,王钢,金丹,等. 我国11 种医学影像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77-380.
[6] 方红玲. 2003—2008年眼科学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97-200.
[7] 张坤,赵芬侠,曹龙. 我国林业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49-554.
[8] 肖慎华. 环境与农业生物学科高被引论文的文献特征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12):78-82.
[9] 张诗博. 2004—2008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情报科学,2011,29(3):387-390.
[10] 刘雪立,王兆军. 2004—2008年我国情报专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情报杂志,2010,29(1):64-67.
[11] 张业安. 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理论框架及核心要素[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25-131.
[12] 张业安. 生态视野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与环境优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003-1008.
[1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跨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EB/OL]. (2011-08-03)[2017-06-26]. http://www.icsszju.net/show_hdr.php?xname=07K2911&dname=F9KER71&xpos=10.
[14] 王俊芳.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J]. 教育科学研究,2004(6):58-59.
[15] 黄璜,黄竹修. 大数据与公共政策研究:概念、关系与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2015(10):25-30.
[16] 伍绍祖. 中国体育年鉴1999[M]. 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1999:208.
[17] 侯佳伟,黄四林,刘宸. 学术论文的“马太效应”——基于2009年度CSSCI人口学期刊的分析[J]. 人口与发展,2011,17(5):96-100.
[18] 张业安,冉强辉,王磊. SCI收录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6):9-14.
[19] 何雯. 2015年总局共批准创办57本新期刊、更名116本期刊[EB/OL]. (2017-01-07)[2017-06-24]. http://www.400qikan.com/news/whbb/64019.html.
[20] 江晓原,穆蕴秋. 反抗“影响因子”的时刻来临了吗?[N]. 南方周末,2017-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