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017-03-24李育英陈英道张岐平梁炳松李海宁
李育英 陈英道 张岐平 李 健 梁炳松 李海宁
(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李育英 陈英道 张岐平 李 健 梁炳松 李海宁
(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8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258例急性脑梗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共188例(72.9%),后循环动脉病变共70例(27.1%),其中以单侧动脉狭窄为主共207例(80.2%)。②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4.361,95%CI3.025~5.184,P=0.001)、收缩压(OR=9.763,95%CI8.637~15.523,P=0.000)、尿酸(OR=2.384,95%CI6.325~10.658,P=0.021)是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分析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动脉狭窄概率大,其中以单侧动脉狭窄为主;②吸烟、收缩压、血尿酸水平可影响脑动脉狭窄的形成。
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和最主要的病变,如在早期发现动脉病变并给予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1〕,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脑动脉狭窄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大量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在早期得到治疗〔2〕。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可能是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危险因素〔3,4〕,但不同种族和不同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研究影响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可干预因素的控制,对脑动脉狭窄的筛查及相应干预措施的采取对防治急性脑梗死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经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 w内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由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实验组258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对照组193例无脑动脉狭窄。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排除标准:①病程>2 w的非急性脑梗死病例;②出血性脑梗死:③因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动脉夹层等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病因易导致脑血管心源性血栓者;⑤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入院后收集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住院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关生化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等在患者入院后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
1.2.2 脑血管DSA检查 签署脑血管造影知情同意书,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以5-F 的Pigtail导管先行主动脉弓造影,观察弓上各大血管开口情况,然后以单弯导管或分别行两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造影剂为碘普罗胺(62.34 g/100 ml),用高压注射器推注,注射速度:主动脉弓15 ml/s,总量25 ml;颈总动脉3 ml/s,总量8 ml;锁骨下动脉3 ml/s,总量8 ml;以4帧/s速率采集,充分显示动、静脉期的血管影像。脑动脉狭窄的判定标准:颅内动脉狭窄的计算方法:参照NASCET法,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颅外动脉狭窄的计算方法:参考ECST法,狭窄率=(狭窄段估计的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段估计的正常直径×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布情况,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共188例(72.9%),后循环动脉病变共70例(27.1%),其中以单侧动脉狭窄为主共207例(80.2%)。见表1。
表1 258例责任血管狭窄和闭塞分布情况(n)
2.2 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收缩压、Hcy、U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单因素分析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s)
2.3 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以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吸烟、收缩压、UA是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脑动脉狭窄各变量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Meyer等〔5〕于1962年首次提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分布存在种族差异,国内经屏等〔6〕研究发现前循环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狭窄。本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血管病变为主,其中单侧动脉狭窄居多,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7〕。张曦等〔8〕对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有127例发现不同程度动脉狭窄,其中61.8%为单纯前循环动脉病变,24%为单纯后循环动脉病变,前后循环联合病变为14.2%,前循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动脉病变。这与我们平时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一致的。
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明显相关〔9〕,本研究提示,吸烟、收缩压、UA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不仅仅是脑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还发现年龄与脑动脉狭窄的发生部位具有密切相关性〔10〕,年龄作为影响脑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增龄,狭窄程度较前加重,动脉狭窄的数量以及累及范围较前增加。有文献报道,高血压可使较大血管及其内皮细胞造成机械性的、刺激性的损伤,首先内皮细胞发生肿胀、平滑肌细胞增生,进而造成内膜结构的破坏,动脉管腔出现狭窄〔11〕,而收缩压的升高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更大,所以收缩压的升高更易引起脑动脉的狭窄,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吸烟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促使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增加血小板聚集作用,通过加强动脉血管壁收缩的直接作用以及损害血管内皮的间接作用引起动脉狭窄,造成脑血流量的减少,引起脑灌注不足,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12〕。近年来U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逐渐被关注,目前研究认为高UA血症不仅仅是痛风的发病机制,较高的血UA水平可能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13〕,有关文献报道其机制可能与血UA水平的升高可以促进LDL-C氧化和脂质过氧化、UA产生过程中生成的氧自由基可以参与血管的炎症反应、本身又能够作为炎性介质激活血小板加快血栓的形成、结晶盐的沉积可以损伤血管内膜等方面有关〔14,15〕,最终导致脑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综上所述,脑动脉狭窄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的危险因素在不断提出,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明确哪些可控制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之间存在关联及关联的强度和机制,为临床干预和脑血管病病因预防提供可靠的证据。吸烟、收缩压、UA是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相关影响因素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16〕。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63-9.
2 邱 麟.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37-8.
3 Turan TN,Makki AA,Tsappidi S,et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Stroke,2010;41(8):1636-40.
4 Taylor RA,Weigele JB,Kasner SE.Current 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J〕.Curr Atheroscler Rep,2011;13(4):321-9.
5 Meyer JS,Bauer RB.Medical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by the use of hypotensive drugs〔J〕.Neurology,1962;12(1):36-47.
6 经 屏,张临洪,徐武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6;1(4):257-9.
7 Brunner F,Tomandl B,Hanken K,etal.Impac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early outcome and risk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after systemic thrombolysis〔J〕.Int J Stroke,2014;9(8):992-8.
8 张 曦,陈安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0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J〕.贵州医药,2010;34(1):32-4.
9 Singhal AB,Biller J,Elkind MS,etal.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nd adolescents〔J〕.Neurology,2013;81(12):1089-97.
10 Turan TN,Makki AA,Tsappidi S,et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and location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Stroke,2010;41(8):1636-40.
11 Koton S,Howard SC,Warlow CP,etal.Serum urate predicts long-term risk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n women after a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8;26(5):517-24.
12 Kelly TN,Gu D,Chen J,etal.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stroke in the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J〕.Stroke,2008;39(6):1688-93.
13 Neogi T,Ellison RC,Hunt S,etal.Serum uric acid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plaques:the 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family heart study〔J〕.J Rheumatol,2009;36(2):378-84.
14 Okura T,Higaki J,Kurata M,etal.Elevated serum uric acid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sub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AD)Study〔J〕.Circ J,2009;73(5):885-91.
15 Kim SY,Guevara JP,Kim KM,etal.Hyperuricemia and risk of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thritis Rheum,2009;61(7):885-92.
16 Asumi M,Yamaguchi T,Saito K,etal.Are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associated with silent brain infarcts? The Seiryo Clinic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0;210(2):674-7.
〔2015-09-17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陈英道(1985-),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神经介入研究。
李育英(1972-),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神经介入研究。
R743.32
A
1005-9202(2017)04-086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