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的经典力作
2017-03-24李怀宗李远国
李怀宗+李远国
陆文荣统筹、六六道人辑纂的《白玉蟾真人全集》珍藏版由海南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中下三册,计90万字,可谓洋洋洒洒。这是迄今为止收集最为完整、编辑体例最为合理、校勘最为精良的白玉蟾著作总集。它的出版发行,为道教界和学术界系统考察与深入研究白玉蟾的思想文化成就提供权威性文献依据,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一、势在必行,不可替代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白玉蟾与南宗道教的思想研究逐步得到重视。适应了这种发展趋势,30多年来,相继产生了一批白玉蟾著作集的不同版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台湾“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辑印委员会”编纂的《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969年刊行;朱逸辉主编的《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南出版社2004年出版;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的《白玉蟾集》上下册,收入“海南先贤诗文丛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出版;周全彬、盛克琦编校的《白玉蟾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盖建民辑校的《白玉蟾诗集新编》以及《白玉蟾文集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这几种书籍,冠有“全集”之称者有4种,加上1969年台北自由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白玉蟾全集》,共有5种属于白玉蟾著述全集了。在几十年时间里,出版5种白玉蟾著作全集,虽然不算很多,却也表明:无论是道教界、学术界,还是出版界,都对白玉蟾著述越来越关注,都希望尽可能把白玉蟾的著作搜罗齐备。不同时期、不同编纂者在收集资料方面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可观成效,对文化传播而言都有其独特贡献,值得肯定。然而,经过比较,不难看出:由于文献来源途径的差异、编辑理念的不同,白玉蟾的各种著作集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就文献学角度看,此前的各版本基本上都有缺漏,至于断句、校勘方面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比较严重。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编纂出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了。
二、爬梳史料,上下贯通
在编纂过程中,该书辑纂者查阅各种包含白玉蟾著述的文献史料,诸如《正统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等道教文献丛刊,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重刊道藏辑要》本《琼倌白真人集》、哈佛燕京大学图书馆省吾庵藏版《白玉蟾集》、清同治刊本《白真人集》以及日本洛阳书林元禄十年(1697)刻本《新刻琼白先生集》。与此同时,还有《海琼摘稿》《道德宝章》等白玉蟾的专题著述,也在辑录范围。
为了稽考白玉蟾著述的真伪,辑纂者还查阅了《江西通志》《湖南通志》《瑞州府志》《福州府志》《琼州府志》《崇仁县志》《武夷山志》《华容县志》《祁阳县志》《清远县志》《丰乘县志》《麻姑山志》《华盖山志》《罗浮山志会编》《龙虎山志》《烂柯山志》《鼓山志》《洞霄图志》《琼台志》等一大批省、州、县等不同级别的方志资料,对这些方志所辑录的白玉蟾诗文著述予以比对、辨析。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该书辑纂者特别关注以往人们不太留意的一些史料,例如,《道法会元》中保存的多种白玉蟾著述,第一次被“爬梳”出来,实现了将白玉蟾著述搜罗基本齐全的目标。
找到了以往编纂全集时遗漏的许多白玉蟾著述,这意味着照搬此前各种文集或全集的框架已经行不通了。故而本书没有采用以往那种纯粹按照体裁分类排序的方式,而是重新确立编纂思路。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本书辑纂者在规划全书结构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内容上的前后连贯;第二,保持历史原貌;第三,尽可能收编完整。辑纂者既注意作品思想内涵上的内在联系,也充分尊重前人的编辑遗产。
在确立了编纂大原则的前提下,本书辑纂者对其掌握的白玉蟾著述进行了分类和前后次序安排。上册分为:真言、妙旨、丹决、经论,共四个模块,主要收录白玉蟾注经、解经、论经、讲道之文,部分丹法秘图。此外,本部分还收录原杂录于《道法会元》以及各种县志等书籍中的白玉蟾著述文字。中册总题为“存朴”,也就是保存原有各种已编的白玉蟾诗词、散文合集以及白玉蟾与弟子言说道法的语录等,其中包括《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下册分为:仙游、乐友、颂先、风咏以及附录五大模块。其中,“仙游”模块收录《太平兴国宫地主祠堂记》《太平兴国宫记》《诏建三清殿记》《有宋庐山养正先生黄君仙游碑》《皂山房觅书籍疏》《天台山赋》等游记、碑记、辞赋,共计33篇;“乐友”模块收录《黎怡庵诗集序》《金刚经偈寄示西林总长老》《无忧求偈》《琼山紫清真人答隐芝书》《戏作墨竹二本赠鹤林因为之赞》等序跋、偈、赞之作,共计26篇;“颂先”模块收录《题张紫阳薛紫贤真人像》《师祖鸡足紫贤真人赞》《先师翠虚泥丸真人赞》等歌颂道门先师、儒佛早期人物的赞语、辞赋等,共计18篇;“风咏”模块收录上、中册专集未收的散见于他书征引的诗词曲赋作品。这个模块按四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六言绝、七言绝、联句、诗余,12种体式排序,收录白玉蟾诗词作品,近700首。附录收录前人关于白玉蟾的传记资料、歌咏白玉蟾的诗词作品,以及历史上各种白玉蟾作品集的序跋。这样的内容结构,忠实地保存了白玉蟾各类作品的面貌,具有較强的历史感。怀着“存古”之心,本书辑纂者将已经流行的各种文集汇聚起来,属于同一主题的作品彼此有了前后联系,加上原有的序跋,读者借此可以更好地领悟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内容,这比起那种纯粹按照体裁来分类排序的方式,无疑有助于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上下贯通。
三、辨析真伪,仔细校勘
作为一项古籍整理工作,辑纂《白玉蟾真人全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收录文献的可靠性。所谓“可靠”,首先是文献来源的真实,其次是行文断句合乎思想逻辑与语法规则、语态情势,最后是不同版本用字校勘准确,让人们能够将之当作“靠得住”的文本来使用。这是基本要求,但也是最难办到的。
道教文献向来真假难辨。借古之名者有之,!神之言者有之。有关白玉蟾的著述也存在类似情况,这就需要认真查证、考析。《白玉蟾真人全集》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例如,《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二卷,题海琼白真人注、祖天师张真君解义、五雷使者张天君释、纯阳子孚佑帝君赞。辑纂者在收录此书时基于保存原貌的考虑,没有对其行文做出删减处理,但却在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仅其注文出自白玉蟾之手,而随后的“解义”以及“释”“赞”则属于扶乩降笔的文字,因为“祖天师张真君”指的是汉末开创“正一盟威之道”的张道陵,而“五雷使者张天君”即张劭,字元伯,亦为汉末人,至于“纯阳子孚佑帝君”指的是吕洞宾,唐末五代人,他们都比白玉蟾早很长时间,不可能接续白玉蟾之注后再做“解义”与“释”“赞”。故而,《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的成书当在白玉蟾之后,正如《上清集》《武夷集》之类文集一样,是后人收集、整理和编纂完成的。《白玉蟾真人全集》于序言中指出这种情况,这是实事求是的,故而对广大读者具有正确引导作用。
在考定文献真伪前提下,《白玉蟾真人全集》辑纂者把工夫主要花在断句与校勘上。尤其是经典注疏与碑记类散文,牵涉很多专业术语,如果对其内容没有领会,一旦搞错方向,就可能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谬误,贻笑大方。有鉴于此,《白玉蟾真人全集》辑纂者是很谨慎的。对于收录的诗文,尽可能地用善本做底本,并且尽可能找到参校本,加以仔细核对。底本与参校本行文有差异但可并行者,辑纂者即于页下出注标明。如果底本有明显错误,则出注予以修订。大部分篇章在开篇都注有底本和校本。对于连续多篇大量出于同一底本者,则在类首加以注明,如“风咏”“乐友”等部分,都是在类首统一注明底本和参校本,文中个别另类而出者,则于页下注其出处。如此标示,让读者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追索。
四、文如其人,后启来者
如何评估《白玉蟾真人全集》的学术价值?站在不同角度,将会有不同认识,得出不同看法。但不论情况怎样,作为一种珍本古籍的当代整理成果,它之所以值得收藏和阅览,最重要的是其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表达的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切实的裨益。
俗话说:“文如其人。”反过来也可以说“人如其文”。的确,从文章论著里是可以读出一个人的品格、思想、雅好的,《白玉蟾真人全集》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如此。这部总集多侧面地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白玉蟾的修道者形象。在以往,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白玉蟾的传记或者介绍文章,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任侠杀人”,而后遁入玄门。一些评论家因此给他戴上了“逃避现实,消极人生”的帽子。读了此书,我们对白玉蟾有了一个崭新认识。从全集里,我们不但可以读到《道德宝章》这样充满哲理睿智的经典诠释,而且可以欣赏到大量充满活力的诗词曲赋,获得艺术熏陶;可以感受到他在修道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也可以体会到他与人交往的淳朴、率真;可以“触及”他坚守道家文化传统的意志,也可以领悟到一种融化于自然境界的情趣。
当我们将视野拓展开来,仔细揣摩那些看起来比较艰涩的论说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蕴藏着勃勃生机的文化宝库。在这个宝库里,几乎处处都有“智慧金子”在闪闪发光,例如,收入上册的《道法九要》,开篇就是:“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短短几句话,不仅把以老子为祖师的道学思想旨趣准确地表述出来,而且阐发了“道”与“法”的关系。像这样的言辞在《白玉蟾真人全集》里比比皆是,无论对南宗道教研究还是对整个道教发展史研究来说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如果我们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审视《白玉蟾真人全集》,又会有另一番感悟。不必说《白先生金丹火候图》《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一类专讲内丹修炼的经典诠释,就是那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游記、碑记,往往也蕴含着修身养性的大智慧。例如,中册所收《武夷集》里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记》虽然旨在记述“止止庵”的由来与重建过程,但字里行间却透射出如何进行身心调理的精神。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盖止止者,止其所止也。《周易》艮卦兼山之义,盖发明止止之说。而《法华经》有‘止止妙难思之句。而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义。有如鉴止水,观止月。吟六止之诗,作八止之赋,整整有人焉。”这段话即是整篇《庵记》的立意所在。白玉蟾旁征博引,从《周易》“艮卦”以山为象征的“止止”法度入手,进而以佛教《法华经》以及《庄子》为佐证,揭示“观象明止”的精神意涵。这种精神意涵可以说是贯穿在白玉蟾诸多论述之中,特别要紧,故而《白玉蟾真人全集》辑纂者在全书序言罗列五十种参阅书目时将之与“止止”的论述相联系,指出:“‘守者,意‘止于北方水位也,在人体背部两肾之间,道家称之为命门。欲延年益寿,当明此命门功夫。玉蟾祖师的种种诗文,说到底最为核心的思想旨趣,就在于暗示人能‘虚五十之‘一,行‘艮背止止之功。”什么是“‘!五十之‘一”呢?原来,《周易》筮法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程序,即将五十!一而不用,这个“一”就是太极。引申到养生方面,“!一”就是让内心消除各种杂念,由“有”入“无”。进而,再由“无”返“有”,运用《周易》的艮卦原理,让意念贯注于北方水位的“一”,这种贯注就是“止止”之功。道教实施“止止”功夫,其目的就是进行内气调理,以达身心健康的目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条贯穿前后的思想脉络,无论观水、赏月、登山、吟诗,时时在调理,处处有养生。这种调理思路与法度,对当今躁动不安的生活而言,无疑具有独到的启迪功用。
总而言之,《白玉蟾真人全集》是一部可以让人宁静致远的书,更是一部能够安神、激发灵感的书。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说本书尚有瑕疵的话,那就是里面有许多图,因为以扫描方式拷贝上去,所以显得有些模糊。这当然是一种遗憾;不过,瑕不掩瑜。当你翻开此书,进入一种“以心阅读”状态时,随着书香扑鼻而来,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