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17-03-24钱忠和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数学课堂教学

钱忠和

摘 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经验,实现“课本数学”到“生活数学”的转变,提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显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现今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这应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精心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经验,从而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课本数学”到“生活数学”的转变,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开展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参与意识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系统的过程,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小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直观的操作,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比较角的大小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首先设计了做活动角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们很兴奋,纷纷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吸管、海绵泡沫,想办法制作出了自己满意的活动角。通过活动角的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角。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拿出活动角,用手拉一拉角的两边,在学生拉出锐角、直角和钝角后,教师追问学生:“手中的活动角发生了什么变化?”生1:“发现从锐角到直角,从直角到钝角,角在渐渐地变大。”生2:“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教师让学生继续运用手中的活动角,先拉出钝角,然后再拉出直角、锐角,看看活动角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们发现活动角两边的张口变得越来越小,此时教师趁势问道:“通过动手操作,如何用大小符号来连接锐角、直角和钝角呢?”“钝角>直角>锐角。”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操作实践活动,深化对角的认识,通过拉动活动角,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在活动中体验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加深了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的理解。

二、开展测量实践活动,激发动手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可以使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转化成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识的良好心理状态。

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时,教师首先在大屏上展示了校园平面图,校园的美与各种绿色的装点分不开。教师问道:“关于学校的绿地面积,你想了解哪些数学问题呢?”生1:“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生2:“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认为要知道草坪、花圃和树木的占地面积和全校的师生人数。于是教师根据校园内绿地类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实地测量,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绿地是不规则图形时,可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和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数据,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一手包办,将相关的数据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相应的草坪、花坛等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掌握了收集数据的方法,还需要灵活地运用课堂中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避免教师单纯讲解所导致的“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的情况。

三、开展观察实践活动,激活学习情感

观察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材,挖掘教材,设计观察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树叶中的比”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比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生活化实践活动。教师就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植物生态园,旨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树叶、采集树叶,再去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进而了解树叶中的秘密,加强学生对比的认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明确了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让他们到生态园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树叶。学生们很快就采集到了自己喜欢的树叶:有柳树叶、桃树叶、枇杷树叶、银杏树叶、槐树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看看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再比较一下同一种树叶,看看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采集来的树叶形状各异,有长长的,有圆圆的……树不同,树叶的形状一般也会不同,同一种树,尽管树叶的大小存在差别,但形状是相似的。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教师追问:“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能反映出什么特点呢?还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树叶的形状?怎样做,才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呢?”测量、计算与比较都是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和宽,进而算出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进行比较;然后算出不同树的树叶长与宽的比值,再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并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组织比较与交流,学生们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②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比值接近,形状会相似。

上述案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比较,寻找树叶中的奥秘,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四、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开展一些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探索和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显然,这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给了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乐此不疲。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折线统计图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调查的是家里1年12个月水、电费的支出情况,绘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夏季、冬季水电费要高一些,并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懂得了要节约用电、用水的道理。有的同学调查的是中国历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情况,按照金、银、铜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奖牌数量基本保持增长的状态,激发了学生从小刻苦学习,将来为国争光的决心……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相关要素,还让学生体验到折线统计图的价值。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際参与。”通过设计调查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