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
2017-03-24陆波
陆波
导读 :
法海寺原本是一间普通的明朝寺院,但围绕壁画,似有隐蔽的机缘巧合使然,串连起了一系列它的创作者、发现者、欣赏者、保护者。
2016年12月,藏有明朝壁画的法海寺经过整修重新开放。这是一条平凡的消息,但所谓“明朝壁画”确是惊世骇俗般无与伦比,跨越近600年时空再次惊艳于当下的世人。我不知如何形容我们的幸运,至少,我们比清乾隆皇帝幸运。
乾隆对艺术珍品的痴迷是以实际据为己有的行为著称的。但在他长达89年的人生里,不知道也没有接到好事者献宝,一处有着绚丽明朝壁画的地方,幽幽地遥视京城,隐身于时间……
两位西方女士的造访
法海寺在京西石景山模式口,去寻访的人们需要迈开腿再朝翠微山上走上一段距离,找到这间落座半山的不算大的寺院。
据说,平常日子来参观的全天也就二三十人,周末好点,能有五六十人。即使这般可怜数字,来访的人们基本上也只是奔着一个目标——瞻仰那共计9铺的惊世骇俗的明朝壁画,或者说是15世纪中期的汉地寺院壁画。
上世纪30年代,先后有两位西方女士造访此地。第一位是1933年来自德国的24岁年轻姑娘赫达·哈默。四年后,一位英国女士安吉拉·莱瑟姆也寻到法海寺,她不但成功地将壁画、雕塑等拍摄下来,还写了一篇游记发给当时的《伦敦新闻》画报。
她的文字透着女性的细腻与感性,如“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极其优美的佛教寺庙……有一位剃了光头的年轻人将我们迎入了一个寺庙庭院之中,并沿着石阶往上走,来到第二个庭院,那儿有和尚在拆除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这就是法海寺。”
“第二个庭院”即是主殿之前的庭院,自然他们进去是找壁画的。她写道:“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无闻的壁画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她的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在西方世界引发巨大轰动,这毕竟是对15世纪中叶东方壁画艺术的一次重大发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法海寺以其明朝壁画艺术在西方反而比在中国更出名。
一位普通太监创造的艺术奇迹
今天,每日去法海寺的那三五十人就是专程去看壁画的,他们被某种小众而高雅的风闻所染,探奇或者附庸各有其好,因为法海寺壁画名气大,被艺术史学家归类于中国古代三大壁画艺术瑰宝之一,其他为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
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小寺院以艺术价值闻名反而早已夺其宗教光芒,让人们忽略了这其实原本是一间皇帝赐额,太监牵头修建的佛教寺院。
如果寺院最初的兴建者——历经四任朝代的太监李童知道会有今天这么个奇怪的结局,他会决定想办法把自己也绘到壁画上的,哪怕躲在一个角落。事实上,他在原大殿雕塑的十八罗汉群里加上了自己。可惜文革期间,这十八尊雕塑都被红卫兵砸了个稀烂,那位多少有些留恋人世并有些顾影自怜的太监李童没有留下最后的形象。
大太监李童的梦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50岁的太监李童,向英宗叙述了一个比较俗套的故事,说他有一天睡梦中来到一个“岩壑深邃,林木茂美”的深山之处,遇到某白衣仙人,仙人指示说:“此精蓝地也,他无以过此者。”意即这里最适合建一所寺庙了。
李童惊异,画了张草图,差人在京城周边有山林的地方四处踅摸。结果差人到了玉河乡水峪,发现四周景致与草图一致,问当地人有何古迹?当地人说这里有一座叫龙泉寺的废寺。
李童恍然大悟,认定这是神仙托梦他修建佛寺的地方。于是李童拿出全部资财,并动员善众、僧侣一起发力建设,还找来“诸良工”(即宫廷绘画师等)各类能工巧匠,历时四年,终于将寺院建成一间比较标准的“伽蓝七堂式”汉地寺院,占地20000平米,包括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直至今天,这个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李童向年轻的英宗讲述了建寺缘起,对于年轻的只有12岁的英宗皇帝而言,李童是有些资本的,他“仪度不凡,端庄祥和”,年纪小小被成祖朱棣留在身边侍候,时刻不离左右,甚至朱棣北征蒙古人,他也披盔戴甲跟随出征。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秘不发丧,太监李童便是护卫朱棣遗体回京的亲随之一。
继之仁宗、宣宗朝代,李童始终被皇帝信任委以重任,宣宗出征喜峰口讨敌,李童同样跟随御驾,回来便升职并得到厚赏。
有能力承建寺院,是明清两朝衡量一个太监的权势和成功与否的标志,他们为什么迷恋和崇尚一间寺院?实则是出于他们精神追求上的具体化表现,太监是今生无可依托之人,他们的来世思想、转世希冀非常强烈,很容易以宗教的形式,依托佛教、道教给他们的所求找到适合而恰当的解释。
英宗赐名法海寺
英宗给寺院的赐额是:法海寺,比喻佛法深广如海。李童不光自己倾其全部身家,同时动员同好。
其一,他请求当时有着崇高宗教地位的藏传佛教领袖前来助缘。在纪念寺院竣工的《敕建法海寺碑》上面便镌刻着法王、大国师们等的名号,如大慈法王释迦也失,西天佛子大国师哑蒙葛,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还有朝廷僧录司的官员:左善世大旺,右觉义南浦,右善世祖渊。相当于囊括了当时佛教界的最高领袖们。但实际上,在刻碑的时候,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已经不再住世了,他已于八年之前于返回藏地的路上,圓寂于青海佐毛喀(今民和弘化寺),世寿84岁。8年之后将他的名字刻在助缘第一位,多少更具有象征意义,只不过明朝人不习惯给故人姓名加黑框。
其二,李童请来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宫廷画师们,这些人来自南方宁波一带,他们秉承了宋朝以来的“院体画风”,并把他们卓越的艺术天赋奉献给了这座寺院的壁画绘制。
其三,他说服了当朝德高望重的老文臣,都是进士出身的胡濙、王直为寺院撰写碑文,这两位被后人称为“清德正学”的贤臣。
李童在寺院修好15年后因半身不遂过世,就葬在离法海寺不远的山坡上,以示不舍。在这15年之间他一定不知多少次流连忘返于都城与寺院的路上,内心满足。
他的朝中大官朋友礼部尚书胡濙再次为他撰写了生平塔铭,大致勾勒其生平事迹:李童出生于洪武己巳年(1389年),江西庐陵人(今吉安),相继侍奉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位皇帝,在宣宗时,升授为御用监太监;在代宗时,得到明王朝的最高赏赐——蟒袍玉带。塔铭形容他“周旋殿陛,仪度从容。小心慎密,竭力摅忠。护驾出入,环卫圣躬。历事五朝,职业愈崇”。
寥寥数笔,写出李童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仪表从容之人,做事谨慎周密,且周旋于宫廷内外合宜有度。换言之,他可以在各类人群中受到欢迎。不仅有高官朋友,他也是地位不高的工匠及宫廷画师的朋友。他请这些人来大殿创作壁画,从构图设计、人物安排到运笔绘制,竭尽所能,尽其精美精湛技艺完美展现其才华。
《中国壁画史纲要》中说到明代的寺观壁画,首举就是宫廷画师所画的法海寺壁画:“线条流畅,色彩浓丽,天衣飘动,漫笔生辉,诸如梵天肃穆,天王威武,金刚刚毅,天女妩媚,鬼子母慈祥,儿童天真,都真切生动……”。一位普通的明朝太监,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创造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的奇迹。
壁画的三大部分
这些壁画倾注了李童对法海寺的真爱。在汉地寺院里主要以雕塑佛像为主,对大殿墙壁给与过多装饰的不多。
后来,李童不愿意大殿的墙壁留白,便将做完传统寺院装饰的画工等人留下,在墙壁上创作壁画。这些壁画应该完成于寺院建好一年内,因为法海寺有一通立于正统九年(1444年)的经幢,上面除刻有楞严经梵文咒符外,还刻上了营建寺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姓名,包括了绘制壁画的画官,画师。他们是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正是这通经幢令壁画的作者姓名永存后世。
如果欣赏壁画可以从它的三大主题分别欣赏,就不会乱花迷人眼找不到头绪。这三大主题是三个独立的佛教经典组团,列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大雄宝殿东西两壁,高3.2米长11米的《赴会图》,画的是五佛十菩萨前往赶赴释迦牟尼法会的情景,壁画上部饰有祥云,中间为佛菩萨,下有牡丹莲花等奇花异卉,共计60.72平米。
第二部分,在原大殿所供三世佛像龛背后,称之为《三大士图》,为以三位菩萨为主角的绘画。其中,观音大士采用的是“水月观音”像,居中,韦驮、善财童子、金毛犼、鹦鹉分列四隅,衬托清泉、绿竹、牡丹。此外,另外两位大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列水月观音两侧。文殊菩萨旁立青狮、驯狮人、信士。普贤菩萨旁有有六牙白象、驯象人、信士,水月观音居中,文殊、普贤居于左右,画面面积60.75平方米;
第三部分在大雄宝殿北壁的东西两侧,即是法海寺整体壁画中的“主壁画”——《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它描绘的是佛教中的二十诸天(即护法神)在参加佛会时礼佛的场景。东壁,由西向东包括梵天诸部共十九身,十诸天加侍者,包括大梵天,持珊瑚瓶、撑幡、捧盘的三位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功德天及天女,咒师、日天、摩利支天、坚牢地天及天女,水天、韦驮天;西壁,由东向西为帝释诸部共十七身,十诸天加侍者。包括帝释天,持花钵、捧盘、撑幡的三位天女,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诃利帝母(鬼子母)以及毕哩孕迦(鬼子母的小孩)、散脂大将、焰摩天(阎罗王)、密迹金刚,面积44.8平方米。
壁画人物众多,但构图大气严谨,相间适度,有序不乱。虽说都是佛教典故的描绘,但生动盎然,刻画细腻,人物面貌活灵活现,富于个性。无论是线条柔美,衣着饰物美轮美奂到无以复加程度的水月观音,慈悲四溢,望之心化,还是雍容华美的诃利帝母(鬼子母),满满慈爱,柔情万种,她已从专吃小孩的恶神在佛教中转化成孩子们的保护神。她抚头的小孩更是眼神俏皮,活灵活现得像是可以从墙壁上跳下来。
这里每一幅画面都值得细品欣赏。与敦煌壁画及永乐壁画相比,法海寺的壁画画风手法更为细腻精美,用料奢华考究,尤其使用的大量金粉。
乾隆皇帝错失的瑰宝
有后人说法海寺壁画可以与西方中世纪壁画艺术媲美,是艺术史上伟丽之作,堪称“中国西斯廷”。法海寺壁画令人瞩目在其珍稀性上,就华夏汉地在壁画绘画艺术精品而言,是过于匮乏则显示了其卓尔不群。
传统上的美术绘画似乎成为宫廷皇室的雅好和高贵的奢侈品,除了皇宫,权贵人家的建筑装饰雕龙画凤花鸟虫鱼之外,降落民间的这类艺术作品还是过于稀疏。加之战乱灭失的唐宋壁画已踪影难觅,虽然不少古代建筑也留有壁画,但达到如此之高艺术水准的组团式的精品之作不多。
因为稀少到几乎成为唯一性,上世纪30年代两位西方女摄影师将法海寺壁画向全世界的推送便成了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这也让一些有艺术修养的国人铭记在心。但法海寺隐藏翠微山中,而这一带在明清两代不仅是远离都城40余里,甚至由于近山一带缺乏耕地,居住者也不多,所以一直偏僻,没有蜂拥而至的信众,也没有皇室的莅临,所以壁画之事鲜有人知。
法海寺作为寺院的辉煌基本至明朝灭亡便戛然终止。清朝入主中国之后,大肆恢复修葺了不少明朝寺院,但法海寺始终没有进入清当朝者的法眼。根据乾隆中期《日下旧闻考》记载情况分析,法海寺没有被清朝官方考察过,没有皇帝亲访过,甚至包括所谓艺术爱好者的乾隆皇帝也没有听闻如此瑰宝,是空前的憾事。
掩藏在壁畫后面的守护者
到了民国期间,这里已经非常破败,僧人也逐渐离开。1930年代以后,由当时的电力公司占据庙产。而共产党的军队进入北京时,石景山是入城路径,法海寺便有军队驻扎。有战士为晾晒衣服便在大雄宝殿墙壁上钉钉子。钉子落在北墙西部,正是《帝释梵天图》上,其中一颗钉子正钉在帝释天的脸上。
事实上,在小战士钉钉子晾晒衣服的时候,法海寺有一位常住守的老工人,名叫吴效鲁,从后续变故来看,他简直就是“潜伏”于法海寺的壁画保护神。
在1945年前后法海寺还是电力公司避暑别墅的时候,吴效鲁就已经来到这里,主要负责看房子打扫做些后勤杂事。他看到了小战士在拉绳子挂衣服,他没说什么。
那时候大殿经过几百年的燃灯焚香,四处是黑黢黢的,所有壁画的下半部分几乎都被熏得黑暗无光。中央美院的教授叶浅予等来到这里参观,发现了钉子问题,以略微煞有介事的文字强调壁画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当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报给北京市政府的公函这样记述:“据本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报称,该院近有人(指叶浅予)至石景山附近法海寺观明朝壁画,见该寺已驻有部队,壁画有部分已经毁坏,见有些壁画上钉了好些钉子。”“钉了好些钉子”、“壁画有部分已经损坏”这样的描述仿佛是说部队在直接损坏文物,其实只订了七个钉子,“部分损坏”也是历经500年不知何年何月的损坏。但这么一咋呼,上级还是重视文物的,很快部队就搬走了。
接着,一个建立在法海寺附近承恩寺的中学——第九中学将男生宿舍搬进了法海寺。师生称呼那位还在此处守候的勤杂工吴效鲁为“吴大爷”,吴大爷50多岁了,依旧干他的后勤杂事,踏实勤快,被学校委以重任掌管大殿的钥匙。
大殿作为办公室,不准学生进来,吴大爷还将壁画周围以编织小荆条护板隔离出一段不好靠近的距离。而1958年尽管当时文物部门经费有限,还是对壁画进行了一次时隔500年的维修,给大殿装了避雷装置。
吴大爷的智慧
看门打杂的吴大爷是懂艺术的,这与他早年在荣宝斋学徒有关。在荣宝斋他见识过不少书画艺术名品,耳染目濡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他还经常出入有身份的政商客户宅邸,交付店里的古玩字画,包括他给梅兰芳府上送过扇面。总之,这位见过世面且有艺术鉴赏品味的勤杂工老人掌管法海寺大殿的钥匙真是一件幸运之事,也算一桩奇缘。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红卫兵小将以革命的名义让暴戾的荷尔蒙指向一切破坏活动,自然他们就要冲进法海寺大殿去“砸烂一切封资修”,据后来学校的老员工回忆说,吴大爷急眼了,他拎了一把大斧子挡在大殿门口,要玩命。红卫兵当然不干,仗着人多混不吝。吴大爷看吓唬不住而且无人帮他,他就一孤胆英雄,还不如用点智斗。
于是,他一個快70岁的老人,手颤抖着打开大殿门锁,第一个冲进去二话不说就砸佛像,砸罗汉。后来他告诉别人,佛像砸了还可以再造,画毁了就很难恢复了,佛菩萨神灵也不会怪罪他的。
而红卫兵一看老头成他们一头的了,笑了,也就一通稀里哗啦乱砸,砸完了,封资修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大殿壁画上众神的注目下,他们心满意足地走了,这一劫方算度过。
没过几年,上世纪70年代初,吴大爷以74岁高龄去世,而他生前给家人的嘱托与李童的遗嘱如出一辙:葬在法海寺附近。死了也要看着,守着。他的墓地在法海寺东北角的山坡上,是没有墓碑的一处坟茔,那就是河北涞水人吴效鲁身葬之处。
吴效鲁死后法海寺大殿的钥匙交给了另一位老人,曾经做过张自忠秘书的邱松岩先生。张自忠殉国后他便离开军政界,回故里北京成为一介百姓,找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养家糊口。
机缘巧合,他工作及居住的地方正是在法海寺,所以吴大爷过世时,1901年生的邱松岩也已是年过7旬的退休老教师。他住在法海寺学校宿舍,也不是等闲之人,早年的风云岁月使其走南闯北阅历颇丰,而且他还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底蕴深厚也非常懂得书画鉴赏。
今天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何大齐便是他的学生,何大齐回忆道,1976年,他到法海寺西庙拜访邱先生,从此拜邱先生为师,他叫“邱松岩”,是冲着那位福寿老和尚“嵩岩寿”,来继续看守500年大殿里隐藏的秘密吗?
如此说来,法海寺壁画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等来一些特别的人,他们懂它,珍惜它,保护它。
1988年法海寺便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如今,经过七年修缮,法海寺壁画已经和圆明园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一起名列国家第3批国宝级文物,地位极高,但它还是很高冷孤僻地躲在山上,少有纷纷攘攘的游客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