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筝音瑟中的“礼、乐”之道
2017-03-24王艺洁
王艺洁
摘要:古箏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极具音乐表现力,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孔子、荀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美”“善”统一的音乐思想也影响着古筝艺术的发展。本文以孔荀的音乐思想哲学为研究中心,探讨其在古筝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深远影响,深入发掘古筝艺术之中的“礼、乐”之道。
关键词:古筝 孔子 荀子 礼乐 音乐哲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16-03
古筝,是一件历史悠久、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乐器。古筝源于战国时代,而推广于秦,故又名为“秦筝”。关于筝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一说是由瑟分劈而来,一说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其命名亦有说是因其音色铮铮而得名。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其音色悦耳动听、表达情感丰富而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在古筝乐曲的创作中,逐渐的汲取各地民间的音乐元素,加之古筝演奏名家将自我的创作灵感与地方音乐精华融合,融入到筝曲的创作及演奏中,渐渐地形成不同的古筝演奏风格,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奏流派,如山东筝、潮州筝、河南筝及客家筝等。古筝的音色有着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其音域宽广、声音宏亮,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加上演奏者赋予其独特的音乐灵魂,使其欣赏起来十分迷人,所以人们给予它“东方之钢琴”的美誉。
谈及古筝的文化发展,不得不谈及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与熏陶。孔子和荀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杰出的音乐思想家,其特有的“礼乐”音乐思想影响着古筝艺术的发展。古筝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一代代古筝名家传承着一首首经典曲目,与此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想。本文就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探讨筝筝音色之中的礼乐之道。
一、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
孔子与荀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仁、礼、信”的儒家哲学思想影响着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孔荀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却鲜为人知。孔子,作为伟大的哲学思想大家,他对音乐的教育极为重视。孔子曾开设了六门课程,称之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教”,他将音乐排在第二位,由此可见他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论语》中所记载的对音乐教育的解读。孔子将音乐教育融入到美学教育之中,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美育”教育的前驱者。孔子认为音乐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音乐教育是人生修养的最终阶段,是人生思想升华的重要阶段。孔子对于音乐美学教育提倡“美”和“善”的统一,奠定了儒家哲学思想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这是其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最大贡献。孔子对于音乐的学习过程提倡“循序渐进”,逐渐从乐曲曲调的学习,过渡到演奏技巧的精炼,再到志趣神韵的熏陶,最后到乐曲作者人格风貌的理解,使得不仅要重视艺术技巧的学习,更要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层面的领悟。
礼乐之制,是孔子音乐哲学思想的精髓。孔子常常将“礼”与“乐”一并提出,他认为“礼”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二者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因此,音乐具有很强的伦理作用。音乐的和谐,在于其能够影响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规范与之相应的体态举止,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关系。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促使人养成节制的习惯,自觉维护、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孔子认为,音乐是伦理价值的一种体现,一定的伦理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的和谐价值则在于促使人形成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思想,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社会形态。
对于音乐,孔子提出了“美”与“善”的评价标准。孔子在评价《韶》乐与《武》乐时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乐曲的声调、内容的尽善、尽美,是孔子对于音乐赏析的最高评价标准。音乐的“美”和“善”有着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音乐的“美”必然有着一定的社会内容。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能够形成对美和丑的敏锐的鉴别能力,渐渐的培养成一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欣赏、赞美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现象,更使人接近美的本质。
《礼记》一书的第十九篇——《乐记》篇章中,完整的记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思想,它代表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全面的阐述了音乐的本源,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在《乐记》中详尽地阐述了“礼”“乐”结合的音乐思想,它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重点阐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特点,只有在礼政的指导下,音乐才能发挥着更多的社会价值及社会作用。《乐记》一书中所传承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着“美”和“善”的统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演奏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是儒家音乐美学、音乐哲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音乐哲学思想进行总结、升华、提炼的思想大家。孔子的音乐哲学思想在于将“礼”“乐”相提并论,然而在整体思想着重偏于“礼”,并没有严格界定二者的界限。荀子延续了孔子“礼乐并重”的音乐思想,在此基础上对“礼”“乐”二者的特点做了分析和界定,进一步提出了“乐合同,礼别异”的重要思想观点。除此外,对“美”与“善”的阐述中,基于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观点之上,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音乐思想和重要观点,即“美善相乐”和“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认为,“美”是音乐的表现形式,而“善”则是音乐的思想内涵。
孔荀的儒家音乐哲学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将内容的“善”放在首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次位。音乐是情感艺术,除了需重视提高演奏技艺的提高与编曲谱曲的完善之外,更应该重视乐曲所要表达传递的乐曲思想和内心情感。音乐艺术,不仅要重视其听觉上的华丽、壮阔,而其所传达的感情、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进行音乐赏析和音乐教育时,不仅要让人们得到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应重点培养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品的音乐可以起着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它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造就开朗、宽容、与人为善的性格。正如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时,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会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无比美好,等等。
二、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孔子与荀子的音乐思想将音乐赋予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以“美”和“善”来评价音乐,腔调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古至今,一首首广为流传的古筝名曲数不胜数。例如《高山流水》、铿锵有力的《将军令》、气势磅礴的《战台风》、出淤泥而不染的《出水莲》、富有禅意的《铁马吟》等等。这些筝曲无论从内容思想的“善”,还是艺术表现上的“美”,都展现出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乐曲委婉流畅,让人陶醉其中。首首筝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出了完美的结合,突出强调了艺术和思想的完美统一。
古筝艺术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筝乐就深得人们的喜爱。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歌的形式对古筝进行歌咏。如曹植、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等等。古代文人中,不乏弹筝高手,三国时期的曹丕、晋代的谢尚、北魏北齐的李元忠,都是筝乐的弹奏高手。随着时代的变迁,筝的弹奏技巧在不断的进步着,筝曲的编排也更加的趋于完美。然而,孔荀的音乐思想对于筝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后汉的候瑾对古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古筝是一种能让人们懂得伦理道德、移风易俗的崇高乐器。这正是对孔子音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最好阐释。现如今人们大力提倡“国学”,很多地方随之出现了“弹古筝,颂诗经”的现象。这都很好的说明古筝艺术的发展是对孔子音乐思想文化的继承。
三、结语
古筝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千百个春秋,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音乐家、学者们都将自己对古筝音乐的理解融入其中,促进着古筝音乐文化的发展。从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对古筝的影响来看,它对古筝艺术的发展直至成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孔荀的音乐思想感染着千百年来古筝家们对于古筝艺术的理解,也承载着人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孔荀的音乐思想感染着我们面对音乐的学习,仅仅掌握乐曲的弹奏技术和艺术表现尚且不够,更应该学习乐曲本身以及作曲者的思想内涵,以此来领悟人生的哲学。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是与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的,不仅赋予了音乐审美以新的思想内涵,使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价值,还赋予了音乐传递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社会作用。虽然孔子没有创作一曲传世经典的筝曲,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生哲学启迪着人们对于古筝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古筝这个古老而典雅的艺术形式,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众多古筝名家人生哲学和艺术思想的传承,无疑也是对孔荀音乐文化思想得以流传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郝晓虹.孔子音乐思想与古筝艺术[J].艺术评论,2011,(12):86-88.
[2]陈思海.孔子音乐思想综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29-33.
[3]尹勋锋.孔子音乐思想与中国音乐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170-172.
[4]張婷婷.试论孔子的音乐思想[J].艺术百家,2003,(01):88-92.
[5]代晓琴.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2,(3X):41-42.
[6]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02):54-56.
[7]吉联抗.孔子、孟子、荀子乐论[J].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