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隐喻的君子品质
2017-03-24彭朝风
摘 要:从郑板桥的创作思想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仁爱、博大、克己的人生修养及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狂怪张扬的君子般的高贵品质。其人在诗、书、画三方面颇有才能,人称“三绝”,尤擅长画竹石、兰花。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年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笔下的兰花、竹石皆为自己高尚人格的化身,他以此高洁之物暗喻自己的民族气节。
關键词:君子品质;绘画;人格
提到中国画,很自然就可以联想到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特有的品质一直被世人喜好,从而成为一种人格品行的文化象征,究其缘由,自然与梅兰竹菊的本性休戚相关,但也与历代的诗人、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推崇与赏识密切相关。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的“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一生坎坷,历尽艰险,尝遍人间滋味,政治上有短暂的仕途经历。为官之前,生活贫苦拮据,为了谋生不得不到扬州卖画,深入民间,为其与贫穷百姓接触提供了很多的机会,面对百姓的艰辛生活让他有了出仕的愿望。在晚年时期,他获得了出仕的机会,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期,恰逢遭遇饥荒,他听闻了“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的逃荒场景以及“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的悲惨境遇。这些饥饿的惨景让他不忍直视。由于迫切为民请命的愿望,他不遗余力地为百姓谋取福利,最后却因为民请赈而得罪上级,罢官回乡。被罢官之后,他并未因为自己不得意的仕途生涯而心灰意冷,从他的创作思想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仁爱、博大、克己的人生修养及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狂怪张扬的君子般的高贵品质。其人在诗、书、画三方面颇有才能,人称“三绝”,尤擅长画竹石、兰花。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年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笔下的兰花、竹石皆为自己高尚人格的化身,他以此高洁之物暗喻自己的民族气节。
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创作思想的来源主要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从郑板桥的诗文、《家书》、画中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的作品创作受传统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这是影响郑板桥一生创作、处事、生活等的文化背景。郑板桥处于康乾盛世的时期,表面上一派繁荣与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但实际上仍然有一大批贫民百姓每年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穷困潦倒地过着日子。当时清朝采取了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郑板桥是个放荡不羁、固执己见的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流淌着反抗的血液。文字狱、社会的腐朽、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最是他深恶痛疾的。他写了大量的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悲痛、愤懑之情,这成为影响郑板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在家教中,深受家族“以文章品行为先”的谆谆教导,从他不幸福的早年生活中萌发了对老百姓的恻隐怜悯之情,这为他后期的作品创作明确了方向,也是他“得志,泽加于民”的民本情怀萌发的最初缘由。当然,通过后期的学习,他的民本思想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人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家庭虽然是不幸的,却被真爱包围着。这与他受仁爱、平等、克己修身的君子观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影响郑板桥作品创作的家庭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郑板桥本人的个性使然。他命运多舛,既是一位内心充满报复的反抗主义者,又是一个穷困潦倒、想努力通过仕途的方式实现他为民请命的博爱主义者。
从绘画艺术风格方面来说,郑板桥的作品主要以兰、石、竹子为主,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束缚,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与模仿,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纯粹玩弄笔墨游戏而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洞作品,他的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他的作品抒写自己的个性特征,抒写自己的满腔热情,抒写了自己对老百姓的爱与对官僚阶层的恨,他的作品是有个性的,有意境的,有创新性的,又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因而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
二、郑板桥绘画艺术中的君子品质
(一)四时不谢之兰——其人芳
在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多以画兰花为题材的国画,借助兰花“暗香”的特性,隐喻出做人要像君子一样,不骄不躁、幽香清远、与世无争,曾题“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郑板桥喜欢画兰花是有原因的,“爱兰本是素心人,养得幽兰为求真”,尤其喜欢画悬崖边上的兰花,这是他绘画艺术最具有创新性表现的地方。他将兰花寄托了自己坚强勇敢、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的精神。画一丛丛的兰草,间以荆棘相夹,寓意君子能容小人的豁达。又有《荆棘丛兰石图》中题跋:“满幅皆君子,其后一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荆棘之兰,其花更硕茂矣。”表达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虚怀若谷的作风。当然,此处郑板桥借助绘画,以兰花自喻,即使遇到了小人,也能够坦然大度不去计较的宽容态度。又有在《题画兰》中“风虽狂,叶不养;品既雅,花亦香。问世谁与友,是我郑大郎”,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准确地得知,郑板桥期望自己能与兰花一样,保持高贵、超世绝伦的特有品质,在黑暗的社会中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二)百年长青之竹——其人正
众所周知,郑板桥痴迷于竹,生活中与竹子朝夕相伴,热爱之情无以言表,这是他能够让竹子传神的根本原因。他笔下的竹子是自己人格的象征,郑是一位性格狂怪、孤傲清高、愤世嫉俗、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画家,而竹子的笔直挺拔、直而有节、正而无私的精神象征与他的个性很相吻合。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作一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图1),又名《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画中的竹子不是自然界中竹子的“再现”,每一根竿、枝以及每一片叶子均为画家带着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情系百姓所作。这首题画诗作于他在山东任职时期,山东受灾,饥民无数,导致人相食之的窘境,板桥整日为灾民奔波,晚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小心谨慎地躺在床上,听到外面冷冷的雨敲打窗户的声音,风雨吹打着本就不茂盛的竹子,发出萧萧的声音让板桥心如蚕食,他联想到也怀疑这好像是百姓哀号的、饥寒的鹿鹿苦肠的怨恨声……于是起身作画并题诗于其上。
(三)万古不败之石——其人坚
郑板桥笔下的石头非常有个性,他最擅长画丑陋的奇石、怪石,而这种奇石、怪石能够表现得像竹子一样具有生命力,从中可以体现出郑板桥的坚强。这是一种与黑暗社会抗争的、不与世俗社会妥协的倔强。在郑板桥的《扎根乱岩》作品中,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中的“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慷慨潇洒的精神面貌。此画是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的有感而發,它的创作,不再是一幅单纯的绘画作品,也不单单是一首题画诗。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它丰富了的社会内容,有血、有肉、有灵魂。这些使作品本身产生了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拉近了与读画者的距离,仿佛是作品、作者与观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使“凝固的瞬间”成为永恒,加强了艺术感染力,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性格,突出表现出竹子的顽强、执着。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仍然坚持不改初心,表面上是写竹子、赞美竹子,实际上借助于竹子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坚强性格。
(四)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傲——其人傲
其人傲,傲如古松。这里的傲并非骄傲,而是有傲气、傲骨。许多富豪名流为附庸风雅以重金相赠,郑夑虽然贫困却不为所动,仍保持其狂傲、放荡不羁的本性。对此,他自己也是直言不讳。他明确指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之人也。”他虽然穷困潦倒,以卖画为生,可是他的作品有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不卖、老子不喜欢不卖。”相反,一些贫农、工匠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他的画。由此可见,他对于一些不劳而获的商人、富贾、达官贵人的深恶痛疾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同情、体恤之情。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画家需要有独特的个性,需要对社会、生活有深刻地感悟与思考,文人墨客在感动之余,对常见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深情,使原本并无生命力的事物,甚至是一个枯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托物言志的象征,经过艺术化地处理与加工,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气息,成为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画品亦如人品,从四时不谢之兰、百年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傲中隐射了郑板桥之芳、之正、之坚、之傲。郑板桥之所以选择兰、竹、石如画,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其人格修养中的君子品质。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带有强烈的“泽加于民”的仁爱思想、高贵、正直不屈、铁骨铮铮、嫉恶如仇、性格狂怪、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刚正不阿的、洁身自好的人民艺术家。
参考文献:
[1]郑夑.郑板桥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7.
[2]张一健.郑板桥书画集[M] .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
[3]张晓娟.论郑板桥的君子观[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8.
[4]于淼. 论郑板桥艺术创作中的民本情怀[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作者简介:
彭朝风,硕士研究生,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