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经南:用智慧与担当书写科教人生

2017-03-24沈黎明

新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

沈黎明

“昆山杜克大学”是江苏省昆山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创建、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致力于精英教育的新型高校,2014年正式招生。当初为了办好这所大学,合作各方经认真研究,最终聘请有丰富科教经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出任校长,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学校在刘经南领导下,发展顺利,合作双方及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满意,称刘经南不负众望。

提起刘经南,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可谓大名鼎鼎。

作为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大地测量、GPS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三次获国家科学进步奖,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中国GPS之父”之美誉;

作为教育家:他是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高端优秀人才;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执掌帅印期间锐意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科教界全国政协委员:他尽心履职,为教育改革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过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议案……

立志要当科学家,饱经坎坷终圆梦

劉经南祖籍湖南长沙,1943年出生于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往重庆的父母带着他回到故乡。

时光荏苒,1967年,刘经南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了,没想到家庭关系问题再次让他遭遇磨难,分配很不顺利,他转而想考研,又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无法实现,一直等到1968年,才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队当了一名作业员,从此刘经南开始了野外勘探测量工作,经常奔走于高山荒野间或原始森林中,翻山越岭、餐风露宿……

物探队作业员的工作,离刘经南当科学家的理想相差甚远,但他从不灰心,他坚信一个国家,“读书无用”的状况一定不会长久持续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彻底改变,于是刘经南一直默默期盼继续深造,实现理想的机会!岂料这一盼就是11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才看到希望。可当他提出要考研时,领导觉得他业务能力很强,不舍得让他走,竟没同意。刘经南不甘心,继续争取。1979年3月,刘经南读大学时非常欣赏他的老师陈希璋给他写来一封信,希望他回母校读研。老师的钟爱和殷切期望,更坚定了刘经南考研的决心,也打动了他的领导,为他开了绿灯。由于陈老师这封信辗转了4个多月才到了在江西一个山村作业的刘经南手里,刘经南收到信时离考试时间已经很近了,于是他边工作边加紧复习,最终凭着以往刻苦学习打下的扎实功底,一举中的。

潜心科研硕果丰,严谨治学创辉煌

再次走进校园,刘经南一如十几年前一样,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快成为同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1982年刘经南研究生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根据国外专家卫星定位所观测到的数据,通过对坐标系转换3个不同理论的研究,得出3个理论计算出的结果相同、但精度不同的结论。这一成果在当时非常创新,许多老师根本不相信,恰好学校里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周忠谟教授,博士毕业时论文也是这一研究,但他当时没有得出结论。周教授见一个硕士毕业生和自己研究的问题一样,并得出了结论,既兴奋又惊讶,当即给出很高评价:“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现有研究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结论,真是不简单!”最终刘经南的论文得了5分,在学校引起轰动,令很多教授对他刮目相看,称他是大地测量学方面难得的人才,此后,这一问题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项目。

研究生毕业后,刘经南被分配到湖南湘潭矿冶学院。1985年武汉测绘学院改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周忠谟教授出任校长,他非常青睐刘经南的才华,于是经过一番努力,于1986年将刘经南调回母校。回校后学校立即将“卫星测量基准的地心坐标系与地面大地坐标系转换关系”的研究交给了刘经南,这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大地测量界的前沿课题。当时,国际上有关两大坐标系转换的模型有3个,究竟孰优孰劣,在学术上一直争论了十几年也未见分晓,刘经南深知这一研究的难度,但当领导找他谈话时,他二话没说,爽快的接受了任务,随后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结果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在国际上第一次从理论与实践上证明了3个坐标转换模型的等价性,得到国内外测量学术界专家的一致认可,一举结束了这场争论。

20世纪90年代初,刘经南开始投身全球定位技术研究,分别主持或负责完成了中国广域差分GPS网建立及台站方案研究;中国高精度GPS网的建立、布测和数据处理方案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GPS精密定位理论与应用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一整套新观点、新方法,取得了骄人业绩,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湖北省和石油部多项大奖,并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专业领域声名鹊起,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2003年,对于刘经南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被任命为2000年刚由“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校长。60岁受此重任,刘经南深知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接过任命书的那一刻,他感到了这张薄纸分量的沉重——大学校长,这是一副肩负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担子。刘经南决心,绝不辜负党的期望、全校师生的信任,一定要竭尽全力,继往开来,把四所不同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大学融为一体,办出特色来。

上任后刘经南首先给学校定位,他明确提出,要将培养能创造、能创新、能创业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目标,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为此,他把“创新”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他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上任不久,便经过严格考核,让17位副教授做了博士生导师,在全国高校教师任用机制上首开先河;在本科生教育中,他提出“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着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体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对本科生需要;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他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以2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根据国家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

刘经南的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武汉大学”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中的几十个奖项;数十项成果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刘经南当选为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11月刘经南因年龄到界卸任,上级组织和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他担任校长5年多时间,是新“武汉大学”组建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参政议政有灼见,勇于担当一腔情

离开武汉大学校长的领导岗位后,虽然工作重点转移到科研和带研究生上,但作为科教界全国政协委员,刘经南依然关心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教育领域的改革。“政协委员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份责任,一份为国事献策,为民情建言的责任,当选了就要认真履职!”刘经南如是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自当选那天起,他就坚持平时深入考察、调研,在各级政协会议上积极发表意见,一次次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交上有分量的提案。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刘经南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大学时,选择专业不是根据兴趣,而是从将来是否好找工作出发。他认为,对这种现状,不能简单的说不对,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大学生们都这样,那他们的潜能就很难发挥,长此以往大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众多优秀专业人才。于是他多次公开批评: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有些功利化,不是用兴趣和自由探索精神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而是為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这个问题错不在学生,而在社会、在现行教育体制。为此,他多次建议: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尽快协调各方面力量解决;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刘经南最近几年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深入调研,刘经南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众多留守儿童长时间远离父母,缺乏父母之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他多次发表意见,希望政府部门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早日改变这一状况。

几年来,不论在政协组织的视察活动中还是在政协会议上,诸如此类紧扣国家建设发展大计和人民生活现状的意见建议,刘经南提出了许多,而且每每都是铮铮直言。他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但要能言、会言,还要敢言,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生,就要直言不讳!”

如今年过7旬的刘经南依然满腔热忱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做着贡献。不久前“昆山杜克大学”正式运转一年之际,很多媒体记者采访了他,采访中刘经南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一定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办出一所凝聚中美文化、先进教育理念、扎根中国大地的新型世界一流大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信刘经南一定能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八佾”何以“舞于庭”
知人论世、以人代史与心史建构
——武汉大学现当代文学的传记写作传统与学科建制
李斌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Liberalism and Welfare Liberalism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