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都曾有颗攀比的心
2017-03-24张松
张松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长大,笑不再纯粹,哭不再彻底
看到一条微博:一位打工妈妈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给上大学的儿子买了一双打折的名牌鞋。妈妈没有想到,儿子的贫困生助学金就被取消了,理由是买得起名牌鞋,家里应该不会贫困。
想起年少求学的经历。那年,我考上了县城的一所高中。学校离家很远,父母不放心我一个人住校。母亲跟父亲商量后,到县城一家餐馆打工,平时照顾我的生活起居。父亲则在老家种地。
高中的大多数同学穿的都是名牌。那时,我年纪不大,却有了攀比之心。得知同桌的父母也是打工的,但他一点都不像乡下人,浑身上下都是名牌。以前,在乡镇中学读书穿着都很随便,也不在意牌子。到了城里,我有了自卑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懒得跟同学说话。放学后,没有心情吃饭,合衣而眠。母亲很晚下班,见我没有脱衣服躺在床上,给我盖被子时惊醒了我。我余怒未消,冲母亲发脾气,大声地说:“你看我穿得这样寒酸,怎么跟同学交往?”母亲心痛地说:“是不是衣服不够厚?感冒着凉了。”说着用手探我的额头。在母亲的心里,吃饱穿暖是大事。
我手一挥,挡开了母亲的手。说起同桌,都是农村的,父母打工,怎么区别那么大,他的衣服、鞋子是在专卖店买的。我身上的衣服是在小摊上买的,上面竟然还有名牌标识。一眼识别是假货,看到同学异样的目光,就感觉特别难受。当母亲听说一套衣服、一双鞋子要一千多元,相当于她一个月工资时,我清楚地记得她惊讶的表情,但她很快平静下来,安慰我,叫我好好读书,她会想办法。我知道,母亲是舍不得给我买的,她一个月工资除了房租、生活费所剩无几。我只想发泄一下。
放假回老家,母亲也跟老板请假回去了一趟。那晚,我无心睡眠,脑子很乱,很想让父亲给我买名牌衣服,但忍了忍没有说出口。第二天,我小声地说:“爸,冬天了,我想买一套衣服一雙鞋子。”父亲满口答应,说:“要多少钱?”我抬高语气:“衣服和鞋子可能要一千多元,还是最便宜的。”父亲说:“赶上两头猪的价格,有这么贵?”旁边的母亲附和道:“衣服和鞋子很贵,我认得那个牌子。”父亲想了想:“娃读书,也不容易,该花的还是要花,明天我叫屠户来,把猪卖了。”
我如愿买了衣服和鞋子,第一次穿名牌,我非常高兴,还特地在校园转了转,告诉其他同学,名牌我也买得起,我的虚荣心爆棚。也许是这身名牌给了我底气,我开始发奋,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几名,期末还得到学校的奖状。我捧着奖状回家,看得出来,父亲很高兴。晚上他还倒了酒,桌子上却只有几样素菜。要是在往年,家里杀了年猪,香肠腊肉,摆满一桌子。父亲抿了一口酒,满是愧疚地说:“今年的钱特别紧张,学费还没有挣够,得节约一点。”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我没有胃口,放下碗筷,回到房间。翻开书,看了几页,没有了心情。假如我不买衣服鞋子,父亲的日子不会过得这么艰难,愧疚的应该是我。
回到学校,老师讲了一堂课,对我影响特别大。老师说,多数同学来自乡村,大家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他还拿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给我们做榜样,他穿得很朴素,但不影响成绩。放学后,我悄悄地脱下身上的名牌衣服、鞋子,放在柜子里,换上了原来的那一身。走在校园里,我感觉特别轻松。后来,我考上大学,融入了这座城市,那双鞋我一直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其实,每个人年轻时都曾有颗攀比的心,失去原本的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盲目攀比,不仅伤害自己,也波及最亲的人。不攀比,不炫耀,这是给每个年轻人的成人礼。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