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宗美学解读建盏之美——以稻叶天目为例
2017-03-23陈丹妮
陈丹妮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从禅宗美学解读建盏之美——以稻叶天目为例
陈丹妮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宋代盛行的禅宗对茶文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建盏中的神品“稻叶天目”,其制作工艺带有禅境的奥妙,所呈现的釉面视觉效果具有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符合禅宗美学提倡的审美感悟。该盏具有顺势而为、真如缘起、一空万有、残缺之美、幽玄侘寂等禅宗美学理念。正如“诗明禅”一般,稻叶天目因其特殊性,对于茶人而言具有“盏明禅”之妙用。
生态美学;禅宗美学;稻叶天目;静嘉堂;建盏
一 引言
宋代茶文化、文学、艺术、庭院等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禅宗美学的影响,出现诸多“禅艺合流”的产物。茶文化在宋代也到达历史高峰,点茶法兴起,让默默无闻的黑釉窑变建盏异军突起,受当时茶人推崇。不仅在中国,日本幕府时代至今的茶人对这些“唐物”更是万千宠爱。目前,在日本部分国立博物馆和私人美术馆收藏有来自中国宋代的各种建盏和世界已知完整的三块曜变天目。现收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之曜变天目茶碗(该建盏原为淀城城主稻叶家所有,故又称“稻叶天目”)[1],另外一片曜变天目原为德川家康代代相传的镇家之宝。可见,历史上曜变天目藏于名门之家或权贵之手,作为幕府时期武士集团权利和地位的象征,现在“稻叶天目”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之一。成书于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
二 研究现状
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建盏考古、历史、器型、釉色等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建盏的美学研究寥寥无几,更无学者从禅宗美学角度对稻叶天目进行解读。由于稻叶天目相隔很长时间才做展出,让各国学者难以一睹其芳容,只能在视频和书籍中看到;而拍摄照片或者视频录像,都会受到盏面的反光而导致和肉眼看到的釉面视觉效果相去甚远。因此,国内外均缺乏对稻叶天目美学方面的研究。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在2017年6月17日至2017年8月13日做《珠玉の香合·香炉展》,期间特别公开国宝“稻叶天目”,笔者于2017年8月6日特意赴日本一睹盏中神品,并被此盏如宇宙星云般的釉面效果所感动。因此,笔者以禅宗美学为突破口,对稻叶天目进行全新解读实为本文与众不同之处。
三 运用禅宗美学解读稻叶天目
稻叶天目堪称建盏中的“神品”,除工艺原因让其遵循了物以稀为贵的规则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体现的禅宗美学价值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推崇。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顺势而为
在釉料成份方面,研究成果已颇为丰富,因此不做重复性陈述。主要提出稻叶天目的釉色特色:顺势而为。
第一,众所周知常用的施釉法有三种:浸釉、吹釉和荡釉。有过陶艺经验的人都知道浸釉效果呆板。吹釉虽然使釉面效果产生变化,却是人为控制。还有在此基础上,加上点釉等手法,让釉面出现变化效果,例如建盏的铁锈斑和铁锈花均采用此工艺,虽产生变化,但人工痕迹重,不符合禅宗所提倡的顺势而为之美。笔者于静嘉堂欣赏的稻叶天目实物,见其釉水在底部所呈现不规则的流淌和部分地方集釉略带釉泪之韵味的现象,表明其采用的是一次荡釉法,这种制作手法符合禅宗所提倡的顺势而为之美。
第二,就烧成方式而言,建盏的烧制有一次烧成也有二次入窑。一次烧成的釉面效果有油滴、各色兔毫、乌金、柿红等;二次入窑的釉面效果如鹧鸪斑,及周边窑厂遇林亭所烧描金盏。虽然日本也藏有遇林亭所烧描金盏[2],但其并未被日本进行文物定级。由于二次入窑前,一般需要配合二次上釉或者描金等工艺,违背禅宗所推崇的顺势而为,固不被受禅宗美学影响下当时茶人所喜好。
第三,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他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制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届称之为“窑变”[3]。学者对建盏和同时期五大名窑产品做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汝窑乃集人工所能之大成,其所有的成就均为能工巧匠千般努力万般尝试方获得的结果,而建窑却完全没有试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改变出窑建盏的外观呈现,完全是“顺势而为”,任其自然[4]。
结合稻叶天目釉面效果可知:盏内外均采用一次荡釉后入窑一次性烧成,在烧成过程并未增加其他人为控制因素。因此从工艺上来说,它完全符合禅宗所推崇的顺势而为。
(二)真如缘起
根据上文“顺势而为”部分的分析,已知稻叶天目表面形成“星云宇宙”一般的效果属于“窑变”。对于“窑变”古人在《景德镇陶录》:“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盏的釉色变化属于“天工”而非“人巧”。在烧制时,同这只稻叶天目胎骨和釉料配方一样的盏,绝非此一块。虽表面看起来“一样”,但因每只建盏本身胎骨和釉水在成分上仅有的细微差异、所处的窑内位置、火温和还原气氛条件稍有不同。它们入窑前虽“千篇一律”,出窑后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釉面效果。由此可见,称之为“碗中宇宙”的稻叶天目,更堪称建窑中鬼斧神工的“窑宝”。
观稻叶天目实物后,可知其盏内呈现出星云般视觉效果,盏外以乌金釉为主,带有零星曜变斑点。首先,曜变出现的条件极其特殊,只有当金属离子富集并析出釉面,还需同时在釉面产生折射光,而这个效果停留的时间相当短暂。其次,盏外的乌金釉形成是因为铁元素是非常活跃的元素,根据外部环境不同,会在氧化亚铁、二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之间来回变化,表象都不相同,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纯黑色的釉面非常不稳定,瞬间存在,只要有些许空气进入窑内,就会二次氧化成灰黑、褐色甚至柿红色[5]。
按照“真如缘起”理论,世界一切现象的有无、生灭都是以“真如”为缘和合而生的,并且按照一定条件的存在而存在,依照一定条件的离散而毁失,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依存、转化的[6]。稻叶天目在窑变过程中的釉色幻化,正是禅宗真如缘起美学观念所体现之处。禅宗提倡“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语言所能表达,既确定又不确定。”
(三)一空万有
在入窑之前无论再有经验的烧窑师傅从胎骨还是釉水都无法看出,其出窑之后所呈现的釉面效果。单看这赤红色的釉水覆盖在胎体上,没有任何釉色呈现宛若“空”;在经过窑炉的“涅盘”之后所形成千变万化的釉面效果,可谓“万有”。就如同盏内的曜变瞬息之间可能变化,而盏外的乌金也可能随时转为灰黑或者柿红等其他色彩。而在这“有”与“无”之间的幻化,正宋代道谦禅师所云“万有一空,一空万有”的般若境界之美。瞬间里内外特定条件使得建盏釉色在“形成和消失”之中变幻。稻叶之“变”是“火性幻化”的结果,正如通过禅宗美学真如缘起所蕴含转瞬即逝之美,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之神品也。
(四)残缺之美
上文所分析稻叶天目烧制工艺,在窑炉的不可控变化之中,形成各种“瑕疵”是司空见惯之事。禅宗美学为主导的宋代,这种残缺之美却得到时人的认同和喜爱,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一片“重要文化财”级别的包金边油滴建盏,釉底部均带有不规则的垂釉效果也可证明。禅宗美学里提出刻意的完美不是美,每一片“瑕疵”的建盏都孕育了一种“自然无心的美”,而这正符合禅宗的残缺美学理念。
(五)幽玄侘寂
稻叶天目盏外的乌金釉,虽黑但却不是阴暗沉郁的气氛;那是一种沉静的寂落之美,同时具有无限深幽的视觉效果,观者能感受黑中具有无限意境。现代学者的考古表明窑址出土标本及传世器物均发现带有“供御”刻款的乌金釉建盏,也说明当时纯黑建盏是受到朝廷特别青睐的[7]。禅宗美学尚玄色,稻叶天目盏外的的乌金玄色釉面效果,能给人以优美、安详、柔和之感。
盏内乌金黑釉为底色,大大小小的结晶斑点,四周发射出金色或蓝色的光芒,光线随着脚步移动而变化,所呈现的是宇宙星云一般奇幻效果。久观之后,甚至会让观者产生宛若置身于宇宙之中遨游的错觉。这种审美感受,如同禅宗“幽玄”所提倡的“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其派生的禅宗美学便是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通过欣赏稻叶天目所产生联想和想象。稻叶天目给人深奥难解的体悟,如同禅宗美学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稻叶天目的釉面视觉效果,如《维摩诘经》所云“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般若美学感受。
正如“诗明禅”一般,稻叶天目因其特殊性,也具有“盏明禅”之妙用,才会被当时茶人所推崇。其釉面视觉效果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带有禅境的奥妙,给茶人以淡泊幽远的空灵意境,符合禅宗美学提倡的“理想境界”和“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审美感悟。
四 结语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构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8]。正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曾写:“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9]。对宋代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非禅宗莫属。以宋代建盏中的“神品”稻叶天目切入点,首次从四大思潮之一的禅宗美学来解读其之美可谓创新点。茶盏不仅作为历代茶空间里,品茶时和茶人接触最密切的器物,同时也是历代陶瓷匠人的良苦用心以及时代审美凝聚的载体。
[1][4][5]楼钢.建窑研究及图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2]叶文程,林忠干.建窑瓷[M].东京:二玄社,2004.
[3][7]谢道华.建窑建盏[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5.
[6][8]卢政.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校:陈婷)
ExplanationofJianWaresfromthePerspectiveofZenEsthetics——Taking Inaba Tenmoku as an Example
CHEN Danni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China)
The Zen of Song dynasty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ea culture. It firstly takes the masterpiece Inaba Tenmoku in Jian wares as object to interpret the beauty of Jian wa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Zen aesthetics, which is an innovation point. Its craftsmanship has the mystery of the Zen and the visual effect of Inaba Tenmoku has a subtle and hazy aesthetic thought,which meets the aesthetic touching advocated by Zen aesthetics. It has Zen aesthetics thoughts such as going with the flow, truth as the origin of fate, taking its course, beauty of the imperfect and the mysterious Wabi-Sabi. Inaba Tenmoku has a great use for tea men with the mysterious usage of “ware bright Zen” as the “poem bright Zen”.
eco-esthetics; Zen esthetics; Inaba Tenmoku; Seikado; Jian wares
J01
A
1008-4681(2017)06-0124-03
2017-09-2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美学在茶空间设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编号:FJ2016C122。
陈丹妮(1988— ),女,福建武夷山人,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茶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