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母子到底怎么啦?
2017-03-23马志国
文/马志国
这对母子到底怎么啦?
文/马志国
妈妈总是和我提起童年的经历。其实许多童年的事,我自己都不清楚了,都不记得了,就是他们总说起来,一遍一遍地说。更让我心烦的是,妈妈总是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有委屈就说出来,有心事就说出来。我自己都不清楚的事了,妈妈总是说起来,说得我心里很烦。
这是我接待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案例当事人是一对母子,母亲是一位职场女性,男孩是一个高中生。究竟他们母子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母亲的诉说:孩子到底怎么啦?
我的孩子现在念高三。跟您说,我特别心疼这孩子,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孩子学习非常好,初中还拿过班里第一名,为了升学的方便,来到这个城市读重点高中。入学后第一次考试成绩也还挺好,年级600多名,我们也就很放心,所以,高一的时候孩子一直住校,不用我们陪读,但是,到高二下学期,孩子的成绩却下滑了,一直滑到了年级900多名。
我和孩子谈了好几次,孩子却一直话不多,甚至不说话。我就想尽办法,跟他讲道理,起初孩子还听我说,后来干脆不耐烦了,发脾气。
孩子为什么这样烦?和老师沟通后,我才知道孩子和一个女孩早恋。女孩也是一个外地生,两个人都远离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相识。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已经一年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孩子爸爸急坏了,我们三个人专门谈这件事。不管怎么说,孩子还是放不下那个女孩,但最后还是听从了我们的劝说,答应和女孩分手。
还有件事,我想是不是对孩子有影响。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到了亲戚家抚养,直到10岁才回到家里。虽然孩子在亲戚家没受丁点委屈,甚至是比疼自己的孩子还疼他。可我总是觉得亏欠了孩子的,亏欠得太多了,就总怕他再受委屈,总想多给他点爱,自己心里才好过些。平时,凡事总是尽量满足他。每当想起来,总是觉得我们委屈了孩子,总是和孩子说起童年的事儿,问孩子是不是心里委屈,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听,让我别说了。
孩子的诉说:妈妈到底怎么啦?
真的,跟您实话实说,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妈妈总是担心我有问题,总是和我说这说那,让我特烦,非常烦。最近,妈妈看我话特别少,就更担心我有问题,就三番五次让我来。其实,不用说,我知道妈妈会和您谈什么:我的学习,我的恋爱,我的童年。就这些,妈妈整天和我唠叨的就是这些。
就先说我的学习吧。以前,我的学习是很好,可以说是尖子生,初中的时候考过班里第一名。但是,那都不是因为我自己喜欢学,是被妈妈逼迫的,妈妈就特别在乎我的学习,逼着我学。那时候,我还小,就只能听妈妈的。但是,到了高中以后,妈妈管不了我了,我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厌烦了以前的那种学习,对高中的学习更没有热情了,自然不想怎么努力,考试名次自然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起和女孩的感情问题,您能理解我非常好。对,我们就是恋爱,双方家长知道后,那阵子心里是很纠结。后来,我们和家里说是不联系了,其实不瞒您说,我们还有联系。但是我们考虑到双方家长,也考虑到我们即将到来的高考,女孩提出,我也同意了,就是先搁置起来,就是您说的暂时冷冻了。这件事,不能说对我的学习一点影响没有,但确实不是因为这件事才到900多名的。
还有让我更烦的事,我想妈妈一定也和您说了,那就是我的童年。妈妈总是和我提起童年的经历。其实许多童年的事,我自己都不清楚了,都不记得了,就是他们总说起来,一遍一遍地说。更让我心烦的是,妈妈总是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委屈,有委屈就说出来,有心事就说出来。我说什么?真的,连几岁回到妈妈身边的我都忘了,就是这样,许多细节我都忘了,我自己都不清楚的事了。可妈妈总是说起来,说得我心里很烦。
我想,妈妈也就是担心这些事,现在我都和您说了。您听我是不是很正常?您说,是我有问题,还是我妈妈有问题?我真不知道妈妈到底怎么啦?
咨询师的解说:母子到底怎么啦?
男孩的诉说,和母亲的诉说,可以说是同样故事的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反映了母子针锋相对的两种心态: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孩子认为妈妈有问题。究竟他们这对母子到底怎么啦?究竟该怎样来心理解读他们母子的故事?
当然,不能说男孩一点心理问题没有。很多案例表明,童年离开父母导致亲情缺失的生活经历,肯定会在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影响到后来的生活。比如男孩和女孩的感情问题,就与通常的恋情有所不同,其中多多少少含有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情感补偿,很多较早涉足恋情的青少年,往往有亲情缺失这个心理背景。再比如,人对不愉快的记忆会进行选择性遗忘。男孩对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就是一种选择性遗忘,是为了自我心理防卫,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还有,男孩现在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妈妈过去逼迫学习的一种矫枉过正。
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在无形之中逐渐消化,未必需要现在采取什么特别措施来解决。再有,男孩虽然存在潜意识里的这些问题,但是,男孩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对学习的把握,对恋情的调控,以及最终同意来访的选择,都是应该肯定的。
从他们母子关系的故事来看,总体上说来,男孩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这种自我评价基本上应该肯定的。就是说,男孩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不是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对象。
这样说来,那就主要是妈妈有问题了?正是。妈妈的问题,关键是存在明显的过度补偿心理情结。孩子童年的母子分离,在妈妈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化解的隐痛。在妈妈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孩子强烈的愧疚感,觉得亏欠了孩子,于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心理补偿。
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到了逼迫的份上,无非是想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好,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孩子恋情的关注,除了一般的怕耽误孩子学习外,还有一种怕孩子的情感被女孩分割的隐忧,是补偿心理的曲折表现。对孩子反复诉说童年的往事,更是为了补偿心里的表现。
但是,妈妈的补偿心理过度了,让妈妈的爱过头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补偿过度的爱,扭曲了亲子关系扭曲了亲情,男孩的感受就只能是一个“烦”字了。
更重要的是,妈妈过度补偿心理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心安。试想,一个做妈妈的,如果心里总觉得亏欠了孩子,该是怎样的心痛的?怎样让自己心里好过些?唯有补偿。所以,这种过度补偿心理,似乎是为了补偿孩子,其实是为了补偿自己。就是说,更多的是妈妈潜意识里,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隐痛,为了自我心理安慰。由此出发的过度补偿,自然就很难对孩子心思,很难有好效果了。
心理对策:让亲子关系回归自然
既然问题主要在妈妈身上,妈妈该怎么办?
第一步,从认知上调节。妈妈要从根本上改变看法,认识到自己并不亏欠孩子,因为妈妈爱孩子,母子分离的生活是出于无奈,并非不负责任。这样丢掉对孩子的亏欠心理,淡化过度补偿心理情结,有助于母子关系归于常态。
第二步,从行为上调节。妈妈要放弃过度补偿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放手,对孩子的感情,信任,对孩子的童年经历,不再没完没了地回放。实在难以完全消除补偿心理,也该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营造自然的亲子关系。
最后从反馈信息得知,他们的母子关系正在逐步回归自然,逐步走向正常。
(编辑 王娜)
“港湾”邮箱
bighome@163.com
欢迎做客咨询港湾,我们将为您保密,为您解忧,这里将是您温暖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