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茶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
2017-03-23顾公新
顾公新
创新茶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
顾公新
(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既是名优茶的重点产区,也是大宗红、绿茶主要出口省份。安徽省茶区大多分布在山区,茶产业是综合收益较高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典型的山区经济,而一些茶区正是安徽省农村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创新茶产业发展,做强做大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正是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创新;茶产业;扶贫;稳定脱贫
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既是名优茶的重点产区,也是大宗红、绿茶主要出口省份。据初步预计,全省现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农业人员300余万、生产经营者100余万。2016年,全省茶叶面积约17.34万hm2,占全国茶园面积293.48万hm2的5.9%(其中黄山50178.4hm2、安庆30048.35 hm2、宣城27480.4 hm2、池州18502.58 hm2、六安13873.6 hm2),比上年增长1.96%;干毛茶产量11.2万t, 比上年略减,仅占全国干毛茶产量243万t的4.6%;预计产值90亿元, 比上年增长5.88%,占全国茶叶总产值1680亿元的5.36%;茶园产值约3461.5元/667 m2,比全国平均产值(3818元/667 m2)低356.5元;全年出口茶叶数量及金额分别达到5.8万t、金额2.42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6.97%,分别占全国茶叶出口32.9万t、14.8亿美元的15.2%、16.4%,名列全国第二。全省茶园“三品”认证面积保持在总面积的85%-90%区间。从安徽省茶区分布来看,大多分布在山区,是综合比较收益较高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也是典型的山区经济,而一些茶区正是安徽省农村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
实践证明,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也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产业扶贫,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发展,才能确保贫困群众实现长久稳定脱贫。而创新茶产业发展,做强做大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正是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脱贫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1 茶产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1.1 创新茶产业发展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所谓产业是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它是社会分工、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代名词。当下,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之下,茶叶一、二、三产之间的界限已逐步淡化,茶产业创新,相互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很多茶区正是通过茶叶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业态,从而拉动了当地茶叶经济的增长。
1.2 创新茶产业发展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茶叶经济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茶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实现的。这样的发展态势显然是不可持续和承受的。只有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创新茶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茶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3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茶产业发展只有依靠和强化自主创新,在产业分工和当地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茶叶经济发展主动权,也才能增强产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 创新茶产业发展是落实产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安徽省茶叶资源总体来说,供给结构的矛盾较为突出,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茶产业体系,才能更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发展茶产业,助力扶贫攻坚的难点和问题
2.1 有产能缺销路
近年来,安徽省茶叶生产总体处在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状态。从茶类结构看,年际间各茶类产量比例基本稳定,绿茶占近93%、红茶5%、黄茶和黑茶(安茶)等占2%左右。从季节茶的产量来看,春茶占比基本在40%以上,产值占比超过70%,夏秋茶占比50%多,产值不到30%。从名优茶和大宗茶的比重看,名优茶大致保持30%的产量,70%的产值,大宗茶是70%的产量,30%的产值。总体上看,绿茶、春茶、名优茶是安徽茶的产销主流,红茶、黄茶(黄大茶)和黑茶(安茶)相对较少。由于国内外市场萎缩,造成至少有2.5万多t以上的库存,如果不加快茶叶推广销售,或通过茶叶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消耗茶原料,会继续加大去库存压力。
2.2 有企业缺力量
目前,安徽省茶企近7000家,但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55家,全省超亿元规模的企业不到10家。同时,分散程度高,小、散、弱现象突出,品牌引导性不强,市场资源整合度低,龙头企业未形成合力,带动力、辐射力相对较弱。
2.3 有产品缺资金
山区贫困茶农完全靠原始积累脱贫致富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资金短缺已成为实施产业扶贫的瓶颈。从国家相关扶贫金融政策看,扶贫资金现在整合难度很大,实际落地的少。小额贷款对于贫困户来说几乎贷不上,即便贷到了,由于周期短,还贷也有难度,商业性贷款又要抵押,贫困户没有可供抵押的东西也很难贷到。
2.4 有产业缺链条
安徽省茶产业总体来说趋同情况严重,缺乏特色,市场竞争激烈。大宗茶量大价值低,夏秋茶更是很少采制。一些规模小的企业,由于缺少技术,所采制的茶叶大都是只有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加上茶叶季节性强,存储条件差,其产品基本处于产业链最低端,附加值也相对较低。同时,由于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面对市场,风险也很大。
2.5 有品牌缺名牌
目前,安徽省茶叶品牌虽已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30多个安徽省著名商标;黄山市黄山区、安庆市岳西县等20多个县区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生态产茶县”、“全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等称号,20余家企业进入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行列。但总体来说,茶区大多茶企虽有了品牌,但知名度低,有名茶,无名牌,茶叶卖不出去也卖不起价,只有贴大企业的牌子才能卖出去。
2.6 有利益缺机制
茶产业扶贫,可以带动茶农增收,这是助力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多多数茶企和茶农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仅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签订合同也缺乏履行保证机制,茶叶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很难取得信任。公司+农户的合同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
3 创新茶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
产业扶贫的思路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从而达到促进农民脱贫的目的。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茶产业生态、安全、优质、高效和助推安徽省茶区脱贫攻坚的目标,转变茶业发展方式、推动茶业供给侧改革、加速三产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产业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体系建设,以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 +扶贫”的内涵,发挥茶产业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避免产业扶农不扶贫。
3.1 创新发展理念,以制订发展规划为引导,积极促进绿色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创新茶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为目标,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为促进徽茶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安徽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草案,以及茶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力求早日出台实施,作为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文件纲要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建立健全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快低产茶园改造,扩大建立无公害、有机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和标准化生态茶园规模;以建立茶叶可追溯体系为手段,加强茶园投入品管理,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大力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以机器替代人力为重点,积极推广茶园耕作机械、加工机械及各种新型茶机等,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茶产业绿色发展。
3.2 创新发展机制,以促进茶农增收为目的,确保茶农稳定脱贫
一是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茶产业经营机制,有效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状态。要进一步探索产业经营模式,继续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电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之间实现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发展家庭茶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茶叶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和创业。组织动员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开展结对帮扶、兴办初制厂等,发挥“领头羊”的带动作用。
二是创新“政府+金融+保险”的茶产业支撑保障机制。要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构建政府、金融和保险有机结合的支撑保障机制。政府要为茶产业扶贫搭建融资平台。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贫困村互助金、小额扶贫贴息、信用评级授信等等,为茶产业发展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平台;金融部门要创新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让“贷款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茶业走、茶业跟着市场走”;保险机构要为茶产业扶贫构建立风险抗御保障,因地制宜开展茶产业及农房保险、茶机保险、茶产业基础设施保险等方面的保险试点,支持贫困地区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体再发展能力。
三是创新“股金+租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茶产业扶贫更能够有的放矢、脱贫更精准高效的关键所在。积极推行农村茶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改革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试点,运用“资本运营”理念,整合部分涉农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各类茶叶市场主体,明晰各方权利和义务,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通过茶园流转,让茶农获得固定的茶园流转费;鼓励龙头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3.3 创新发展动能,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供给侧改革。
以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重点,着力在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培育新动能;以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去库存、调结构、控产能为重点,积极推进茶叶加工走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智能化之路;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建立茶叶初加工、深加工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等,助力企业增效,茶农增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将大企业扶贫、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3.4 创新经营模式,以打造知名品牌为抓手, 调整优化经营结构。
注重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把品牌打造成名牌,从而带动茶叶销售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力量,继续做好徽茶品牌宣传,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保证品牌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思维为引导,以实体店为载体,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在茶区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建立茶叶电商扶贫点,实现精准扶贫;利用现有的茶叶专业市场,加快市场功能重新定位和转型,进一步拓宽茶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增强实现茶产业扶贫力度,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3.5 创新经营业态,以促进茶旅融合为载体,助力茶农增收脱贫
以开发茶旅线路,弘扬徽茶文化为载体,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茶区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引导茶企相互融通,重点围绕第三产业加大开发力度,以“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推进茶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区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养老等功能的茶文化生态园,增加当地贫困地区茶农就业机会,推动各地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继续举办好茶产业博览会,并组织动员茶企有选择地参加相关展示展销会及茶艺、茶文化创新大赛等活动,努力扩大徽茶宣传和销售,增强茶企的带动能力,助力茶农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A
1006-5768(2017)04-153-004
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