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017-03-23沈爱花
沈爱花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 133002
失眠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指的是患者心神不安或失养引起的难以正常睡眠的特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入睡困难、易醒、多梦、醒后入睡困难[1]。西医上将失眠认为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较差对日常生活功能造成影响的一种主观感受。通常患者入睡时间在30min以上,睡眠维持障碍(夜间醒来次数在2次及以上),睡眠总时间在6h以下,早醒,同时存在日间功能障碍的现象[2]。失眠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出现意外事件。西医对于失眠常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长期服用会出现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为了提高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中主要对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上将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寐”、“不得眠”等,其病机在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3]《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又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中曰:“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临床上各专家对失眠的认识有所差异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如邓铁涛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在于饮食失节、七情损伤以及过度疲劳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情志损伤,病位主要为心肝脾胆胃,病机在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4]。衷敬柏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为气机郁滞及逆乱,肝气不疏,阴阳失交,治疗在于调节气机,出入如常,阴阳相交,方能安然入睡。汪燕等专家认为失眠病机在于脏腑损伤、阴阳不交、气血失调、营卫不和以及痰浊内生等。秦瑞君等专家认为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可波及到肝肾脾,病机关键在于阳不入阴,病因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再加上心神失养、经络失通。贾斌教授认为失眠病因在于内伤、外邪两端,内伤指的是七情不及或太过,造成患者脏腑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升降失常导致失眠,外邪指的是热、火、寒、风等邪气侵入人体,造成气血壅塞,影响卫气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营卫不和引起失眠。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有关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关于中医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923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出10种常见证型,将其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胃气不和、胃腑不和、心虚胆怯、肝阳上亢、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阴虚火旺、心脾两虚。熊继柏教授认为失眠可分为6种证型,心肝血虚(酸枣仁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胆气虚(孔圣枕中丹、酸枣仁汤)、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胃气不和(保和丸)以及痰热内扰(黄连温胆汤)。孙巧云等专家将失眠分为6种证型:肝郁化火、心脾两虚、痰火扰心、阴虚火旺、血脉瘀阻以及心胆气虚。胡铁城教授将失眠分为5种证型:心肾不交(天王补心丹、交泰丸)、气血两虚(归脾汤、当归养血汤)、阴虚火旺(酸枣仁汤、生脉饮、当归六黄汤)、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瘀血阻滞(血府逐瘀汤)[5]。周仲瑛等专家将失眠分为5种证型:心脾两虚(归脾汤)、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心肾不交(交泰丸、六味地黄丸)、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心胆气虚(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田芬兰教授对失眠患者从脾着手治疗,采用自制的养心汤,药物组成为太子参、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白术、浮小麦、炙甘草、莲须、杜仲、茯苓、香附、何首乌、旱莲草以及女贞子,临床效果显著,诸药联合使用具有养血安神、健脾益气的功效。刘仕昌将失眠分为4种证型: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痰浊阻滞(温胆汤)、肝气郁结(逍遥散)、心脾两虚(归脾汤)。严季澜对200例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采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的有效率为94.0%,药物组成有半夏、太子参、五味子、陈皮、酸枣仁、远志、茯苓、麦冬、竹茹、枳实、炙甘草[6]。何丰华对阴虚火旺型的160例患者分组,对照组80例服用柏子养心丸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80例服用黄连阿胶汤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5%,组间存在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张宪忠等专家对160例失眠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80例服用阿普唑仑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54.0%,观察组80例服用养阴安神胶囊治疗,药物组成为五味子、知母、酸枣仁、茯神、夜交藤、灵磁石、琥珀、丹参、合欢花,治疗总有效率为82.0%,组间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养阴安神胶囊治疗失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 针灸及其他疗法
中医学上对失眠的治疗主要是中药治疗,同时还有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针灸在我国医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于失眠的针灸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选用的穴位以及针灸方法的区别。靳瑞.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失眠的方法,即“眠三针”:主穴为四神针、内关、三阴交;配穴为照海、申脉[7]。其中主穴中内关采用泻法,三阴交采用补法,配穴中照海采用补法,申脉采用泻法。许飞等采用针灸对60例失眠患者治疗,主穴为内关、安眠,若患者肝郁化火加上肝俞和太冲,若患者心脾两虚加上心俞、百会以及脾俞,若患者阴虚火旺加上三阴交和太溪,若患者胃腑不和加上丰隆和中脘,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7%。徐世芬等专家对5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采用电针治疗(神庭、百会),配穴(安眠、神门、太溪、三阴交、太冲以及足三里)采用针灸治疗,连续治疗时间为1.5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0%。
中医治疗方法除针灸治疗外还有艾灸、耳穴以及走罐等。袁广宇对80例失眠患者采用艾灸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服用西药治疗(谷维素片、安定片以及维生素B1),观察组40例患者对涌泉、百会穴采用艾灸治疗,前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后者为95.0%,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许银英对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单一中药汤剂治疗,每晚进行沐足,观察组给予耳穴埋豆联合中药沐足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前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0%,后者为93.0%,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和统计学意义。杨诗辉对50例失眠患者采用耳穴压籽治疗[8],选择主穴为肾、心、神门、皮质下以及垂前,配穴为脾、肝、胆、胰、三焦等,主穴全用,配穴选择2-3个,采用王不留行籽对穴位敏感点进行按压,1次/3-5d,叮嘱患者每天对每个穴位轻柔按压3次,90次/穴位,睡前按压1次,两耳交替按摩,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的症状。本组治疗后痊愈的26例,好转的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孙敬青等专家对50例失眠患者采用走罐法治疗,具体方法为取背部督脉大椎—腰俞;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白环俞;第二侧线附分—秩边;华佗夹脊穴胸1-腰5,每次治疗时间为10-15min,1次/2d,10d为一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
因此,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可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型治疗,在此基础上加上针灸、艾灸、耳穴以及走罐等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4 结语
《黄帝内经》中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认为治疗失眠应遵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失眠近年来在临床上成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中从中医角度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疗效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中医上认为失眠是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失调导致的,采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方法使患者体内恢复各项功能恢复正常状态。中医临床上治疗失眠的效果显著,得到医师和患者的认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1]林宥廷,李玉梅,杨毅玲等.失眠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07):450-452.
[2]阚文博,滕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失眠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8(12):1-5.
[3]程喜荣,赵海燕,梁旋等.中医耳穴埋籽治疗失眠的数据挖掘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2):1060-1062.
[4]王祯,连心逸,张晓阳等.中医门诊初诊患者失眠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05):107-109.
[5]赵丽娜,贾跃进.失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0(12):1448-1450.
[6]司富春.失眠中医证型和方药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6(09):520-523.
[7]陈聪,宋咏梅.基于现代中医医案的失眠辨证规律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03):6-8.
[8]杜辉,洪兰,汪卫东等.失眠的中医心理问诊技巧[J].世界中医药 ,2014,12(06):803-8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