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深度学习:比喻的理解和运用
——薛法根老师教学片段的赏析
2017-03-23江苏省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张敏娟
江苏省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 张敏娟
迈向深度学习:比喻的理解和运用
——薛法根老师教学片段的赏析
江苏省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 张敏娟
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司空见惯,但是传统的比喻教学往往停留在“本体”“喻体”“喻词”的浅层分析上,忽视了比喻在表情达意上的真正作用。本文是从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案例出发,探究课堂教学中采用质疑、比较、探究、创造等深度学习的策略,理解和运用“比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深度学习 比喻教学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钱钟书的这句话道出了比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的内在价值和重要意义。回顾小学语文课文,比喻句俯拾皆是,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让人感受语言的动人魅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比喻教学往往停留在“本体”“喻体”“喻词”的浅层分析上,忽视了比喻在表情达意上的真正作用。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深度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并运用比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呢?我们不妨向薛法根老师讨教几招。
一、质疑:深入思考,内化语言
特级教师钱正权说:“语言形式秘密的发现和破解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因此,理解了语言形式也就深刻理解了内容,因为语言的精致就体现了思想的深邃。请看薛老师《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文中有三处写到月的美景,黑板上亦五个描写月亮的四字词语,我请学生来读一下。(生读词语)
师:月光如银,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
师:还有其他词语吗?
生:月光如水
师:月光如水,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清。
师:美在月光的清辉、清澈。谁来读这个词?
生:静影沉璧。
师:谁的影子?
生:月亮的影子。
师:这个“璧”,下面是个玉字,猜猜看什么意思?
生:璧玉
师:“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这个词理解起来很简单,中间加个“如”字或“似”字就可以了。知道“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月影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块璧玉。
师:静影沉璧,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影子。
师:地上有二泉,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两个词来赞美——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感悟】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通常的做法是先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月光五个词语读一读,再说一说哪些词用了比喻,分别把月亮分别比作什么,最后通过朗读感受月夜的宁静美好。其实,不品味词语意蕴的差异,是很难读出词的韵味来的。薛老师则巧妙引导学生质疑,深入思考内化语言。
1.提炼词语,整合信息
教材多是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教学中,薛教师把“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提炼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发现五个词语的比喻特色和内容联系,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引导深度学习自主建构,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三次追问,层层铺垫
薛法根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五个词语之后,通过三次追问“月光美在哪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化语言。“月光如银”美在颜色;“月光如水”美在清澈;“静影沉璧”美在形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美在水月交融。就这样,学生边读边思五个词语,那二泉和月就如在眼前了。
3.难点突破,点拨巧妙
对于“静影沉璧”这个新词,薛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解释词语意思,而是点拨学“中间加个“如”字或“似”比喻词,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也学习了比喻修辞手法。学习比喻,不仅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式之美,更重要的是领会语言内涵之美,这样的深度学习才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二、比较:深度引领,活化语言
比喻往往是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来比方,化生为熟,帮助人们联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经常通过把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与作者想要说明的不为人知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接受语言。而薛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时是这样做的:
师:这几句话中,老师请你注意这三个字。(板书:似 像 如)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
师:应时的大雪成为“瑞雪”。什么像瑞雪?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如小辫。
师:同样是槐花,为什么它可以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堆在一起的时候形状不同。
生:姿态不同。
生:看的距离不同。
生:看的角度不同。
师:看的角度不同,花的模样也就不一样了。“圆球”怎么看的?
生:远看。
师:小辫怎么看的?
生:近看。
【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老师语文的“专业”教授者的风采。
1.聚焦喻词,发现比喻
薛老师先出示三个比喻词,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发现三句比喻句,“槐花似瑞雪”“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槐花如小辫”让学生体会比喻词的丰富,以及比喻描绘出的槐花美景。
2.揣摩作者,发现视角
他关注比喻,不仅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欣赏比喻的美感,而且能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槐花的。这样,学生从“似”“像”“如”习得的是,观察事物远近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和写出来的也不同。
3.横向比较,发现亮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薛老师引导学生把三组比喻句横向比较,寻找比喻的特征和表情达意的作用,启发学生只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才会有独特的个性化理解,语言表达也更为灵动和生动。深度学习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更要与作者对话,深刻感受语言表达的意义。
三、探究:深刻感受,理解语言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老师适时、恰当、适度的点拨是促使学生进入深层学习的关键。请看薛老师《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段:
生:(齐读)“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把林子里的声音比喻成悠悠的小令。
师:你发现这是一句比喻句,真不简单!
生:它先说林子里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足音。听起来有些矛盾。
师:是啊,“沙沙的足音”怎么会“静极了”呢?
生:就是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就说明那个林子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
师: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像“锯床腿”的声音,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像什么?
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
生:像一个拳头,把我的自信心渐渐地锤扁了。
生:我觉得像一盆冷水,本来是很热情的,可是被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
师:这种心情就是:沮丧!而老人的话,听起来就像“诗一般”。
【感悟】明代胡宪仲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引导学生自己领会,就能逐渐获得扎实的知识,对身心发展有益,反之,大量讲授而期望学生很快明白,获得的知识就肤浅、有限。薛老师的点拨可谓润物细无声。
1.不愤不启,会的不讲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薛老师在出示这句比喻句时也是如此,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对比喻句的特征比较了解,很快就发现了比喻句,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会的,薛老师不讲。
2.不悱不发,不会再讲
孔子说“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薛老师引导学生揣摩“沙沙的足音”怎么会 “静极了”的问题,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点拨“反衬”的手法,那才是“雪中送炭”。
3.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薛老师不仅学生在朗读中自己来发现比喻的特点,寻找认知冲突,体会反衬的作用和比喻的表达效果,而且结合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内心的感受。学生入情入境,把家人评价作者琴声的语句比喻成“刀”“拳头”“冷水”,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痛苦、沮丧、失望的独特感受来。我们惊叹,原来简单浅显的比喻可以表达这样深刻丰富的内涵。
四、创造:深度拓展,运用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言文字,因此比喻的理解运用,就必须基于教材和学情的把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现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展思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薛老师在《匆匆》教学片段中有这样一段:
师:时间是个奇怪的东西,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很难写的。但是朱自清却把时间写得有模有样,让悄感觉得到时间的匆匆脚步。现在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写时间的?八千多日椒如何匆匆而过的?读读第二自然段,有没有发现?
生:时间过得非常快,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水是非常快的,日子过得像滴水一样,可见日子过得是多么的快。
师:八千多日子像一滴水,滴答一下,24年夺去了;滴答一下,24年又过去了;再滴答一下,24年又过去了,你的一生就没了。于是你的头上就要冒汗,你眼泪都要出来了,为什么呢?
生:可怕!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
师:来看看我们的时间是怎样过的?读书时,日子——
生:读书时,日子从书页中翻过去了。
师:写字时——
生:日子在笔尖上过去了。
师:唱歌时——
生:日子从我们的歌声里飘过了。
师:弹琴时——
生:日子跨过黑白键,从我灵巧的手指间过去了。
师:好啊!这就把把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了,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感悟】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的传统是“修炼”和“对话”,“对话学习”是人们一起共享知识,知识是公开的和开放的,学习就发生在与对话相对应的认知实践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薛老师从“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比喻入手,与学生展开兴趣盎然的对话。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比喻句在课文中司空见惯,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个难题。在这个片段中,薛老师采用大段的旁白向学生描摹时间,时间是看似虚无却又存在,像雾像雨又像风,但老舍却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写得有模有样。语言的铺垫,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化虚为实,体悟情感
“八千多日子像一滴水,滴答一下,24年夺去了;滴答一下,24年又过去了;再滴答一下,24年又过去了,你的一生就没了。”薛老师把漫长的“24年”与瞬间的滴水时间快慢的对比,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时间的匆匆,以及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惋惜、惆怅和淡淡的哀伤。
3.化实为虚,丰富表达
对话并没有在这里停止,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何让学生用具体可感的方式描述自己眼中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时间是最寻常的,学生最习以为常的,薛老师没有去让学生遥不可及探讨如何珍惜时间,而是围绕学生的读书、写字、唱歌、弹琴等具体的生活情境,去交流时间的流逝方式,揣摩语言的生动表达,这就实现了用比喻表达生活思想的一种方式,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更有教育价值的“深刻”。
【结 语】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把学习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层次和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妙“喻”生花,源于他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阅读期待上,他把目光锁定在教材最有价值的语言实践点,他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比较、探究、创造,用深度学习的策略活学活用语言,从表面化的学生活动走向指向认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文本的“享受者”“创造者”。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
【2】薛法根.现在开始上语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
【3】新西兰约翰 哈蒂著,金莺莲 洪超 裴新宁译.《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