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2017-03-23河南省灵宝市实验中学尚英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4期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中学 尚英乐

如何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中学 尚英乐

小组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不少课堂分组讨论流于形式,没能很好地起到合作探究作用。对此,如果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以价值促讨论

学生能否真正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主要看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所谓的“价值”,只要是指问题有“咀嚼”头,能很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筛选讨论的问题,即讨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看来有价值,而不是纯粹追求新课程的形式,因为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对思维没有启发作用,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例如,《最后一课》可设计的问题很多,可讨论的问题也不少,但筛选后的问题却很有限,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小说的主人公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可见,有价值的问题使讨论得以开展和继续。

二、以兴趣促合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设计学生感星期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向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用已有知识难以解释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设置思维悬念,从而产生积极合作的意识。久而久之,多次的发福刺激,使学生对合作讨论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并做客观评价,以极力下次讨论力求完满。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就会促进讨论逐步深入地进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文学活动课上,设计一个问题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与《水浒传》中的李逵,性格有思念、没不同?”这是学生特感兴趣的两个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查资料,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给以恰当评价,从而激发了学生套就的积极性,形成激发兴趣→讨论评价→形成新的兴趣的良好循环。

三、以分工促参与

为了使小组里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应根据探究任务知道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使人人都有思考和发言任务,从而促进全员参与讨论。我们可以先依据学生的特长分工,使善说的“说”,善写的“写”,发挥特长,营造讨论氛围,然后可根据问题的需要和时间的允许,再让学生转换角色交流。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四、以评价促深入

客观恰当的评价更能极力学生去深入探究,课堂上教师巧妙的点拨,恰当得体的评价,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科学的讨论评价细则,可从语言表述、分析归纳、思维创新等方面,对小组和个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价、记录、备案,并定期进行表彰。例如,设立创新能手奖、金话筒奖、思维敏捷奖等,以强化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另外,教师的情绪感染、语言激发等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小组讨论是有效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要充分运用它,避免其流于形式。

(上承55页)

《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多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无疑,细节描写是本课写作上一个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正好,课后有续写故事的要求。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续写故事时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好细节。从“读细节”到“写细节”,效果非常的好。这是真正的读写结合!

三、析词,关注词语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关于词语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何推想,如何辨别,如何体会,应科学有序地进行。

1.结合语境,凸显词语当下的效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仔细揣摩,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有哪些更佳的表达效果。

《黄鹤楼送别》中有这样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学时,我就抓住“伫立”一词,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一想:“‘伫立’换成‘站立’好吗?从‘伫立’一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联系当时情境,很容易便能体会到“伫立”更能表现李白依依不舍的心情。字词知冷暖,这样引导学生辨别、体会,慢慢地,学生写作时,在语言运用上也能生出“巧”来。

2.创设情境,探求词语丰富的内涵。有的时候,一个词语,它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抓住了这关键词,就能读出深度,读出厚度,读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中恩科西与病魔顽强抗争这一片段时,我围绕“坦然”一词,创设情境。首先,师生展开对话:“恩科西,算了吧,反正活不了多久了,还读什么书呀,读了又有什么用呢?”(学生对话)“恩科西,你自己还生着病呢,就别管人家了。”(学生对话)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话:疾病不停地折磨着他瘦弱的躯体,病魔无情地吞噬着他年幼的生命。我们可以想象到:“一次,恩科西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他高烧不退,浑身难受。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可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与自己已有的积累,揣摩作者在遣词上的独具匠心,体会其表达效果,就能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为何要这样写。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得意得文”,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便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