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谴责小说”与晚清社会批判
——以《官场现形记》为例

2017-03-23王学斌

关键词:官场小说

王学斌

“谴责小说”与晚清社会批判
——以《官场现形记》为例

王学斌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作为批判封建统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描写了晚清官场光怪陆离的社会景象,深刻揭露了官僚制度的腐败,加深了人们对社会黑暗现实的认识,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的发展,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小说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小说界革命;谴责小说;吏治批判;社会变革

小说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历来是被作为“街谈巷议、不屑一顾”的文学作品看待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说分为缀辑琐语、叙述杂事和记录异闻三派,以区别其内容之雅驯。至于宋元的平话、杂剧,明清的市民小说,包括“三言二拍”《西游记》《水浒传》等,虽然在民间盛行,但却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晚清时期,在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家的倡导下,诗歌和散文发生了变革,但小说的社会作用尚未真正发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的60余年,中国小说可以说还是处于封建古典小说的延续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思想性较低,内容和题材往往远离社会现实,表现形式处于停滞与封闭状态。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思想保守的封建文人,他们迫于清政府的“文字狱”,不敢对封建统治作正面的抨击,而是幻想通过“两袖清风”的清官和“路见不平”的侠客来维持正义,以挽救清王朝江河日下的统治。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往往沉醉于醉生梦死的淫乐生活。一些低级趣味被引入小说,反映了这个时代封建文人的抑郁、痛苦和堕落。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认识到小说的启蒙价值,他们将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中,在小说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一、“小说界革命”与《官场现形记》的产生

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就注意到小说的社会作用,他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写道:小说“上之可以借阐圣教,下之可以杂述史事;近之可以激发国耻,远之可以旁及夷情”,提出要以“新编小说”取代“诲淫诲盗”的旧小说,从而强化小说的社会作用[1]。1902年,梁启超在其创刊的《新小说》期刊中发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足以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并有助于转变社会风气,从而把小说提到了“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他认为社会进步,应该依靠民间歌谣和警示小说,小说是国民的精神动力,提出了“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2]。梁启超的这一观点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他们在“小说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为批判清政府、提倡维新变法而挥毫创作小说。

在“小说界革命”的推动下,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短短十几年,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统计,此间所创作的小说有520余种,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有人认为,“晚清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3]同时,一批专业小说家如吴沃尧、李宝嘉、曾朴等出现,并不断增多,形成我国小说史上第一批专业小说创作队伍。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对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抨击几乎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许多作者利用小说作武器,严厉批判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鲁迅将这些作品称之为“谴责小说”,并指出其“命意在于匡世”“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4]258以“谴责小说”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罪恶活动给予不同程度的揭露、鞭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在晚清创作的大量“谴责小说”中,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其中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在给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曾谈到李宝嘉创作《官场现形记》的原因:“时政庚子,政令倒行,海内失望,多欲索祸患之由,择其罪人以自快,宝嘉亦应商人之托,撰《官场现形记》”[4]258。 这部小说集中揭露了晚清中国官僚体制内部的腐朽情况。鲁迅说:“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头绪既繁,角色复颗,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 ”[4]259因此,《官场现形记》在晚清小说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二、“谴责小说”对晚清官场腐败的尖锐刻画

李宝嘉在为《官场现形记》拟定书名时,用了“现形”一词。他通过描写从军机大臣、总督、巡抚、道台,一直到知县等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在官场上的丑恶行为,深刻揭露了他们卖国求荣、贪赃枉法、昏庸无能和卑鄙贪婪的面目。全书共60回,作者曾在自序中表达了对晚清吏治的批判:“亦尝见夫官矣,送迎之外无治绩,供张之外无才能,忍饥渴,冒寒暑,行香则天明而往,禀见则日落而归,卒不知其何所为而来,亦卒不知其何所为而去。”[4]259书中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清政府官员“易名换姓”,其所叙述的故事或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或传自于坊间道听途说。从到处钻营的钱典史到倒卖军装的黄道台,从卖官的何藩台到卑躬屈膝的文制台,大都确有其人,这些人物如跳梁小丑一般,作者将他们的言行刻画得栩栩如生。据载,“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 ”[5]

书中介绍了许多贪官,他们虽然担任不同的官职,掌握不同的权力,但都是“见钱眼开、鱼肉百姓”的吸血鬼。这些官员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百姓生计,想尽一切办法贪腐,甚至不惜草菅人命、兄弟相残;在各级官僚之间,不顾做官基本准则,为了尽快升官,相互争斗、相互陷害。正如俗语所言:千里为官只为钱,大小官员和许多钻营者的丑陋面目在书中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书中第3回“苦钻差黑夜谒黄堂,悲镌级蓝呢糊绿轿”中,钱典史为了钻营做官,与知府的随从戴升结拜,在随从引荐下见到知府并逢迎拍马,最终得到支应局委员一职。但钱典史在“升官”后,听说黄知府可能被参劾,便“避而不见”。随后得知黄知府被参是虚惊一场,而且升为道台,又立刻前来给黄道台贺喜,在门房和戴升商量:“这两日知道大人心上不舒服,不敢惊动,所以太太生日,送的戏也没唱。现在是没有的事了。况且我又是受过栽培的人,比别人不同,应该领个头,邀集两下里的同事、同寅,前来补祝。”而戴升则略带嘲讽地回到:“兄弟别客气罢!前两天我们这里真冷清,望你来谈谈,你也不来。这一会子又来闹这个了。”[6]37戴升的话让钱典史羞得满脸通红,不断辩解,其小人嘴脸让人忍俊不禁。小说第3回还描写了官员黄知府在马上就要迁升为道台时,却遭到御史弹劾,许多受过他提拔的官员都唯恐避之不及,在最后证明弹劾被压下去时,官员们又来向黄道台道贺,作者在书中写到:“官场的势利,竟比龙虎山上张真人的符还灵”[6]35,对官场之间人情的冷暖作了辛辣的讽刺。作者还借门房戴升之口,对当时官场制度的腐败提出了无奈的质疑:“想想做官的人也真是造孽。你瞧他前天升了官一个样子,今儿参掉官又是一个样子。不比我们当家的人,辞了东家,还有西家;做官的可只有一个皇帝,逃不到哪里去的。 ”[6]35

除了对各级官员之间利益往来的批判,作者还对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兄弟亲情进行了细致描写,反映出封建官场人性的扭曲。在第5回“藩司卖缺兄弟失和,县令贪赃主仆同恶”一章,何藩台和“三荷包”兄弟俩因卖官价格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导致“三荷包”差点与何藩台彻底分家。“玉山上饶莫英五千五;吉水陆子陵五千;庐陵黄的王梦梅,是个一万二;萍乡的周小辫子八千;新昌胡子根六千;南昌蒋大化三千……”[6]47作者通过“三荷包”与何藩台“算账”时的叙述,将晚清买官卖官的腐朽制度描写得淋漓尽致。许多官员买到“缺”便立即搜刮当地百姓,以收回自己买官时的“本钱”,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而小说中,何藩台便通过捐官做到藩台的位置,又通过卖官来赚回自己的本钱,不惜兄弟相残。中国最重要的人事制度竟然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由此可见,清朝统治的腐朽到了何种程度,而捐官制度无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作者对文官集团进行了揭露,批判了晚清军队的腐朽。晚清社会,八旗、绿营早已不堪重用,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兴起的湘军和淮军,在辛亥革命前夕也逐渐落后,军队中营私舞弊现象大量存在。各级将官只知贪污、克扣士兵军饷,不知如何指挥作战。他们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只知镇压百姓,不知抵御外侮。如第14回“剿土匪鱼龙曼衍,开保案鸡犬飞升”叙述的就是胡统领奉命到严州剿匪,到达严州之后,他却“不去勘查土匪”,日日在船上莺歌燕舞,最后却滥杀平民以邀功。书中对胡统领的昏庸无能作了这样的描写:“起先走过几个村庄,胡统领因不见人的踪影,疑心他们都是土匪,大兵一到,一起逃走,定要拿火烧他们家的房子……正在说话间,前面的庄子里头已经起了火了。不到一刻,前面先锋大队都得了信,一起纵容兵丁搜略抢劫起来;甚至洗灭村庄,奸淫妇女,无所不至。”[6]170而胡统领在周边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土匪,却自以为旗开得胜,回去后不知羞耻地向上级保奏,用百姓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

至于对各级官吏崇洋媚外的细节描摹,充分体现了对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嘲谑。书中第53回“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作者写江南总督文明见洋人一段,其中写到:“巡捕进禀‘有客来拜’,话未了,只见啪的一声响,那巡捕脸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子。接着听制台骂道:‘混账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可当他听说是来的是洋人时,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怔在那里半天,忽然起来,举起手来又打了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账王八蛋!……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巡捕解释,制台听了,又是一脚,说道:‘糊涂混账!还不快请进来!”[6]750作者从语言到动作,几笔就勾画出这名高级官员的丑恶嘴脸。清朝海关外籍官员马士曾在其著作中写到:西太后第一次公开接待外国使节时,“召见从头到尾是在格外多礼、格外庄严和给予外国代表以前所未有的更大敬意的情节下进行的。”此后,她“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各国公使夫人,得不时入宫欢会,间或与闻内政。 ”[7]388西太后尚且如此,一般官员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作者对清朝统治阶级甘做洋人奴才的讽刺。

作者还对一些晚清其他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如书中的两大弹劾案,都是政治权力斗争的结果;属员过翘为向上司逢迎拍马,在瑞制台家里已经有10个姨太太的情况下,又特地到江南买了2个美貌女子进献,凑成“金陵十二钗”;丧失人性的冒得官,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报效上司,还无耻地“求大帅赏脸”;一群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刘大侉子、黄三溜子等,通过捐官成为道台,却整日只知吃喝玩乐,成为晚清官场特产的一群活宝,而清政府的权力中枢军机处,竟然成为卖官鬻爵的议事厅。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控诉,“勾勒出一幅八表同昏的官场群丑图”[8]和一个充满铜臭的畜生世界。

三、“谴责小说”对晚清社会变革的影响

晚清“谴责小说”除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它们一齐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9]357。 这些小说以批判为武器,无情剖析了晚清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的腐败、丑恶和黑暗。其批判的尖锐、激烈程度,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具有鲜明批判意识的小说在当时蔚然成风,形成了晚清文学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虽然这些小说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但其所形成的批判精神已经为后来的“革命派”小说奠定了基础。《官场现形记》的作者虽然由于时代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造成官场腐败的根源——封建制度,但作者仍力求揭露官场的种种黑暗,以至于后来甚至被摄政王追杀。正如胡适所认为的,《官场现形记》是一部社会史料。它所写的是中国旧社会最重要、最核心的政治制度,而这种制度由于捐官的盛行,使得其日益腐败和堕落。这部书中描写的官吏从头至尾都是贪赃枉法的污吏,全书充满了对腐朽官场的诅咒。“谴责小说”虽有浅薄、溢恶等短处,但它们却能表示当时社会的反省和责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社会改革的先声[10]。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附庸,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然报守残缺,企图沿用“祖宗之法”进行统治。但历史是客观的,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象都会被历史所淘汰。清政府面对统治危机时,虽然也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对腐朽的官僚系统进行彻底变革。正如当时京师大学堂总监刘廷琛总结道:“私亲遍植于要津,人才半成于贿赂,故日言整纪纲而小人愈肆,日言饬官而幸门益开,日言养民而徒增苛扰之烦,日言查吏而转启贪横之习,日言治军而克扣之弊转甚绿营,日言理财而挥霍之风公侵国帑。”[11]这种现象直至清朝灭亡,始终不能改变。因此,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推行变法时,企图通过“小说界革命”来促进政府进行制度变革。他们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明确提出要将小说当作改良社会、革新政治的工具。在选材方面,梁启超认为“凡译小说,当则有关切于当时中国时局者,明确认识到小说要想起到社会改良作用,就必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9]355维新派对小说社会作用的创新意识打破了传统观念对小说的偏见,有力地冲击了以往由封建文人操纵的小说界,从而推动了“谴责小说”的产生。这些在变革时代创作的“谴责小说”,摆脱了旧小说只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话题,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为描写的对象。它们通过对清末各阶层的刻画,将晚清社会的阴暗面批判得淋漓尽致,并强调中国“欲救亡无他法,但激励其心力,增长其心力……果能合四万万人,人人热愤,则无不可为者,奚患于不能救!”[12]企图用这种方式来促使人们的觉醒。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许多民众加深了对清政府腐败统治的认识,客观上推动了戊戌变法以至于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

晚清“谴责小说”对后来“革命派”小说乃至“五四”新小说的出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提倡“小说界革命”时,明确反对把小说作为游戏和娱乐的工具。这种追求小说社会意义的思想,实际上为茅盾、老舍、鲁迅等人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谴责小说”中初步吸取了一些西方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法,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并且加强了对典型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这些手法为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就是在批判继承晚清“谴责小说”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一系列更加成熟的社会批判小说。

四、余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处在这一动荡时代的有志之士曾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谴责小说”的作者同样也是探求救国道路的一批仁人志士。他们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角度,企图用小说的形式提出对社会进行变革,殊不知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已经根深蒂固,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才能剔除。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和历史局限,他们无法对吏治改革提出更好的建议,再加上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社会文化落后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在社会批判方面更进一步。虽然这些小说为加强与时局的联系,大多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却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忽视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价值,导致这一时期小说形成“畸形的繁荣”。但这些优秀的作品毕竟是引导人们面向现实,启迪智慧的,对改造旧中国社会弊病具有重要贡献。

[1]罗炳良,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7.

[2]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9.

[3]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1.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顾颉刚.官场现形记之作者[N].小说月报,1924,15(6).

[6]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2.

[7]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06.

[9]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裴效维.近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442.

[11]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98宪政6[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20.

[12]康有为.戊戌变法:第 4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404-412.

(编辑:王苑岭)

I207.4

A

1673-1999(2017)09-0066-04

王学斌(1992—),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2017-05-20

猜你喜欢

官场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明代围棋与小说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官场动态
官场动态
官场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