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作文40年形式在变,精髓不变

2017-03-23吴爽

教育家 2017年29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考查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高考语文作文40年形式在变,精髓不变

文 | 本刊记者 吴爽

历年高考的语文作文命题就备受关注,不乏吸引网络上各类群英在同题作文中大显身手。回顾历史,古代科举考试,以文章为评定标准,“锦绣文章一日成,怒马鲜衣做状元”,选贤任能全凭一纸文章显才情、看思想;如今高考作文题高达60分,在高考语文中雄踞“军事要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妨从高考语文作文的变化看时代变迁,鉴于此特别邀请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组长陈继英、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韩军、江苏省射阳中学教师倪同刚、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员何郁、陕西省宝鸡市姜谭高级中学教师柴双政,以及甘肃省语文骨干教师张辅良,共话高考作文的40年变迁。

>>命题:突出“立德树人”的要求

记者: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可从命题方式、话题内容、能力考查方向等多个视角具体谈谈。

陈继英:从命题形式看,我国恢复高考40年,作文命题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漫画作文等)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等命题形式的变化。近三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上,尽管有一些变化,但还是基本保持了新材料为主的命题形式。呈现的特点如下:第一,稳中求变,形式灵活,不固守、不保守;第二,写作要求指令灵活。第三,命题材料类型常常适当变化,命题材料类型不同,写法各异,对考生审题、构思、思维等写作能力影响很大。从命题内容看,我国的40年高考作文命题经历突出政治导向性——弱化政治色彩——渗透政治因素——逐渐强化“立德树人”,突出“高考育人”功能的变化特点。

倪同刚:从内容上看,近年的作文考查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力求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以今年的高考题目为例,有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年全国Ⅰ卷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有的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如北京卷的“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两道题目,引导考生将视角伸入当今时代,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在能力要求上重视考查思辨能力。另外,文体上要求宽松,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能对考生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并且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发现能力、写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素养。

柴双政:恢复高考40年,高考语文命题经历了各省命题,全国统一命题,再到本世纪初的分省自主命题,至今再趋向于全国统一命题的分合过程。高考作文的主流命题形式也经历了一些流变,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趋稳于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属其中)。说它“新”,是因为和既往作文比,不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材料作文那样“死”——只能写“议论文”、审题严苛且只有一个“最佳立意”;也不像本世纪初新兴的话题作文那样“宽”——如篮似筐,什么都装。“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近几年全国卷作文的重要形式,它所选材料多为当下社会热点,事关立德树人,命题者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让考生就事论事,说理议论。

何郁:高考作文命题一贯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并对生活发声,如全国卷的“用关键词描述中国”“漫画作文”“小羽创业”,天津卷“网络虚拟”,山东卷“24小时书店”等,这一些题目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生活。在此基础上,命题还突出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北京卷“说纽带”等。近些年,话题内容更多地靠近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如全国卷的“谈高考40年”“谈语文素养”,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老规矩”等。所有这些变化,都跟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有关,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总准绳,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总纲领。

张辅良:不论哪一种作文题型,命题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涉及学生可接触到的社会方方面面,让所有的考生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感可发,避免由于城乡地域差别造成不公平;更加紧扣社会发展实际,聚焦热点,让所有的考生能就地取材,旨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而不是一味“两耳不闻窗外事”;更加注重理性思辨,面对题目创设的情境,能够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偏激而走极端。这样的命题既考查思维的广度,也考查思维的深度。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理性的分析能力和客观公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韩军:高考作文题目,四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或者没有根本变化。大家所看到的或者议论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在精髓,从来没有变化。内容考查:十七八岁青少年个体的介于稚嫩与成熟之间的言语生长状况,通过言语融合思想、融合情感的整合能力,侧面显露青少年那种半学校半社会、半学生半公民的“我的”社会认知、世界认知、自我认知。由此来看,四十年前的代表性题目,1977年的北京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放在今天看,一点也不老套,一点也不陈俗,一点也不落后。而2017年的全国作文题目,几个关键词里的中国——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跟四十年前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我甚至可以说,2017年这个作文题目,完全可以看作是《我在这一年里(几年里)看到的中国》。如此看来,您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和《我在这一年里(几年里)所看到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本质变化吗?显然没有。

>>难度:难易程度因人而异

记者:在您看来,哪些高考作文题是相对比较难写的?哪些又是容易的?“难”和“易”的具体成因是什么?

陈继英: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作文题目难写与易写,都是相对的。但是,作文命题应有科学性,要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考生有话可写,审题难度不能太大一般而言,审题难度大的作文命题,内容过于玄虚的命题,就比较难写。例如,2015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根据蝴蝶色彩的变化写一篇作文:在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下,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个命题的立意就比较难把握,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面对这个作文题,思前想后,这个作文题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一时难以确定下来,确定下立意之后,还要惴惴不安地怀疑这立意符合题意否而一些文字浅议,通俗易懂的作文命题,考生就比较容易写。

造成命题难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命题人对高考作文写作的理解问题,有的命题人为了区分考生的写作能力,故意加大审题难度,殊不知写作能力的考查应在文章写作中考查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谋篇布局的构思能力,而不是在审题上把考生绊倒。

柴双政: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议论文一统天下,学生普遍感到难写,尽管老师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不少学生还是畏惧议论文的写作。21世纪的话题作文文体不限,掩盖了学生议论能力虚弱的本质,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则对考生逻辑分析能力及说理能力又一次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少学生议论文写作又捉襟见肘。

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弱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有限的课外阅读制约了分析说理能力。现实证明,高中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大量书籍和思考社会问题,即使阅读,也只是读一些“心灵鸡汤”《读者》《意林》之类的快餐式书刊,更遑论阅读思想性、思辨性强的文章和书籍,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分析、推理、论证能力。二是应试教育重识记,重感性灌输,重意见的统一(标准答案),轻分析说理过程的训练,轻异议和思辨,轻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多文体的话题作文写作加重了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边缘化)。还有的高考作文则因为命题原因带来了写作难度。相对而言,话题作文则因话题宽泛、文体不限,有利于各种考生发挥而显得较为易写。

何郁:难和易总是相对的,总体来说,目前命制的高考作文题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很难写的题目几乎没有。这说明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对高中生的实际写作情况还是了解的,他们的判断是准确的。

相比较而言,像“谈高考40年”“谈核心素养”这样的题目不好写,不是说它有多难,而是这些题目比较成人化,比较空,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命题的,学生可能想法比较少,不容易出好作文;而像“用关键词描述中国”“评价他人的生活”“老规矩”等,就容易出好作文,因为学生有话说,这些题目能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开启思考的闸门。

张辅良:对一些考生而言,一般性立意容易,有深度立意难。如2017年全国Ⅱ卷,通过六句名言警句,发表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如果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为基础立意,就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杜甫的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有些偏爱,是一种主观情感,而魏源的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人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见识不一样格局就不一样,不能囿于一隅,二者形成了对立,怎样在对立中找到结合点,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是一般考生能达到的,所以立意就有了难度。造成考生在立意上缺乏深度的原因还是思维品质的问题,平时没有辩证地看待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与事,认真分析阅读中遇到的有争议的人与事,人云亦云,自然形不成批判性思维。

>>教师:呼吁多读书、读好书

记者: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陈继英: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清高考作文的考核重心是什么,其实,写作考核的重心,一是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与能力,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四是文章构建与语言运用。

今后语文教师和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作文备考工作,一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家国人生。二是注重课外阅读,注重思想积累。特别是要读一些思辨类的文章和书籍,读一些时评和杂文,善于把阅读经典文章与阅读时文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他人思想的精华,多积累掌握一些诸如一分为二、全面发展等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三是加强作文立意训练,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倪同刚:根据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应注意“八字方针”,即读无字书,写有情文。

读无字书,即要关注、思考生活,思考人生,而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有形的书本里。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广泛关注现实生活,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情采激扬、思想深邃的好文章。今年各地作文试题无一不要求考生在无字书上动脑筋,浙江卷更是直接提到了要读“无字书”。

写有情文。古人写文章强调厚积薄发,生活积累有了足够的基础还不够,还要写出有情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打动阅卷教师。这里所说的“有情”的文章,包括情采、情趣、情理三个层面。情采——即写文章时要讲求文采,运用辞藻,使文章富有形象感。

何郁: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鲜明走向,就是提醒和告诫那些企图靠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和打磨来赢取作文高分的做法可以休矣。一是作文命题的灵活度非常高,不可预料,不可铤而走险;二是作文命题的导向十分明确,就是要加大区分度,让那些读书多、读书质量高且关心社会思考人生的学生脱颖而出,能拿到高分,这也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呼应,对人文素养命题的回归。语文老师和学生对此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名著,读社会这部大书。

张辅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上与时俱进。第一,在教学中要改变已往的唯教材唯高考论的观点,建构更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阅读,阅读视野更加广阔,涉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的书籍。对学生的阅读应该有所指导,通过批注、写感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切磋读书方法,碰撞思想火花。通过写作交流点评,解答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一些共性问题达成共识。语文的教学活动除语言训练外,主要是思维能力训练,具备深刻独特的思维能力,文章一定以立意取胜,否则多华丽的语言也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势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第三,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平时在课堂演讲或练笔时,有意引进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发表看法。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关心时事,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这样才准确深刻,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建议:作文命题应让学生写出真性情

记者:关于高考作文的命题,您有哪些建议?

陈继英:关于作文命题,我们建议加大论述类、记叙类等作文样式的考核。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在课程标准的必修课文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从更实际、实用的角度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是大多数人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认识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培养作家。

何郁:我建议高考作文命题,在适当照顾当下性的前提下,要恰当地与社会某些热点问题保持距离,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猜题押题,避免宿构套作,使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命题的独立追求,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干扰,使题目出得更接地气,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

倪同刚: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尽管有些不同的声音,但总体命得还是比较好的。从本质上来讲作文是语言功底之上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一个好题目能检测语言功底、阅读面的差异,更要能反映出各地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除此之外,高考作文命题,还要尽量能适应全体考生,保证公平,没有性别、地位、地区、生活习惯、家庭因素和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歧视。在目前高考作文所采用的命题方式中,我认为最佳的还是标题作文,文题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富有文采,要包含尽可能丰富的内涵,不要强加点拨提示,也不要限制文体。从今年的命题来看,北京卷继续采用标题方式,这对重视母语教育强化写作教学,特别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无疑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柴双政:我只想提两点建议,一是作文试题的命制应灵活多样,但在创新作文命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常识,遵循常规;作文命题勿要大起大伏所给材料或材料提示不能太朦胧,太费猜,以致相当数量的考生读了感到迷茫,不知所从,无法下笔二是作文题命制要利于写作才华出众的学生发挥要注重作文试题的选拔性。

张辅良: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要加强和突破第一,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题型上保持相对的稳定,甚至不时地回归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中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条不紊并有所作为。第二,增加作文立意的思维难度,这样才能考查出考生的真正素养。一道好的作文题目,在立意构思上应该有深浅高下之别的,不仅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第三呼唤文体的多样性创新性。纵观文学史,每一种文学样式的产生都对文风是一种革新改变,文学百花园中才能姹紫嫣红。目前的高考作文,虽然文体不限但好似只有写议论文才能得高分,这样让高考作文文体单一单调,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也不敢张扬。所以呼唤文体的多样,就是让学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发挥特长,真正写出真性情、真水平的好文章来。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命题考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