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让教育真正发生改变
2017-03-23王向阳
文│王向阳
教育信息化,让教育真正发生改变
文│王向阳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自此,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全国上下所有的学校也都被裹挟着卷入了这股“信息化”的浪潮,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 “数字化”“智慧化”的建设周期。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功能场所不断完善,触摸式、交互式电教平台,创客实验室、智慧中心、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VR等各种新兴技术不断涌入,乱花渐欲迷人眼。学校争先恐后地投入建设,一来可以争取经费,改善办学环境,二来也不乏从众者,三是希望新兴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改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教育创新最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理念更新、教学模式转型以及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关键。然而,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已经“深入人心”,要想让教师自我变革、抛弃得心应手的教育方式,谈何容易。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兴起,则为课堂教学变革带来了技术支撑,成为可能。
首先,教育信息化对准了教学的痛点。在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某些教学情境导入、物体的细微变化、交互式教学、学习情况的分析等环节,这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成为教学的痛点,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困扰着教师。而运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轻松解决,对比之下,教师自然有了信息化与课程融合的意愿。
其次,教育信息化找到了教改的合适路径。推行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一定要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不能唯技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是为教师服务的,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育信息化应以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为先,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惑为要,以促进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创新为重,而不能徒具形式,或是与教学内容油水分离。
再次,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在与教学实践中运用、融合的时候,教师会经历“假设—设计—实施—结论—推广”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教育信息化追求的“做什么,怎么做”,它蕴含着“问题—验证—修改—结论”的思辨过程,它就是研究的发端。同样的过程,也可以迁移到学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学观念、管理观念的转变,实现在学校工作弱点、盲点以及教育教学疑点、难点上的突破与创新。
最后,信息技术催生了学习方式的创新。翻转课堂、微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教与学品质的提升。
总之,不论是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还是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要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二是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把孩子美好的内心点燃,把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点燃;三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达到管理高效、教学创新、质量卓著的效果。有了这三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做,由点到面,聚沙成塔,教育定会真正发生改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