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心理疗法: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心灵

2017-03-23于华珍宋艳玲

教育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南风疗法心灵

文 | 于华珍 宋艳玲

微心理疗法: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心灵

文 | 于华珍 宋艳玲

微心理疗法就是运用微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语言精神慰藉和非语言的行动实践。作为班主任,就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身心变化的特点、成长规律进行微心理治疗。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尝试:“微阅读疗法”—班级管理中的“心灵鸡汤”,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心理老师”,寻找自我,成长心灵;“微南风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柔克刚”,用我们的温柔与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我们的教育吹拂于柔和的微风里;“微门坎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梯定标”,给学生构筑自主成长台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微情绪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暖抵冷”,用老师的宽容与理解,使班级管理温情化、人性化、特色化。

“微”,新华字典解释“小”“细小”之意。而微心理疗法就是运用微心理效应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语言精神慰藉和非语言的行动实践,对学生进行身心的愉悦教育和心灵沟通。人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而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微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管理班级。

“微阅读疗法”—班级管理中的“心灵鸡汤”

阅读疗法起源于希腊语,是“书”和“治疗”两词的合成,是指通过阅读图书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国著名学者王波先生将阅读疗法定义为: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简单地说,阅读疗法是指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来改变读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等认知因素,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答案和办法,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创造书香校园,“读文明书,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是学校一直倡导的宗旨。学校班级大多是独生子女,学生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友爱、互助,胆小又敏感的现状。为此,在班级活动中,一是根据学生情况结合阅读疗法的心理历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微阅读疗法为主,注重班级“书文化”建设,建立“我爱我家图书漂流角”,摆放“情感主题流动书柜”,设置“爱心式温情书吧”,学生可以在此自助阅读,分享感悟,不断增加心理正能量,并号召全班学生共享阅读的快乐,传递美好感受,分享全新收获;二是利用智慧思源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方便进行阅读指导;三是利用家校委员会、班级微信群开展“家校共读一本书”“亲子悦读”活动,营造亲子之间的默契,感受“悦”读的愉悦。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学校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以认同、净化、领悟三阶段的模式完成阅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把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我,成长心灵,做自己的心理老师。

“微南风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柔克刚”

“南风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和北风目的一样,却因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这给班级管理以很大启发,正如魏书生所说,当学生犯错误时,应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和风习习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如此,何愁孩子不向你展开心扉?

在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时,他就会关闭心灵之门,整个封闭起来,形成心理防范。此时,如果教师使用严厉的语言,学生往往会非常紧张,想出应对措施,拒绝老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就很难透过他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教育者应采用和风细雨的“南风式”教育方法,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是泰戈尔说得好:“说教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是在狂风暴雨之中。”

“微门坎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梯定标”

“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提出的,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才更容易登上高处。其实质就是阶梯式说服教育。

班级管理中,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要求命令,多一些劝导激励。我在给学生量身制定奋斗目标时,就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呈阶梯状的子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一级门槛。

如班级常规管理中,我设计了“筑级—累级—升级—定级”的梯级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努力闯关,一步步走向成功。首先,采用“积星+奖星”的方法帮助学生“筑级”。学生在筑级环节获得的“积星”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以累星获得相应的星级少年奖章,又将奖章分为黄、橙、红三色级,代表不同星级少年。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一星级标准低一点,面向大部分学生;二星级和三星级逐步增加难度,让中等生和优等生通过努力能够累积到相应的标准,获得相应的奖章;最后采用“拾级+高升”方法进行定级。期末时,比一比谁的星级高。班墙报上设立“升级台”“领奖台”“坐标台”……层层递进,对待优生和优等生设立不同评价标准,学生获得哪一级章就可以把照片或名字贴在上面。

教师为学生构筑成长台阶,让孩子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攀登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高峰,就犹如登山一样,一步一步最终达到“玉皇顶”。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团队、小组,让待优生和优等生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从而达到齐努力、齐奋进的目的,这样良好班风、学风就能形成。

“微情绪疗法”—班级管理中的“以暖抵冷”

“情绪效应”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我们,应改变为师的严冷形象,摒弃以往偏执、过激的冷情绪,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一名阳光的“暖”教师,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他人,带着微笑和童心告诉孩子:童年是七彩快乐的。

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了“温馨家园”微信群,我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班上孩子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的照片、图片、小视频、语音以及可爱的表情,使得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变得温情化、人性化、特色化,班级工作的开展也变得轻松和谐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花瓣上颤动欲滴的露珠那样,小心地呵护孩子们的心灵。”每个孩子她都是一株待放的花蕾,都在等待她的花期,她需要你的呵护与浇灌,尤其是心灵有残缺的孩子,我们的爱正是融化孩子冰封心灵的暖点,带着爱意与宽容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天使的翅膀护翼他们,他们才会茁壮成长。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不同效应”,就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南风疗法心灵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南风颂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诡异的偷蛋贼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唤醒心灵
现代透视眼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南风易逝,醉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