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3文|许頔
文 | 许 頔
情感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文 | 许 頔
情感教学法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智育目标重应试轻情感 现阶段思想品德课程已纳入中考范围,应试教育下学生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为目的,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取得高分上,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视考试技能的训练,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发展情感的活动。这种看重分数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素质教育重人力轻人本 当前的教育中,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而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重视不够。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缺乏、自私行为。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精心设计,巧妙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可拔高要求或超越学生实际,出现教学目标虚化的现象。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基础,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甚至打破传统的教材编排顺序,有效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八年级“我们崇尚公平”一课,教师一般按照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树立公平意识”,这样的目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指向就不够明确。若定为“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理性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则更为清楚具体。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联系教材,结合学情,重组教材,从学生身边存在的诸如考试作弊、家庭出身、个人外貌长相、能力差异等不公平现象入手,经过与学生探究,帮助学生明确“世界必然存在差异,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只能追求相对的公平;但是追求公平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严重缺乏公平会导致恶劣的后果”的道理。这样一个话题一条主线贯穿全课,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师“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和资源,运用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各种媒介,或运用朗读、模拟角色表演等方式营造浓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产生自然、深刻的情感体验。
解决困惑,化解盲点 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和年龄的限制,对所学的知识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存在疑惑,这也影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疑惑不能回避,应该及时、辩证和客观地予以化解。如在学习“自觉维护公平正义”一课时,谈到“面对非正义行为,要采取积极态度”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现阶段社会上存在“做好事未必有好结果”的现象,他们列举马路上的老人碰瓷、见义勇为反被讹诈等社会现象。笔者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主要疑问,抛出三个问题:是否因为付出代价甚至不会有好结果,就不做好事了?如果大家都对不公之事视而不见,社会会变成怎样?假如遇到困难的是你,你是否渴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终于明白,做好事付出代价很正常,这正显示出正义的可贵,但也要学会正确判断事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二者并不矛盾,更不能因噎废食。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