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2017-03-23刘晓民
◎刘晓民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刘晓民
(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提高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可以通过构建菜单式模块化学分制的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提高综合素质的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的重构等改革措施实现.
应用型人才;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自身健康发展,积极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主动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办学方向,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应用于所参与的社会和经济实践活动的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抓手就是课程建设.”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与适用的知识,还应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1,2].
数学作为人们“思维的体操”固然不错,但是如果仅仅把数学当作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或者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服务的工具,那么数学将会失去发展的强劲动力.实际上,数学的发展从古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应用,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应用数学是捷报频传屡建奇功,这使得低调内敛甘居幕后的数学学科走向了社会发展的前台,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因而,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同时,这也为高师数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高师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尽一致,师范性未能有效突出
高师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本应该突出师范性的高师院校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均未有所建树,并盲目地同综合大学走同质化的道路,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迷失了自身的培养目标,未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地方培养出具有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及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及教学管理等不尽合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成为合格中学数学教师的能力;重科研轻教学的“科研至上”的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极大地挫伤了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只顾个人的科研项目,变得十分功利现实,从而放松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约束,致使培养的师范生缺乏教师教育专业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才趋于普通化.
(二)课程体系传统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主体部分仍是20世纪传统经典的数学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偏于陈旧、过于抽象、过分强调各门数学课程自身逻辑体系的完整,远离实际应用,远离基础教育的现状.这既不利于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无法适应当今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另外,单一过窄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知识面与视野,造成师范生缺乏足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也不利于这些未来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气质的塑造,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3,4].
(三)教学方式方法保守落后
高师数学教育教学的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满堂灌”,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着“反复讲解+变式训练”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方式方法虽然有它独到的地方,但是长期反复地使用这一类教学方式和方法势必会形成学生依赖思想、惰性思维的严重不良恶果,也制约了学生主动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更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显现.这种情形造成的不好结果,一方面是学生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掌握变成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是高师院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教学方式方法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更好地彰显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
(四)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形式化严重
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课程不足、教学设备匮乏以及教学组织管理不合理等原因,使得一些本该能够很好地培养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如微格教学、教学设计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走过场、走形式的倾向,有的甚至将实践性课程上成了理论课,纸上谈兵.另外,见习、实习次数少、时间短且集中、内容与形式简单单一,无法满足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也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再者,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不足,见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能力与责任不尽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管理和指导上的不到位,这也影响了师范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5].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数学教育课程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理念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应当是:热爱数学和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数学背景的基础上,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及数学思想方法有较全面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师专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分离,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高师数学教育就必须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模式下设计课程体系.这样,如何构建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改革研究的关键问题.构建由教师教育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框架,其中选修课程可分为六大模块:技能操作类Ⅰ、技能操作类Ⅱ、数学文化类、中学数学课程研究类、教育研究类和教育技术类等,这里除第一模块必选外,其余均采用菜单式模块化学分制由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和职业规划进行自选.并且每个模块均可由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组成.经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的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教师基本能力,更容易成长为合格且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这正是高师数学教育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二)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知识传授”模式,采用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通过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过程的分析来培养师范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这样就可以从高等数学的视角高观点地对中学数学进行研究与教学,从而避免了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中学数学教学相脱节.
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以前理论阐述的讲授方式,采用诸如一个教学问题或一个教学课例等引出教学内容的情境化设计,这样既赋予教学理论内容的现实背景,又有利于师范生对教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及以后教学实践的操作运用,同时也颠覆了他们头脑中旧有的传统“知识传授”模式.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凸显师范功能
我国高师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理论轻教学实践及技能培训的倾向,使得培养出的师范生难于快速适应中学基础教育教学的工作.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化综合素质,从而显示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方面的功能优势.
在高师院校内,以第一课堂为主,辅以第二课堂,贯穿于一至四年级,采用多维度、多层次、多阶段联合实施各种技能培训,再通过穿插于其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第三课堂进行检测、反馈和调整,从而使得各种技能的培训更加具有实效性.这样,“三个课堂”共同作用,促进了师范生应用能力的稳步提高.
(四)强化实践训练组织实施,重视实践效果
在课堂上进行的各种练习,都是单一功能的模拟训练,课堂教学氛围不够真实,让学生亲身到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课堂中去接受挑战,才是检验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训练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
增加实践机会,更应该加强实践训练的组织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改变走马观花的见习方式,丰富见习内容,提高见习效果;其次,将目前的大四集中实习分解为大三和大四两个阶段分散实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接触中学、社会的机会,又可在两个阶段分别有重点地实践训练;最后,指导教师是师范生实践训练的全程见证者、监督者,因此,选聘有能力、有责任的指导教师就成了提高实践效果的第一要务.
三、结 语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它迫使高师院校要培养社会需求、专业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时代赋予高师院校的一道必答题,更是高师院校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在新的培养目标下重新构建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才能完成高师数学教育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1]黄达人.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变抓手是课程建设[N].中国青年报,2016-05-09.
[2]秦春华.在课程中实现本科教育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6(9):41-44.
[3]李莉.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08(5):87-89.
[4]胡典顺.新政策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6):78-81.
[5]刘幸东,张占亮.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3):87-89.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