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古韵》创作谈

2017-03-23罗小珊

中国画画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老腔南音古韵

文/罗小珊

2016年5月,我以《丝路古韵》中国画组画项目申报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并作为浙江省内唯一获得文艺创作资助的项目获得通过。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源远流长。有关其音乐的研究论著比比皆是,遗憾的是,用国画来系统表述这一重要题材的作品不多。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我也想用画笔为新丝绸之路建设贡献力量。在过往自己体验和经历的基础上,我想到南音、老腔这二个题材可以合而为一,内容上表达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内在精神,形式上则寻求以中国画语言来做传统音乐的美术表达。同时也将是本人一直致力的音乐主题系列创作中很有分量的一幅。

丝路古韵 240cm×270cm 2017年 罗小珊(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渔家盛会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惠风吹过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闽南渔村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丝路古韵》组画的目标,旨在通过中国画人物画这一最能代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与社会主义叙事传统的体裁,唤起人们保护、传承、发展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意识。美术和音乐是源于庶民而进乎庙堂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而成为古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力量之一。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中外艺术交流文化,这正是今日建立政治互信、民心沟通的宝贵财富。美术与音乐是连结“一带一路”各国重要的纽带,是各国互相交流与理解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美术创作的本质,是在体会生活、感悟生活之上,充分表达自我,将自身的切实感受,通过不断的实践,付诸于作品之上。而更进一步,或者,更为核心的,是对于时代性的表达: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脱离于对所处时代的描绘和阐述,无论这种表达是正向或者反向。所以,我在这里选择南音和老腔作为对象,是因为他们各自的保存状态与所处的角色都能够代表某种时代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又合于我们所提倡的文艺“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主题。

南音,作为唐宋音乐的残留,在乐器、曲牌等方面大量保有旧制。从大腹短颈,以横抱拨弹的琵琶到多片式的散板,无不显示出传统的顽强和坚持。也在一种维度上,展现汉唐气象经历千年而依然的生命力。同时,南音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包括泉州在内的闽南语区并远及港澳、台湾,并且随着近代华人外迁的过程,遍布于东南亚。这同时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不辞辛劳的优良传统,并且同时代表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的一种新生。

老腔,原本是关中平原上皮影戏的伴奏与配乐。皮影戏本身,因其便利的特点,历来是普通民众在电视广播出现之前最为主要的娱乐方式,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而其所表演的内容,也从来是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惩恶扬善,忠奸分明。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感情与对待世界的态度。于是,当剥离掉皮影的画面,纯粹的展示老腔之时,苍劲的语言和音响,就不能不如此的直指人心。

我们可以说,南音在传播之中,始终维持着她独立于时代的特点。而老腔,却无时不刻反应着时代的味道。但彼此,都是劳动人民对于时代、世界的看法的体现;都是中国文化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变化、成长的产物;都体现着,我们的祖国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并且,他们都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某个部分,甚至,应该都可能在漫长的过去,被往来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商贾、旅人所闻所见。

因此,这组作品便以他们为主题,用美术的方式,记录我们现在所见的、在丝路上的某些音乐并希望藉由这种记录和重制,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倾听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以及站在更高的位置,作为一种对“一带一路”的呼应,表达我们对于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也是文化的“一带一路”的期许。

按照原定的计划,我将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安排前往陕西和潮汕地区的采风写生,但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采风时间被延后至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前后前往陕西、广州、开平、潮汕和泉州地区采风。在旅途中,由环境所造就的民风给与我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人所生活的地域、气候—或者说,风土,在身体和文化上所刻下的痕迹,几乎不因时间而变化。关中平原的糙烈如火和着老腔的悲壮与写实;闽南细水长流的过去,在建筑和油灯的烟火里娓娓道来南音的讲述。岁月荏苒,人口流动或许早就干预了族群的结构,举手投足间,或许没有当年的影子。但只要乐音响起,总会看到有人坚持现在的过去。这种强烈的感觉,也确实影响了我对于作品的处理。因为你会思考,试图传达这种地域、时间和文化的关联。南音和老腔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现存的状态”,而可能更多的代表,一种从过去到现在的抗争和妥协的表达。

南音古韵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老腔写生︵之一︶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老腔写生︵之二︶ 138cm×69cm 2017年 罗小珊

在采风后,我也进一步修改了构图,原有草图的二联画方式依然保留,但由较为平均用力的方式向更加突出彼此性格的方式转变—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同时在国家画院参加全国画院创作人员高研班的缘故。杨晓阳院长和梁占岩老师对于当下写实绘画上拼贴照片式处理的反对,以及强调画家在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影响了我对于作品的修改。梁占岩作为高研班人物部分的班主任,对形体结构、笔墨结构及有意味的形式这三个要素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且提出在创作中要呈现崭新的风格面貌,使作品更赋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拼贴照相作为目前主题创作中最主流的形式,一方面得益于构图的便利性,并同时极大简化了资料搜集工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过于便利的方式,对画家的造型能力产生了禁锢。作者受困于明确的既有资料,无法放开手脚进行创作,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缺乏独创性境地。

“突出个性”,或者说更加强烈地表达对象的尝试因此在第二稿草图上出现。并且这种出现被延续下去,导致了最终作品的差异:南音所具有庙堂气相,被通过更加细腻的线条与描写传达;老腔的粗狂和民间属性则传达在强烈和写意的笔墨上—这里笔墨本身的一致性让位于画面整体的构成,通过不同的、具有差异性的笔墨,对对象的塑造得以更为良好的被实践。

同时背景的处理也尝试表达更多想法。意笔人物画语言与多人物团块构图是我一直侧重的方面。而这种多人物组合样式,不仅仅关注个体人物表现,更加注意表现人与人组合间的关系处理,更进一步地拓展到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上。

所以老腔部分“黄土老腔”以关中平原的黄土地与黄河为背景,在强调地域特征的同时,预留了“水”这一元素,来满足与南音部分“海丝花语”的部分一致性。南音取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故将源自敦煌壁画的舞蹈作品《丝路花雨》中横抱琵琶的飞天融入画面,一方面表达南音源自大唐的历史积淀,同时求得更加浪漫主义的表达。

整体创作大约于2016年4月至5月完成第一稿。在中国文联审批通过,拨付款项后的11月,开始了逐步的采风工作。并同时完成了10张写生的绘画。这些写生除了作为现状的记录和思考,也为第二稿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期间,得益于国家画院创作人员高研班的进行,我思考了第一稿上的很多处理:对于个人风格的引入、造型、变形和夸张等等。双联画的方式虽然保留,但是也发生了调整,彼此间的差异因为传达要素的改变而被扩大,对色彩和笔墨表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尝试,最终于2017年6月完成了创作。■

猜你喜欢

老腔南音古韵
唱首老腔给党听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古韵今和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李进杰的南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