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评点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2017-03-23孟金
孟金
(青海省称多县民族中学)
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主题,掌握作者的意图,进而获得写作的感悟。评点式阅读就是一种很好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不同的文体,评点的侧重点则不同。不同作者的文章,强调鉴赏的内容也不同。有些文章主要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把握全文,有些则是通过对句子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鉴赏来把握。只有懂得鉴赏,才可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
一、评点词语。提高学生慎重选择词语、以词寄情的能力。鲁迅文章的语言以准确精练着称,我们阅读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的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如鲁迅的《风筝》,让学生在文中找几处加以评点并且揣摩作者情感。
【原文】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评点】“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
通过自己评点,学生很容易掌握字词评注的方法,在下次碰到作品阅读时,也会自然地从分析词语人手,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会评点字词,而是以评点为基石,明白选词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写作选用词语的准确性方面很有帮助。
再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让学生根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通过想象描写“当菲利普一家人见到赚到钱的于勒叔叔时的表现”。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当我的妈妈确定眼前站着的人就是我亲爱的于勒叔叔时,她的脸由于激动而胀得通红,说话都哆哆嗦嗦……”
我先让这位学生谈谈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接着其他学生评价……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學生不管是在片断写作还是在大小作文的写作上都会慎重地考虑词语的选取。
二、评点句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修辞、形象表达的能力。散文是以语言优美见长的,优秀的散文,语言表达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对这类题材的教学,就要从赏析、评点句子人手,让学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怎么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宗璞的《西湖的绿》,语言传神尽意,富有表现力,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积累喜欢的词句,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我对文章的把握设计了三个步骤:课文描写了三处景物的特点,仿照下面句子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三处“绿”的特点。
【原文】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评点】这些句子通过“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两处的对比,说明了灵隐的绿具有多层次感,对比鲜明,一目了然。“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灵隐绿的浓,写出了灵隐的绿具有一种逼人气势。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同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做摘录。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借助五种表达方式,描写你所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并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分析……
这种评点式的课堂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习惯,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漫无目的,而懂得选取恰当的表达为自己的语言增添色彩。课快结束时,为了巩固效果,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写,让句子所写的场面更形象。
【例句】打铃了,教室里一阵混乱,然后大家跑到自己的位子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极了。某同学的改写:
一大群人相互簇拥着从门外跑过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地窜进教室。坐在教室前面的人,几步就跌坐在椅子上,慌乱地在抽屉里翻着;坐在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冲向座位,偶尔绊一下,又急急忙忙地爬起来,弄得桌椅山响,不一会,教室安静了下来。
【评点】 “簇拥”“你推我搡”“争先恐后”“跌坐”“‘慌乱”“踉踉跄跄”“山响”这些词语用得很形象,把大家上课前的表现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出来。
自己解释改写理由和大家相互评述之后,再进行自我修改,学生都会明白该如何选用修辞描写一个场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更生动形象,更好更真实地再现生活。
三、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构建框架、严谨思维的能力鉴赏文章。学生往往有“不知道看什么”的困惑。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该在哪里停留思考,该在什么地方找出重点。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随心所欲,想提就提的。
要体现以下几个要点:首先,问题应该导源于选文,应该直接产生于选文的理解活动; 其次,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估计应该提出的; 第三,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从这一角度去把握文章,而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 第四,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这些问题都是沿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的。或者说,是有意识地打断学生的自然阅读进程,在文章的关键处,让学生停下来,按旁批评点的指引进入相关的活动,在问题的搀扶下,学习更为有效的读写方法。
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重新排版文章,设计如下: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你有过如此的经历吗?恐惧或者兴奋都行,试着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来记录你的一次经历。
【评点】这是关于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的。成功的人物要有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他。描写手法可以说是小说的关键所在。是小说艺术纵横驰骋的媒介。在此处停留下来,指导学生来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魅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搜寻记忆,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当然,这样的课堂只是教给学生一种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某一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但要能写出来还要靠后期的训练。
苏辙曾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写作是学不来的。它不是一门可教可学的手艺活。但写作又是可以培养的,靠我们平时阅读教学的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该注意的地方停下来,训练学生对字词,对句子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这些针对性的训练就会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学生就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采用恰当的文字来显现自我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