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2017-03-23张刚
张刚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增 多,占据了学院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高校贫困生工作近年来倍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方面促进贫困大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 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焦虑抑郁心理。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大,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背负着比一般本科院校贫困生更为沉重的思想负担,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的心情。他们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沒有很好地学业成绩,故而他们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的拮据而焦虑;有的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而焦虑;有的对家人生活担心和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而焦虑;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生长时间的焦虑就会形成抑郁性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疏导,久而久之会发展为抑郁症。
2、孤僻羞愧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作为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贫困生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3、嫉妒虚荣心理。有些贫困生容易对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一些经济条件以及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他们常常为自己家庭贫穷而苦恼,自我意识消极,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而且怨恨家庭,怨恨父母无能,进而发展到对社会充满敌视态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消费,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影响。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要转变贫困生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贫困生积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实践、自主创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走自食其力的道路。加强战胜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与挫折抗争,培养耐挫折能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周末文比、节假日文化、寝室文化、班级文化等开展,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互助、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可通过贫困生勤俭节约,端正学生的消费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3、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室工作,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贫困生建立“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动态掌握一手的资料。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来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及时与学生家长亲属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做到家校合一,统一帮扶。
4、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精准补助贫困学生。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加大奖学金力度;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设立多种专项奖助学基金和建立定向委培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开展对贫困生的“一帮一”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高职院校所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贫困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未来人生道路,各高职院校在现阶段要在学生中推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待贫困生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淡化贫困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贫困生的自身价值,培养其自强、自立的意志品质。